邱小艳 唐君
摘要:为探讨心理韧性对离异家庭儿童同伴关系的影响,采用问卷法调查了137名离异家庭儿童,439名完整家庭儿童。结果发现:离异家庭儿童的同伴关系明显不如完整家庭儿童;高心理韧性组离异家庭儿童的同伴关系显著优于低心理韧性组。这表明心理韧性影响离异家庭儿童的同伴关系。对离异家庭儿童心理韧性的培养要从营造温暖的家庭氛围、创设良好的学校氛围、构建健全的社会支持系统以及进行必要的心理干预四个方面着手。
关键词:离异家庭 儿童 心理韧性 同伴关系
心理韧性又称心理弹性、复原力、抗逆力,是“个人面对生活逆境、创伤、悲剧、威胁或其他生活重大压力时的良好适应,是面对生活压力和挫折的反弹能力。心理韧性是影响个体的健康与幸福生活的重要心理素质,也是个体应对逆境和挫折的重要保护性变量。研究表明:高心理韧性者拥有丰富的心理资源、较少的情绪与行为问题、较多的积极情绪以及高自我效能感。对于离异家庭儿童而言,良好的心理韧性可以帮助其克服父母离异所导致的困境并从中获得成长,因而具有重要意义。
同伴关系是“同龄人间或心理发展水平相当的个体间在交往过程中建立和发展起来的一种人际关系”,它对儿童的认知、情感、自我概念、人格发展和社会适应均有重要意义。然而,令人担忧的是研究发现离异家庭儿童的同伴关系普遍不如完整家庭儿童。但以往研究仅仅对离异家庭儿童与完整家庭儿童的同伴关系进行比较,没能考虑心理韧性的作用。对于不同心理韧性水平的儿童,父母离异对同伴关系的影响是否会有所不同?鉴于此,我们通过问卷调查法考察离异家庭儿童同伴关系的基本状况,探讨心理韧性对离异家庭儿童同伴关系的影响,并提出提升离异家庭儿童心理韧性的若干策略,以期为离异家庭儿童的心理健康教育提供参考。
一、研究方法
1.研究对象
征得被试及其班主任同意后,采用分层随机抽样的方式,在某实验小学3~6年级各抽取自然班3个,共615人。回收有效数据576份,其中离异家庭137,完整家庭439人;男生303人,女生273人。
2.研究工具
(1)心理韧性量表。由胡月琴、甘怡群编制,量表共27个题项,含目标专注、情绪控制、积极认知、家庭支持和人际协助5个因子,在青少年及儿童中运用均具有良好的信、效度。在本研究中,总量表的内部一致性系数为0.80。
(2)同伴等级评定表。采用社会测量法中的同伴等级评定的方式来测量每个学生的同伴关系,该方法被证实有较高的信度和效度。采用三级评定尺度,分别是:我愿意和他(她)做好朋友(计5分);我愿意和他(她)做一般的朋友(计3分);我不愿意和他(她)做朋友(计1分)。将班内学生的姓名按学号依次排列,姓名后是等级评定,要求被试标明对除自己外的每个同学的喜好程度。最后得分为被试所得分数的平均分,得分越高越受欢迎。
(3)自编学生家庭情况调查表。为减少对被试的隐性伤害,问卷上未涉及离异二字,离异家庭儿童的名单通过对班主任的调查获得。将班内学生的姓名按学号依次排列,请班主任根据学生的家庭情况,标明学生的家庭情况类型(完整家庭、离异家庭、其它原因所致的单亲或再婚家庭、寄养家庭等)。为确保测量数据可靠、准确,数据录入与分析时只选择前两组数据。
3.研究程序
集体施测,施测前由主试(受过训练的心理学研究生)告知被试:“本结果仅用于研究,不会告知教师和家长,请如实作答。作答前请认真阅读指导语。”考虑到被试为小学生,为确保被试理解题意,量表发放后,先由主试示范如何作答,并说明在答题过程中如有不清楚或不理解的地方可举手提问,完成时间约为30分钟。
4.数据的收集与处理
使用SPSS19.0进行数据的统计与分析。
二、结果与分析
1.离异家庭与完整家庭儿童同伴关系的比较
如表1所示,离异家庭儿童的同伴关系得分明显低于完整家庭儿童,两组差异显著,支持了前人的研究结果。这一方面可能是因为社会文化对离婚所持的负面态度,离婚往往被认为是件不光彩的事,因而可能会导致离异家庭的儿童在学校遭遇一些歧视和偏见;另一方面,父母离异前及离异过程中的各种争吵让孩子看到的更多的是人与人之间的相互攻击和敌对,不利于其社交技能的发展,从而导致其同伴关系不良。
2.心理韧性对离异家庭儿童同伴关系的影响
相关分析结果表明:心理韧性与同伴关系呈中等程度的正相关(r=0.43),为探讨心理韧性对离异家庭儿童同伴关系的影响,我们进一步对不同心理韧性水平的离异家庭儿童的同伴关系进行了比较。以心理韧性量表得分大于平均数加一个标准差的作为高分组,小于平均数减一个标准差的作为低分组,比较高低心理韧性组离异家庭儿童同伴关系的差异。结果显示:高心理韧性组与低心理韧性组离异家庭儿童的同伴关系差异显著(见表2)。这说明对于高心理韧性组的儿童而言,父母离异对其同伴关系的影响相对较小。
三、结论与建议
本研究发现:离异家庭儿童的同伴关系明显不如完整家庭兒童,高心理韧性组离异家庭儿童的同伴关系优于低心理韧性组,表明心理韧性会影响离异家庭儿童的同伴关系。即父母离异对高心理韧性组儿童的同伴关系影响较小,而对低心理韧性组儿童影响较大。鉴于心理韧性对离异家庭儿童同伴关系的影响,我们可以从提高其心理韧性入手来改善其同伴关系。如何提升离异家庭儿童的心理韧性?以下是一些建议:
1.营造温暖的家庭氛围,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家庭是儿童成长的重要支持源,研究表明温暖的家庭氛围、良好的亲子关系是心理韧性的保护性因素,在心理韧性发展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离异后孩子的爸爸妈妈要以朋友的方式和谐友好地相处,避免在孩子面前互相攻击对方及对方的亲人。父母双方要给予孩子足够的关爱与陪伴,努力为孩子营造一种温暖和谐的家庭氛围,加强与孩子之间的沟通,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了解孩子的心理动态,帮助儿童顺利适应离异后的一系列变化。
