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洪峰 赵晓辉
“大家520快乐噢,在这么有爱的节日里,我们有幸邀请赵文哲老师于今晚18:30在咱们的梦工场微信课堂开讲,题为《我国城市化和工业化进程中的土地出让行为及其后果》,请大家合理安排时间,有爱的日子里,来一场说听就听的微课!”随着中央财经大学经济学院辅导员谢文娟老师发出有爱的上课通知,微信群里瞬时涌现无数“点赞”“鲜花”“鼓掌”等微信表情,学生们对开讲抱以热烈响应。
随后两个小时里,赵文哲副教授在家一边用手机发送语音、一边用电脑网页版的微信补充图文数据,详细介绍土地出让行为的相关内容并引发大家思考。与此同时,学生们无论在自习、在宿舍,还是在路上,只要能用微信,都可以在线听课。微信课堂穿插着几个互动环节,学生可以向老师提问交流,虚拟课堂热闹而有序。
这是自2014年秋季入学微信课堂首讲以来,这一新鲜网络教学方式的第17次授课,已面向中财大两校区、本硕博三个层次近500位学生在线直播,内容涉及经济学各领域学术热点问题。
解放 “村民”,走近90后
为什么要办微信课堂?用最朴实的话来讲,微信课堂就是为了“解放‘大洼村民,走近“90后”群体”。
世纪之交,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和跨越式发展阶段,学生规模扩增与高校资源特别是办学空间受限的矛盾日趋激烈,中央财大也如此,由于校园面积过小,严重制约着学校发展。经过多年努力,中财在北六环原昌平区大洼村新建的沙河校区于2009年启用,但因地理位置偏远,校区建设未全部完工,教育资源相对匮乏,学生调侃自称为驻守六环的“大洼村民”。
“村民”的调侃道出了中财沙河新校区学生教育教学面临的困境——多校区办学教育资源分配不均、使用效率偏低。受制于两校区办学时间和空间的限制,经常“铃声响、老师急赶车”,学生苦于与喜爱的“男神、女神”老师交流时间太短。两校区间往返需要两三个小时,舟车劳顿更是增加了教师的负担,这对教师课堂之外教育教学的积极性造成一定影响。
而沙河校区主要是低年级90后本科生,思维活跃,个性张扬,传统教育教学对其吸引力在减弱,不乏有台上讲、台下低头刷朋友圈的现象,也确实存在学院办讲座,教师费心准备,上座率却不理想的情况。如何解决学术讲座、学业交流等资源匹配相对滞后,重复低效的问题?
当发现连80岁的博导都在使用微信后,受翻转课堂、慕课等教育方式启发,经济学院便敏锐地将目光投向了人手必备的微信——把课堂搬进微信里。
将近两个学期的讲座后大家发现,除了空间上解放了师生,微信课堂让学生的时间安排也更加自由。如果当时有别的课程,学生可以等有空的时候再听,不懂的地方还能反复听。“大洼90后村民”不再受困于北六环,可以尽情享受移动互联网时代可存储、可反刍的知识福利。
点赞朋友圈,亲师信道
传统课堂上,一个讲台无形中划分出了长幼有序、师生有别,而在同一个微信群里,在一个虚拟的课堂中,学生尤其有些腼腆的学生更能容易敞开心扉、从心理上易于接受与微信群里这个 “教师”角色的群成员交流。
微信课堂开讲之后,越来越多的学生添加了喜爱教师的微信,通过朋友圈、微信语音等了解教师教学之外的全方位形象:“高冷”的女海归孙菁蔚老师也有戏谑逗趣的时候,研究金融和贸易的初春莉老师居然是个“萌娃”,雷厉风行的于爱芝老师对于自己的宝贝儿子精心培育让人感动……给鲜活、生动的教师形象点赞,融入细腻的感情交流,这就是教育的一种载体。同时,教师朋友圈涌现的90后学生,也让教师们更加直观地了解学生真实的成长环境和心理世界。这样的师生互动是逐步亲近、互相了解、彼此信任、共同成长的过程。
除意外收获“另类”师生情,通过朋友圈融入彼此日常学习生活,学生还能收获潜移默化的成长和感悟。教师通过自己朋友圈分享学术动态、观点剖析等内容,润物细无声般影响学生做人做事,这本身就是教育多种形式之一。
