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动症儿童的心理特点及其诊治

2015-05-30 01:11丁晶王中妍
中国校外教育(下旬) 2015年13期
关键词:心理特点

丁晶 王中妍

摘要:多动症又称注意缺陷多动障碍(ADHD),主要表现为活动过多,注意力不集中,任性冲动,并伴有知觉、认知、语言或协调动作等障碍,其病因与遗传因素、脑神经递质代谢、轻微脑组织损伤等因素有关,通过早期治疗可获得较好的效果,但单纯的药物治疗不仅效果不稳定且副作用大,在教育情境中采取药物治疗与心理治疗、行为矫正相结合,对于多动症具有较好的效果。

关键词:多动症儿童 心理特点 诊断治疗

一、引言

多动症又称注意缺陷多动障碍(ADHD),近年来发病率迅速上升,严重危害儿童身心健康,并影响其正常学习,同时由于多动症缺乏明确的诊断依据,容易把它与儿童行为活泼好动的行为特点相混淆而错过最佳治疗期,即使确诊也会因为治疗期长易反复,因而严重困扰众多教育工作者及家长。因此,对多动症的症状及病因加以阐述,并进一步探讨在教育情境中的矫正方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儿童多动症的表现

多动症发病一般较早,以学龄儿童症状最为突出,男孩中患病比例明显高于女孩,其症状会随着年龄、所处环境和周围人的态度的不同而有差别,突出表现为自控力差、注意力不集中、多动、情绪冲动、任性,有知觉、认知、语言或协调动作等障碍,具体如下:

1.注意障碍。患儿注意的选择性、转移性差难以维持难以集中干什么事情总是半途而废,即使是做游戏也不例外。环境中的任何视听刺激都可分散他们的注意,患儿进小学后,在课堂上症状表现更为明显。

2.活动过度。患儿往往从小活动量就大,进幼儿园后,这些儿童也不能按正常要求的时间坐在小凳上。到了学校,多动症患儿过度活动则更为明显,同时多动症儿童中约有一半会出现动作不协调。

3.感知觉障碍。表现为视——运动障碍、空间位置知觉障碍、左右辨别不能,经常反穿鞋子,听觉综合困难及视一听转换困难等。

4.情绪和行为障碍。多动症患儿情绪不稳,极易冲动,对自己欲望的克制力弱。

5.社会适应不良。患儿常表现为个性倔强,不愿受别人制约或排斥小伙伴,所以很难与其他同龄儿童相处,不得不常找比自己年龄小的儿童游戏。

6.学习困难。多动症儿童的智力大多正常或接近正常,但由于注意力分散,情绪易波动,严重影响了学习效果,学习成绩却普遍很差。

同时,儿童患有多动症后,其身心状态发生很大变化,产生许多缺陷,最突出表现在:对周围事物感知缓慢,范围狭窄,分辨力弱,缺乏认知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并伴随孤僻、时间观念淡化等一系列问题,其与儿童好动的区别主要在于其在不同的场合均具有上述行为,并持续较长时间,即使在儿童感兴趣的领域,他依然不能够保持稳定的注意状态,而表现出各种多动行为。

三、儿童多动症的成因

多动症的病因目前仍未明确,但通过多年的观察与临床研究通常认为儿童多动症的发生与下列因素有关:

1.轻微脑组织损害。脑组织损伤与儿童多动有密切的关系,特别是额叶损伤的病人,可出现注意障碍,行为冲动等异常表现。临床中通过对82例多动症患儿的母亲进行详细的病史采集,发现有78.21%的儿童曾经有轻重不一的脑组织损伤,轻微者可能出现注意力不集中、多动、学习困难等。

2.遗传因素。遗传是多动症的重要因素,1985年有专家报告了814例多动症患儿中,40%的亲属中有神经精神病或性格障碍等;国内专家在1990年对800例多动症患儿进行研究,发现14.2%的病例有本病家族史,有11对双胎同时患病,充分证明了遗传因素与多动症有关。

3.脑内神经递质代谢异常。如糖代谢的状况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反映脑的功能状况,脑功能失调可能表现糖代谢降低。为了探明多动症儿童的糖代谢状况,美国精神健康研究院精神病医生阿兰·扎米肯与同事们采用大脑显像技术--阳电子发射层面摄影术,测量了两组成年人的糖代谢率,结果显示,多动症患者的大脑糖代谢低于正常对照组8.1%,具有明显差异。降低最大的是在运动皮层区和前上额皮层区,这两个区域是大脑皮层注意力和运动神经的主要区域,这些区域糖代谢降低,會导致注意障碍和行为失控。

