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海燕 沈静芳
[摘要]本文从新农村发展现状出发,分析了其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指出了新农村建设中理论认识方面的误区,提出了明确新农村发展目标,制定合理规划,加大体制改革力度;提升新农村公共服务水平,转变农村经济发展模式;提升农村生态环境管理水平等建议。
[关键词]新农村;理论认识;体制改革;农村生态环境
[DOI]10.13939/j.cnki.zgsc.2015.13.205
“新农村”这一概念,20世纪50年代就提出了。所谓“新农村”一般是指”5个新”,即新房舍、新设施、新环境、新农民、新风尚。这五者缺一不可,共同构成小康社会“新农村”的范畴。十六届五中全会所提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被称为一次农村综合变革的新起点。2010年中央一号文件中又指出了国务院关于加大统筹城乡发展力度,进一步夯实农业农村发展基础的若干意见,把新农村建设放在了更加重要的位置。本文从新农村的现状出发,分析其存在的问题,研究新农村建设的发展路径,对促进我国农村经济以及和谐社会的建设具有重要的意义。
1新农村发展主要现状
1.1人口数量城镇化水平逐步上升
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根据人口的分布情况,同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城镇人口占总人口49.68%,居住在乡村的人口占50.32%,城镇人口比重上升13.46个百分点。而2000年的第五次人口普查中,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36.09%;居住在乡村的人口占总人口的63.91%。这充分说明我国的城镇化水平在提高。由以上的数据看出,农村人口的城镇化水平在不断提高,同时也告诉我们其是传统农业社会向现代化的工业社会演变的必然趋势。
1.2资源浪费日益严重
农村传统的生活方式造成土地等紧缺资源的大量消耗,农村粗放型的发展方式使得大部分农户为了扩大住房面积而超占土地面积,出现大量空闲地和荒地,土地资源浪费严重;农民为了改善住房,很多收入都投入到修缮房屋或新建房屋,频繁的更新改造使大量的农村和社会财富浪费在无休止的建房修房上。
1.3农村生态环境质量差
“十一五”期间,农产品进出口贸易额突破1000亿美元,从2005年起,我国在农产品贸易额中的排名不断上升,到2010年上升至第四位。乡镇企业增加值超过11万亿元,年均增长12.9%。在农村服务业方面,休闲农业年接待游客超过4亿人次,营业收入超过1200亿元。但是如此显性的数据背后却是以在牺牲农村环境与生态资源为代价取得的,农村生活污染、工业污染和生态资源的退化日益显现,农村生态环境日益恶化。
2新农村发展存在的问题分析
2.1理论认识上存在误区
对新农村建设往往存在理论上的误区。一方面,过去的各级政府不够重视农村建设,普遍存在重视城市发展,不重视农村发展的现象,对贯彻国家提出的农村建设方针缺乏实质性的措施。另一方面,有的政府部门单纯把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转变作为新农村建设的目标,在建设规划中没有把握新农村建设的共性和个性关系,没有结合当地的实际因素,走具有地方特色新农村建设道路,也没有彻底传统农业社会向现代化工业社会的转变。
2.2规划滞后,建设管理不科学
一方面,农村规划建设缺乏组织载体和专业队伍,多数地区农村的管理人员数量少,层次低,学历不高,技术力量薄弱,又由于村镇规划费用低,很难吸引专业化的、高素质的专业设计队伍从事农村规划建设。另一方面,一部分官员热衷于外表的政绩建设,过于注重工业区建设,生态环境遭到破坏。而且农村的规划建设也缺乏特色,没有结合当地的实际情况,只是盲目学习别人的建设经验,没有充分利用当地的资源。另外,农村的发展规划缺乏长远性和系统性,没有注意到与周边村镇的融合,发挥出地区的整体优势。
2.3生态环境破坏严重
农村发展模式粗放及产业机构不合理造成了农村发展中生态环境问题很严重。一方面是农业生产,当前农业生产水平较低,技术力量薄弱,对农药、化肥等物质投入的依赖性很大,这些过量的农药和化肥已经成为水污染的主要来源。农业结构不合理也在一定程度上加大了农业生产对生态环境的影响,种植结构的变动,畜禽养殖业迅猛发展,这些都可能引起土地退化,水土流失,造成水体污染。另一方面是农村工业,农村工业的增长是一种粗放型的经济增长模式。农村工业大都是以污染环境、破坏环境、浪费资源为特点的企业,具有“高能耗、高污染、技术含量低”等特点,这种低端化和重型化的农村工业加剧了农村生态环境的污染和破坏。