微信课堂不仅仅是经济学院移动互联网平台上一时兴起搭建的教育平台,更是其育人体系“经济学家梦工场”的重要组成部分。“梦工场”是中央财大14个德育示范基地之一,是为了帮助全校本科生打下厚重的经济学基础以及提升经济学素养,而构建的专业教育和德育工作共融相促的实践育人体系。
“梦工场”主要是通过开放式课程辅导、一对一面授答疑、科研助理招募培养等多种方式开展活动:每月不低于6课时的专业辅导与知识拓展,每学期不低于2场的经济学前沿理论与热点问题讲座,每学期末1次课程核心知识框架串讲与梳理,每月不低于8课时一对一答疑等,每学期1次的科研助理招募培养。这些安排在学期初就会通过各种平台向全校学生公布,只要学生愿意去,就会有老师“恭候”。
尝鲜个中滋味
“梦工场”不同于大批量流水线生产的“工厂”,它强调被培养的人是有思想、有创造力的个体,需要教师们投注精力、思想和情感来培养精品,更需要新技术与传统教育教学有机融合,相互补充。但将微信这网络沟通技术与教育教学相结合时,其运行过程定不是一开始就完美的,有时甚至有困难的。
在微信课堂授课中,部分老师手持移动电话,面向网络中看不见摸不着的听课学生时,不能像课堂面授中得到学生及时、直观的信息反馈,势必对其教学激情和授课思路造成一定影响;部分老师不愿过多暴露个人私生活,对于用微信教学持有保留意见;还有部分老师因微信课堂的网络公开性,无形中由于知识准确性、易接受性带来一定压力……所以教师适应性和观念调整也需要相关支持工作。同时,因为是启发式自主学习形式,不像课堂教学一般强制要求学生按时、按质参与学习讨论,所以微信课堂直播过程中有效学生听众覆盖率、课后反刍学习覆盖率还有待调研分析。
运用微信这一网络技术,是教育教学的大胆尝试,但是毕竟微信是社交化沟通工具,不是专业教育平台。目前微信课堂采取的是以语音授课为主、文字图片传输为辅的授课模式,能够有效解决上课中的信息传递问题,并在线上课程结束后进行文字稿整理和公布,但面对一些实践操作性环节,如影音播放、软件操作等,就望之莫及了。对此,经济学院也进行过思考和讨论,也对“微课堂”作出清晰的界定,微信课堂是应对两校区办学资源相对匮乏且分配不均的客观现实,借鉴互联网优势对传统课堂的有益补充,但绝不是、也不可能是传统课堂的替代产品。
传统教育教学中,重点在于言传身教,即通过察言观色、望闻问切、探讨交流达到知识传播的目的,而网络时代繁多的技术工具,只是教育教学中锦上添花式的补充,不能完全代替传统实体课堂。经济学院微信课堂在实际运行中,也遵循了这个原则,微信课堂以其独特的技术特色主要开办学术兴趣培养类的讲座,因为板书和面对面交流的限制,暂未涉及太过专业的课程教学和学术研究。
微信课堂,补充而非替代
德国哲学家雅思贝尔斯在《什么是教育》这本著作中,阐述只有导向教育的自我强迫,才会对教育产生效用,而其他所有外在的强迫都不具有教育作用,相反对学生精神害处极大。微信课堂正式体现如此的理念,通过学生易于接受的教学方式,通过启发式诱导,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当教师不再仅仅利用课堂的时间来讲授信息,还能够通过移动互联网来满足学生的需要和促成他们的个性化自助学习,这本身就是启发新思维的一种方式。微课堂不是万能的,运行中还有很多亟待解决的问题,我们也会利用新媒体教学技术进行网络语音课堂、慕课、翻转课堂等等的尝试,但微课堂是教育教学方法和技术上新的尝试,它从“尝鲜”开始,开启了我们对于高等教育教学新思维的探索——在创新中求发展,在发展中再创新,教书育人,以心育人。
责任编辑:方丹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