4.维生素缺乏,食物过敏。儿童多动症与饮食有密切的关系,如食物中缺乏多种维生素、微量元素如锌、铁等,食品中的人工色素、添加剂、防腐剂、调味剂等过多都可能引起及加重儿童多动症的症状。

5.家庭环境不良及教育方法。儿童心理发育不成熟,如家庭关系不和睦,动辄打骂或在学校受不当体罚及歧视等都将使孩子受到重大精神创伤,导致抽动或多动等行为异常;管教不当,过度溺爱、百依百顺,会使孩子十分任性,骄横,不愿或不能自控;对孩子过分苛刻、粗暴,则会造成长期过分心理紧张,情感压抑,出现行为紊乱。家长望子成龙心切,早期智力开发过量,使外界环境的压力远远超过孩子的承受力,也是造成患儿抽动症、多动症发病的原因之一。

此外,环境污染以及铅污染(如含铅玩具)或微量元素的缺乏(如铁、锌)等也是多动症的诱发因素。

四、儿童多动症的诊断

由于多动症儿童与正常儿童的“顽皮“之间不易区分,这给儿童多动症的诊断和鉴别造成了困难,迄今为止,国内外还缺乏一种客观的、特异性很强的诊断儿童多动症的方法,而大多采用综合性的方法进行诊断,一般应由老师、家长、医生共同对多动症儿童的表现进行评分诊断,辅之必要的实验室检查,这样可以得到较为正确的诊断。可采取以下几个主要步骤进行诊断:

1.对于行为异常有多动症嫌疑的个体,家长、教师应根据诊断量表进行甄别。国外常用的有康奈尔儿童行为量表、美国精神病协会诊断量表,国内常用的有由中华全国中医协会中医理论整理研究会编订的儿童多动症协作组行为量表和上海市儿童多动症协作组制定的儿童行为量表,如符合上述量表各项指标的可初步判定为多动症并进一步深入检测。

2.对初步判定为多动症的儿童进行心理身体测试。如有选择地进行智能测验,以排除精神发育迟滞和智力低下引起的行为表现,进行翻手试验、指鼻试验、点指试验、跟-膝试验及双臂伸展试验等测定其是否存在软性神经征,以作为诊断的一种参考指标。

3.进行脑电、CT、磁共振成象技术(MRI)等神经生理检查,作为参考以提高诊断的准确性。当儿童患有多动症时,脑电图会有轻微的變化,尤其是多动症儿童额叶的前中部至中央运动区的皮层受损时,会引起脑功能的轻微改变,随即可出现波幅增高,频率变慢的异常波形;在主动注意的状态下,多动症患儿脑诱发电位波幅较正常组明显降低,被动注意时的诱发电位变异率也较正常儿童小,通常认为这与儿童注意力不集中有很大关系,此外,多动症儿童与正常儿童的脑诱发电位及大脑糖代谢等也有明显差异。

五、儿童多动症治疗

儿童多动症的病情有轻有重,发病有早有晚,治疗反应有好有差,疗程有长有短在治疗上要因人而异,对病情较轻的,应以教育为主,进行心理治疗和行为矫治;对病情较重的,要以药物治疗为主,心理治疗和行为矫治为辅坚持长期治疗。

药物对多动症(ADHD)的治疗有明显的效果,现常用的中枢神经兴奋剂:哌醋甲酯(利他林),苯丙胺、匹莫林(苯异妥因)、三环抗忧郁药(丙咪嗪)或抗精神病药(氯丙嗪)还有加受体激动剂(可乐定)等,药物治疗应根据患者多动症状的表现程度在医生的指导下用药,并随着症状的减轻逐渐减少药量,但儿童多动症是一个长时间、慢性的心理障碍问题,而且上述药物副作用较大,停药后容易复发以及影响儿童的生长发育,同时学校和家庭是儿童的主要活动场所。所以,我们认为在进行药物治疗的同时应在在学校和家庭教育情境下采取心理治疗和行为矫治。心理治疗主要是通过解释、鼓励、安慰、保证和暗示等,向家长解释多动症的性质,鼓励积极配合治疗;引导多动症儿童树立信心,改善自己的行为,心理治疗对儿童的情绪障碍、自尊心不足及人际关系紧张等问题效果较好。行为治疗主要由教师、家长根据行为矫正原理有意识的采取各种强化措施,来改变多动症儿童存在的注意力难集中、多动及情绪问题。具体可通过阳性强化法、阴性强化疗法(消退法)、矫枉过正法、感觉统合训练等改善注意力,减少儿童的过多活动和不良行为。教育情境中进行心理治疗和行为矫治要注意以下几点:

