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江
摘要:当今社会我们学校如何防止学差生的出现,又怎样转化学差生是我们当前教育工作者应以研讨的问题。他对我们认真贯彻执行义务教育,培养社会合格的人才具有现实的、深远的意义。在这项艰辛的工作中,我们必须深入到学生的实际中把握好学差生的形成原因和心理因素。
关键词:学差生 转化 形成原因 掌握
当今社会我们学校如何防止学差生的出现,又怎样转化学差生是我们当前教育工作者应以研讨的问题。他对我们认真贯彻执行义务教育,培养社会合格的人才具有现实的、深远的意义。在这项艰辛的工作中,我们必须深入到学生的实际中把握好学差生的形成原因和心理因素。有的放矢,一定要对症下药,让我们的学生在成长的道路上畅通无阻,通向成才之路。现就学差生的形成原因及其教学进行以下分析。
一、学差生形成原因分析
学差生形成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也是十分复杂的。从普遍形成的原因是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两方面。智力因素方面是因为接受新知识的能力差、理解能力差等形成了基础知识掌握不牢固,对基本技能和方法掌握不好。对易混易错的知识,相互干扰,特别容易产生负迁移,因而使其成绩下降而掉队;在非智力因素方面是因为学习目标不明确,学习中缺乏主动性、自觉性,表现出注意力差,自我控制力不强,学习信心不足。还有年龄、性别、性格等原因造成不适应感。此外,家庭环境、社会环境、班级风气对差生有一定影响。由于多方面不利因素,突破了某些学生思想防线,不想学到厌学最后发展到不学。因而整天在校无事不干,评头论足,出坏主意,甚至干坏事。这类学生一多就会影响他人,影响班级,使那些想学习的学生学不好。相教好的教师难以教好。久而久之问题是十分严重的,所以我们必须重视这个问题。
二、学差生心理分析
学差生的形成在心理上也有一个过程。比如小学时基础知识不牢固的学生,到初中后产生一种惧怕的心理,总担心自己学习成绩不行。开始时听课十分认真,作业也是及时认真的完成,课下还花一些时间学。随着所学知识的增多加深。由于旧知识掌握不牢,所以妨碍新知识的学习。对所学知识是懂非懂,心里很着急很烦恼,这样产生一种急躁心理。越急越难听懂,这样一来形成了难学的心理,产生自己不行的悲观心理,因而一种麻木的心理支配自己。因而行动上不求上进,不与他人争高低,成绩好坏无所谓,批评、表扬全不在心上。
基础知识掌握一般的学生,进中学后有决心学好新知识,他们知道自己以前的不足,上课注意力集中,听课认真,老师讲什么就记什么,套模式、仿例题,以一种模仿心理牵引着自己。开始听得懂,逐渐觉得上课听得懂但作业不会做。他们知识没有学活,应变能力差,更不能举一反三。有时心里明白但又表达不清。最头痛的是考试时不是丢这就是少那,该写的忘写了,会写的而写错了,关键的又忽视了。如果遇到抽象的问题更是目瞪口呆了。就这样成绩一次一次的下降,心灵上产生一次次的创伤,使之产生了自卑感,丧失了学习的信心。
少数基础知识较好的学生,自以为有点小聪明,到中学后能听得懂,作业也能完成。看到有些学生整天学习,可成绩不如他们,产生了骄傲的心里,放弃学习的大好机会。这样的学生思想情绪不稳定,容易受外界因素的影响,被不学习的学生拉拢,加入不学习的行列。
三、学差生的教与学
经以上分析表明学差生是变化的,中等生转差等生是教学中亟待解决的问题。我们对学差生要晓之以理,动之以情,让他们逐渐转化,逐步转变为好学生。在防学差生工作中要多注重智力因素方面的培养与转化。防止学差生的出现,我们必须深入到学生实际中,了解每一位学生的心理障碍。认真分析,做到心里有数。激励他们有学好知识的信心和决心,激励他们要有学好知识的勇气。教育学生树立远大的理想,激励他们要有积极进取的精神,要十分注重师生情感交流。教师在谈心中教育他们学知识时不要急躁、有耐心、留心、用心、虚心、勤学苦练。多思、多问、多想、多练是学知识的要点。针对每一名学生的实际,让学生制定一个短期或长期的奋斗目标。鼓励学生自学、互学、互帮,掌握学习的主动权,一步步向新台阶迈进。
对学差生的转化要侧重非智力因素的培养与转化。教师要有耐心、细心,消除师生间的急躁情绪。主动与他们谈心,鼓励他们要有自尊自重、自信自强的精神,消除思想上的自卑感。教育他们自己也是人,别人能学好的我也能学好。要有学好的勇气。
对于学差生的转化工作要充分发挥集体的力量、集体的智慧。经常开展一帮一,一对一的活动。教育学生要互相帮助,要团结友爱共同进步。还要发挥社会、家庭的作用,协调各方面力量对学生进行教育,让学差生逐步转变过来,成为合格的人才。
做好学差生的工作绝不是一帆风顺的,是十分艰辛的。只要我们记住爱因斯坦的A=x+y+z(A为成功,x表示辛勤劳动,Y表示正确方向,Z表示少说废话)成功秘诀。我们就会让这项工作顺利进行的。
总之,抓好了这项工作,促进了学校校风、班风、学风的好转,师生面貌焕然一新。让教书育人的鲜花遍地,硕果满园。
参考文献:
[1]王立英.关于后进生转化教育的思考及对策初探[J].教育研究,2007,(2).
[2]李巨涛.论小学后进生的教育与转化[J].黑河学刊,2007,(11).
[3]张海燕,郑传才.罗杰斯的人本主义思想及其人格理论在后进生教育和转化中的应用[J].教育探索,2007,(10).
[4]韓素梅.苏霍姆林斯基的教育观与“后进生”转化[J].科技资讯,200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