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丽香
【摘要】在社会形态各异、成人思想各异情况的熏陶和影响下,小学生思想道德教育落后于经济发展,小学生良性的思想道德意识还没有形成,思想比较模糊,很容易受不良因素的影响而左右,他们的思想品质,自私自利、集体观念差、爱国主义淡薄、缺少同情心等现象不同程度地在一些学生身上显现,这是不容忽视的问题。使《品德与社会》课这一特殊道德教育阵地开始面临着前所未遇的挑战。并影响着小学生道德意识和道德行为,给小学生心灵的发展带来了众多的矛盾和冲突。
【关键词】小学 美德 融合
【中图分类号】G6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12-0058-01
如何解决当前《品德与社会》教学实效与教学初衷相背离的矛盾,改变学生对《品德与社会》课“学而不信,知而不行”的状况?方法很多,其中用大量的真实事例充实教学内容是最行之有效的办法。
一、传统美德能够与《品德与社会》相融合
热爱祖国,诚实守信,廉洁奉公,自强不惜,奋发进取、孝敬父母;尊师敬长;团结友爱;励志勤学;谦虚礼貌;勤劳节俭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来形成的传统美德。如何使传统美德与时代精神在当代青年的身上发扬光大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的重要内容。研究表明,学生的思想道德是由直觉的道德情感逐步形成的。《品德与社会》是作为小学中高年级开设的一门以儿童社会生活为基础,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发展的综合课程。根据学生社会生活范围不断扩大的实际、认识了解社会和品的形成的需要,以儿童的社会生活为主线,将品德、行为规范和法制教育等有机融合,不断丰富和发展自己的经验、情感、能力、知识,加深对自我、对他人、对社会的认识和理解,并在此基础上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形成基本的道德观、价值观和初步的道德判断能力,为他们成长为具备参与现代生活能力的社会主义合格公民奠定基础。在《品德与生活》课教学中,通过传统美德教育,可以激发、培养、发展学生的道德情感,以情感打开学生心灵的大门、在强烈的情感中把 真、善、美融化在心灵。这也是我们《品德与社会》课教学的目标和任务。
二、传统美德教育与《品德与社会》教学相融洽的方法
我国中华民族优秀文化宝库中,为我们留下了许多感人至深的传统美德故事,为我们教育学生准备了大量的素材。如何把两者结合起来,古为今用,发挥中华民族历史上优秀人物的榜样作用,使学生择善从之,架起道德认知和道德行为的桥梁?我采取的方法是:多选传统美德典故、名言进课堂。以传统美德引路,为学生树立榜样,使抽象的道德观念、行为规范形象化,具体化。具体来说,根据不同情况,有以下三种办法:
1.针对教材中事例少的特点,增加传统美德故事。百善孝为先,古来孝敬父母的故事数不胜数。如:“缇萦上书救父”,“黄香扇枕温席”,“谢定住打虎救母”的故事,通过这些故事,教育学生真诚地、发自内心地尊敬、热爱、关心和赡养父母,从根本上、从思想情感上去实行孝道;“纪昌学射于飞卫” “孔融让梨”“管仲与鲍叔牙”“荀巨伯义不独生”让小学生继承“团结友爱”的传统美德,做到:关心人、团结人、同情人、帮助人、尊重人、信任人、容忍人、原谅人,不嫉妒人、不猜忌人。
2.针对教材中选用的事例较简单,调换一些学生都知道的传统美德故事。正如孟子所言“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翻开历史,古今中外凡是有作为的人,哪一个不是经历了一番常人难以忍受的磨难而后成功的?司马迁著《史记》,李时珍著《本草纲目》,李四光确立“中国第四纪冰川说”,徐霞客远游探险,茅以升主持建造钱塘江大桥。教育学生对待任何事物都要采取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不满足于现状,不断寻求新的答案。不怕人和艰难挫折,勇于追求真理,勇于攀登高峰,勇于攻克科学堡垒。
3.针对有些内容没有事例,就把传统美德补充进去讲。如引用“祁黄羊荐贤”,“岳飞不徇私情”,“孙中山天下为公”,“江竹筠在烈火中永生”,“海瑞刚正不阿”。教育学生从小树立对自己祖国和人民的深厚感情和热爱态度。
三、《品德與社会课》与传统美德教育融合应注意的问题
将传统美德教育与《品德与社会》课结合起来,要掌握好一个“度”字,在传统美德与现代精神之间寻找一个合适度。为此,在“度”的把握上应注意以下几点:
1.与现代意识相结合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日臻完美,强烈呼唤德育的保障作用,思想道德对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促进和保证作用日趋明显。许多部门、企业为了发展、为了获取 更大的社会经济效益,对员工素质尤其是思想道德素质要求不断提高。当前小学生思想活跃,思维比较开放,获取信息的渠道多,参与意识强,特别关注社会问题,喜欢探讨社会热点问题。所以,要使 《品德与社会》教学与传统美德有机结合,就要适应社会需要,重点研究适合社会发展的,与时代相结合的,学生强烈关注的热点问题,以热点问题为突破口,有的放矢地进行教育 ,增强德育工作的实效性。
2.辩证的进行取舍
中国传统道德既有积极、进步、革新的一面,又有消极、落后、保守的一面,而且有时精华与糟粕相互混杂。因此,在品德与社会教学与传统美德教育衔接时,要坚持批 判继承原则。要有批判,有目的,有选择地去讲传统美德。不能把历史上曾经发挥过积极作用的某些思想观念,行为原则原封不动地搬到现实生活中来,更不能用封 建糟粕来塑造新一代。在进行传统美德教育时,让学生运用科学的方法,辨别现实社会中的善与恶,黑与白,美与丑,对与错,去其糟粕取其精华,取长补短。不断提高自己的人格魅力。
3.贴近学生生活
长期的德育工作给人以启示: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是一件比较枯燥乏味的工作,要针对教育对象思想变化的特点,把“大”道理讲“透”,把“空”道理讲“实”,把“死”道理讲“活”。现在的小学生开始关注社会、家庭、社交等一些社会问题,思维独特。因此,《品德与社会》课与传统美德相结合必须从学生的思想实际出发,适应他们生理和心理发展规律。把握中学生的思想脉搏、兴趣爱好、需要追求等特点,才能贴近学生生活,易于接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