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冬梅
2011年版小学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
2013年4月10日下午,全镇的数学老师参加了“数学卓越课堂建设” 教研活动,首先由两位老师上课,听完五年级的《体积和体积单位》后有很多感触,想和大家分享一下。
体积对学生来说是一个新概念,从认识平面图形到立体图形是学生空间观念的发展和飞跃,但是如何在上课时很好的给学生建模,一直以来是困惑我的问题。《体积和体积单位》这节课,有很多值得我学习的地方。特别是整节课,把教学设计的重点放在了学生自主探究、体验和参与的过程上。
通过预习,学生对要学的内容有了一个大致的了解,教师根据学生的完成情况,在课堂中适当调整了教法,做到有的放矢,突出了重难点。课堂上也节约了不少的时间。情景引入、亲切自然:从《乌鸦喝水》这一学生耳熟能详的故事导入,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很自然地引入了新课。这样的导入设计,不但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使所要学习的数学问题具体化,形象化。新知的探究、水到渠成:在学生有了初步的空间这个词后,通过实验操作得出;物体要占空间,物体大,所占的空间大,物体小,所占的空间小,验证并且延伸了对空间的初步感知。接着出现实物图,冰箱、电视机和手机。通过判断谁占的空些间大、谁占的空间小,揭示并且规范了体积的概念,一个反问,为什么冰箱的体积大,是因为它所占的空间大,进而把占空间的大小与体积的本质联系起来了,这样学生不但知其然而且还知其所以然。最后出现肉眼不容易比较体积大小的长方体和正方体,让学生认识到要描述物体体积的大小必须要引入体积单位的必要。这时,老师很巧妙的设计一个学生参与的活动,让学生在口袋里面摸出体积是1立方厘米、1立方分米的小正方体,通过猜一猜、量一量、握一握、摸一摸、想一想、比一比、说一说、联系生活举例等活动,特别是教学1立方米的时候,由于有充分的准备,学生通过在1立方米的空间里可以装下几个同学的活动,真正感知了它的大小,有了学生的积极参与,课堂上显得很活跃,学生真正是在亲身经历和体验下认识体积单位,从而在头脑中形成表象,在不知不觉中加深了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值得一提的是,由于教师课前的充分准备,以“辽宁号”为素材,就很巧妙的把长度单位、面积单位和体积单位区分开来,学生不再感觉枯燥无味,学生学起来也很有兴趣。
练习的设计符合学生的特点:选取学生熟悉的物品,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真正让学生感受数学来源于生活,数学和生活密不可分。
我的一点建议:课堂上在学生建立1立方厘米、1立方分米、1立方米的过程中充分体现了学生的积极参與、探究和体验,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如果在这个过程中更注意全部学生的情况,特别是中差生的参与,对他们的关注要多一些,给他们展示的机会,我感觉效果会更好。教师的提问要在点上,如果能更好的引导,如:在出现三种单位比较前提问时,可以问:如果要比较两个同学的身高,应该用学过的什么单位?比较手掌的大小,要用到学过的什么单位?比较他们所占空间的大小,应该用学过的什么单位?这样可以节约更多的时间,为学生的练习留出更多的时间。在学生回答问题出错时,教师如果能适时的进行点拨和引导,那么课堂会更出彩一些。
通过这次教研活动,我深深的体会到:要建立好学生的空间观念,必需从学生生活实际出发,列举生活中的例子。课前一定要做好充分的准备:包括对教材的理解、教法、学法的选择、教具、学具的准备等,只有做好了课前的准备,课堂上才能以学生为基础,以情境为中心,以活动为中心,突出对学生的引导和启发,留给学生足够的思维和活动空间,教师才能与学生有效的交流互动,及时对学生进行评价,教育教学效果才会提高。在以后的教学中,我一定要注重自身素质的提高,认真钻研教材,弄清教材的重、难点等,坚持“学生发展为本”的核心理念,充分发挥教师在课堂教学变革中的主导作用,以“双主共学”引导学生学习、教师教学,构建师生课堂学习的共同体,全面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努力向卓越课堂迈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