1.要求必须切合实际。首先,家长应该了解多动症的特点,对于多动儿童的要求,不宜太严格,起初按照逐步矫正原则要求他们的多动行为能控制在一个不太过分的范围内即可,逐渐提高。

2.把过多的精力引导出来。对于活动过多的儿童要进行下面的引导,使他们的过多的精力能发挥出来。如课堂中间歇地给予动手动口的机会,课后组织他们参加多种体育活动,如跑步、打球、爬山、跳远等,有条件时,应安排他们做一些室外活动,使他们过多的精力能释放出来。

3.加强集中注意力的培养。对于这类儿童应逐步培养其静坐集中注意力的习惯。可以从看图书、听故事做起,逐渐延长其集中注意力的时间,也可把他们安排在教室的第一排座位上,以便在上课时能随时得到老师的监督和指导。如果儿童在集中注意力方面有所进步,应及时表扬、鼓励,以利于强化。

4.培养有规律的生活习惯。对这类儿童应从小培养其有规律的生活习惯。要按时饮食起居,有充足的睡眠时间。与儿童一起制定学习计划并监督实施,在实施过程中要注意避免作业过量导致疲劳,儿童不应迁就儿童的兴趣而让他们看电影、电视至深夜,以致影响睡眠。

5.培养他们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对于这类儿童,应耐心地反复地进行教育和帮助,培养他们的自尊心和自信心,消除他们所存在的紧张心理,帮助他们提高自控能力。父母应和医生经常保持联系,帮助医生了解教育孩子的情况,征求医生关于治疗上的指导性意见,有条件时,应争取医生、家长、教师三方面的合作,共同搞好教育。

6.教育方法要循序渐进。要根据患儿年龄与药物治疗情况,逐渐加强与提高,应注意避免脑力和体力的负担。

总之,多动症是一个长期、慢性的疾病过程,但我们相信在医生、家长、教师通力合作下,坚持药物治疗与心理治疗、行为矫治相结合,必然能取的较好的效果,给多动症儿童一个美好的未来。

参考文献:

[1]梁福成,韩玉荣,董军.多动症儿童的智力水平、行为与认知事件相关电位的研究[J].心理发展与教育,2002,(01):50-53.

[2]常宪鲁,王华云.药物联合心理干预治疗儿童多动症患者疗效观察[J].临床精神医学杂志,2012,(01):45-47.

[3]Anita Thapar,Evangelia Stergiakouli.An Overview on the Genetics of ADHD[J].心理学报,2008,(10):1088-1097.

[4]阿斯木古丽·克力木,孔杜斯,卡迪丽亚·吾马尔.儿童多动症的病因和影响因素研究[J].中国妇幼保健,2012,(34):5510-5512.

[5]刘叶明,许金莲,饶林,李芳梅,颜会萍.心理和药物治疗小儿多动症对儿童和家庭的影响分析[J].中国妇幼保健,2012,(04): 554-555.

[6]高磊,关明杰,许秀举.儿童多动症及其影响因素的研究进展[J].包头医学院学报,2011,(05):96-98.

[7]李红梅,蹇丹,吴静.学龄前儿童多动症的心理行为治疗分析[J].四川医学,2009,(07).

基金项目:服务宁德区域经济和产业发展项目 (2013F51)。

猜你喜欢
心理特点
心内科重症监护室患者心理特点及护理分析
掌握学生心理特点 有效开展写字教学
基于青少年心理特点的校园欺凌成因及对策
基于青少年心理特点的校园欺凌成因及对策
简谈小学数学学困生心理特点及转化对策
浅谈如何面对高中学生上网成瘾
浅议小学语文口语交际教学中学生的心理特点
探讨社区空巢老年糖尿病患者的心理特点及对策
称职的高一年级教师应注意的最基本问题
宫外孕患者的心理特点及护理对策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