2.创设良好的学校氛围,消除对离异家庭儿童的歧视与偏见。学校是儿童学习和生活的重要场所,良好的学校氛围可以缓解离异家庭儿童的压力,促进其心理韧性的发展。首先,教师要以身作则、一视同仁地看待离异家庭儿童和完整家庭的儿童,引导班级学生接纳和尊重离异家庭的孩子,并及时制止各种偏见和歧视现象。其次,教师要善于捕捉离异家庭儿童的闪光点,并及时给予肯定,帮助其获得成功和快乐的体验,这有助于其缓冲父母离异后的抑郁心境、促进其顺利适应。再次,学校要组织素质拓展、挫折情境模拟等丰富多彩的团体活动,在活动中增强儿童的归属感,培养其对挫折的承受能力。最后,学校应加强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尤其是压力与挫折应对教育,可以通过开设课程、专题讲座等方式教给学生心理韧性的相关知识,引导其正视成长过程中的各种压力与挫折,提升其抗压与抗挫的能力。
3.构建健全的社会支持系统,为离异家庭儿童走出困境提供重要的支持性力量。研究表明:社会支持是儿童心理韧性的保护性因素。对离异家庭儿童而言,社会支持是一个重要的应对资源,它可以直接缓冲离异事件的消极影响。研究发现,高心理韧性者与低心理韧性者在发展资源上存在较大差异,后者往往存在社会支持资源匮乏的问题。构建完善的社会支持系统,有助于离异家庭儿童心理韧性的提高。首先,政府要出台有关的法律及政策切实保障离异家庭儿童的权益,并通过大众传媒引领广大受众正确看待离异及离异家庭的孩子,宣传自立自强的离异家庭儿童的典型事迹等等。其次,社区要成立专门的帮扶机构,定期给予离异家庭儿童物质上的支持与精神上的关怀。最后,父母、亲友、教师、同学、朋友应给予离异家庭儿童足够的支持,帮助其走出困境并从逆境中成长。
4.进行必要的心理干预,有的放矢地提高离异家庭儿童的心理韧性。对于一些心理韧性水平较低的离异家庭儿童,可制定针对性的心理辅导方案实施个体或团体干预。在干预过程中应着重从以下四个方面入手:一是要改变其不合理的认知,引导其理性地看待父母的离异行为及自己的处境,帮助其重建自信。离异家庭的儿童往往认为父母离异是件“不光彩的事”,而自己则是“受害者”,感觉自己低人一等。因此在辅导过程中要让其认识到父母离异并不代表父母不爱自己,父母离异带给自己的也未必就是痛苦和不幸,离异家庭的孩子也同样可以获得幸福和成功的人生。二是要提高其情绪管理能力。研究表明:高心理韧性比低心理韧性个体更善于使用情绪调节来应对困境。因此,在心理辅导过程中要教给其一些情绪调控的方法,提升其管理情绪的能力。三是要提高其人际协助能力。离异家庭儿童往往内心极度敏感和自卑,遇到问题时不善于通过有意义的人际关系获取帮助。因此,在心理辅导过程中要帮助离异家庭儿童挖掘其所拥有的人际资源,提高其获得人际支持的能力和对支持的主观感受能力。四是要提高其目标设定和专注的能力。目标专注指“在困境中坚持目标、制定计划、集中精力解决问题”的能力,是心理韧性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干预方案的设计过程中,可以借鉴国际心理韧性研究计划提出的“我有”“我是”和“我能”策略,帮助离异家庭儿童发现自己拥有的外界支持与资源,发现个人的内在力量,培养其人际技巧和问题解决能。
参考文献:
[1]American Psychology Association Help Center. The road to resilience:What is resilience? 2004.
[2]王永,王振宏.大学生的心理韧性及其与积极情绪、幸福感的关系.心理发展与教育,2013,(1):94-100.
[3]杨雪岭,冯现刚,崔梓天.大学生的留守经历与心理韧性、心理病理症状.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14,38(3):227-233.
[4]Pietrzak RH,Johnson DC,Goldstein MB,et al. Psychological resilience and post deployment social support protect against traumatic stress and depressive symptoms in soldiers returning from operations enduring freedom and Iraqi freedom. Depression and Anxiety,2009,26(8):745-751.
[5]孫仕秀,关影红,覃滟云,等.青少年社会支持与情绪行为问题的关系:心理弹性的中介与调节作用.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13.114-117.
[6]刘明兰,陈旭初中生心理.心理韧性在自我效能感与拖延行为之间的中介效应探究.现代中小学教育,2015,31(5):70-73.
[基金项目]湖南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课题“NLP工作坊对提高离异家庭儿童的心理韧性的实效研究”(XJK013CXL004)的阶段性成果;湖南省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项目(13YBA155)的阶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