3新农村建设道路的探索
3.1走出理论误区,明确新农村发展目标,制定合理规划
新农村规划建设要从尊重自然规律、经济规律和社会规律出发。首先要充分重视农村建设,综合考虑农民的切身利益,认真贯彻农民的广泛参与的管理体系,按照“生产发展、乡风文明、生活富裕、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蓝图,结合地方发展的实际情况,科学、合理地制定新农村建设的发展目标。重视新农村建设,逐步缩小城乡差别,同时也要认识到新农村建设并不仅仅是把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进行转变,最终要落实到解决“三农”问题等综合性目标。
坚持科学发展观统领农村建设的原则,坚持中心辐射的原则,坚持农民参与的原则,坚持因地制宜的原则,坚持基础先行的原则。要真正合理地对本地区的农村建设进行规划,处理好农村发展建设规划中的共性和个性关系问题,在共性中求个性,结合本地区的特点,发挥本地区的地理、资源和人文优势,充分利用本地区的资源,展现属于自己的特色。
3.2加大体制改革力度,提升新农村公共服务水平
一方面是加大户籍制度的改革力度。完善和调整农民工最低工资限制及标准,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建设,破解城市二元结构,提高城镇化质量,逐步实现城市和农村劳动者待遇相同,进一步扩大农民工社会保障的范围。积极为新农村建设建立完善的农村基本救济制度,改善农村卫生基础条件,进一步深化医疗卫生体制改革;扩大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覆盖面,提高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技术水平,完善政府补助范围和保障水平,完善农村其他配套补偿机制;进一步加大宣传力度,健全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完善村民自治制度。
另一方面则主要为改革现行的财政体制。平衡农村和城市公共设施扶持政策,科学合理地运用好新农村建设中相关政策,灵活变通,积极探索适合自身发展的财政改革体制。比如,新农村建设走得比较早的地区,可以实行分税制体制,按照“分权、分税、分管”的要求,科学、合理地处理好新农村建设中事权和财权的关系;起步比较晚的农村,可以改革基层和地方财政统收统支的体制,通过制定和调整城镇财政上的上缴基数,超收部分的留存办法,来确定上下的财政分配关系。
3.3转变农村经济发展模式,提升农村生态环境管理
在农业发展方面,应以遵循经济和可持续发展理论为基础,推进家庭经营、集体经营、合作经营、企业经营等共同发展的农业经营方式创新,构建生态的农业发展模式,积极探索节约、高效的农业发展方式,依靠科技创新改善农业资源的利用率及利用方式,同时减少农业环境污染,推动农业发展向生态化、规模化、产业化和现代化方向发展。
对于农村工业来说,应转变经济发展理念,加强技术创新力度,走新型的农村工业经济增长道路,应将减少农村工业污染作为农村工业增长方式转变考虑的重要因素,推进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的研发,逐步建立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的新型工业结构。同时调整农村工业的资源整合,农村工业地域相对集中,实现工业资源和基础设施共享,提高资源利用率,减少污染产生量和污染治理成本。
参考文献:
[1]于娜.我国农村城市化的路径探索[J].法制与社会,2011(11).
[2]梁流涛,曲福田,冯淑怡.农村发展中生态环境问题及其管理创新探讨[J].管理科学,2010(8).
[3]姜明伦,何安华,楼栋,等.我国农业农村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发展趋势及对策研究[J].经济学家,2012(9).
[4]兰晓红.新时期农村土地流转问题研究[J].中国市场, 2014(20).
[5]王克.新农村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和解决途径分析[J].中国市场, 2014(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