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再现:
2009年9月,又是一个新学年的开始。我服从学校的工作安排,接手初一两个班的语文教学工作并担任其中一个班的班主任。那时的我已有两年的班主任工作经验,可我之前所带的班是走读生班,而这次要带的班是寄宿生班,因此,我清楚地知道:新的征途会更艰难。我能否做好呢?我自己都不知道,一方面由于未知而忐忑不安,一方面又想磨练自己而跃跃欲试。怀着这份挣扎的心情,我开始了新的班主任生活。
新学期开始,接待家长,迎进学生,入住寝室………一切都似乎有条不紊地进行着,并没有让我费多大的神。初一的学生具有一定的独立自理能力,学生在教室里坐在哪里,哪些学生住在同一间寝室,这些都是由学生自主自愿完成的。我只是在他们自我安排的基础上帮忙补了一点漏洞而已。我把更多的时间花在为学生做行为示范上面,也花了很多精力与学生一起制定班规,完善班级日常行为管理制度。在我的努力下,班级过渡得比较顺利,纪律,卫生,学习等方面都走向了较稳定的方向。在开学的第二个月,我们班就在学校组织的队列广播体操比赛中取得了第二名的好成绩。这个荣誉是对所有学生重新融入一个新集体并为之争光的最好肯定。作为班主任的我也感到很欣慰,欣慰自己倾心的付出有了回报。
之后很长一段时间,我都沉浸在那份欣喜中。直到有一天,一名女学生塞了张纸条给我,让我一定要看。我有种不太好的预感,很认真地看了纸条上的内容:“老师,我们班的两间女寝室在闹矛盾,她们约好周末下午两点在某某地方打架解决。”我心里一惊:几天后,校外,打架!那怎么可以,弄不好会出大事的。我努力让自己静下来想对策,既然想要打架,那应该不是一天两天的不和了,事情可能很棘手,需要投入持久的心血去化解。不论怎样,先得阻止这次打架再说。
为了不打草惊蛇,我装作毫不知情,利用她们约好的周末打架前的几天时间不动声色地找住校的女学生干部了解情况。她们的觉悟比较高,能较好地明辨是非,也能较好地配合老师去做学生的安抚工作。通过她们,我完成了以下工作;
一. 了解事情的来龙去脉,掌握主要挑事者动向。从她们口中,我知道这两间寝室并非有什么深仇大恨,都是彼此因小团体情绪斤斤计较而积累了越来越多的恩怨,这次的爆发只是一根导火线而已。追溯源头,我也有责任。开学时,学生之间怎么坐怎么住是自愿选择的。她们很多在小学时就是同班同学,升入初中又被分在一个班,先入为主地就迅速形成了自己的小团体。这不,这两间寝室就是明证。她们各自寝室内的关系是非常好的,正因为关系好,对其她同学就有排斥心,很难去接纳他人。两间寝室挨在一起,彼此之间总有些生活细节上的摩擦,寝室对寝室的情绪,连个人对个人的不满也能很快转化为寝室与寝室的对立。那么,出现要打架的状况也就一点不奇怪了。
二. 做通学生中旁观者,知情者及可能参与者的思想工作。了解了事情的经过,也知道了这次事件的两个主要学生。但我并没有立刻去做那两个学生的工作,而是从她们身旁身后的同学作为突破口,一一与她们谈话沟通。她们是否知情?会不会参与?准备起什么作用?是帮忙化解,还是煽风点火?在坦诚谈话中让她们认识到打架的严重性,认识到班级团结的重要意义,认识到她们可以很好地帮助化解这样的“恩怨”。各个击破地做好了她们的思想工作后,我又着重强化了住校女学生班干的责任,要求她们一定要留心观察动向,及时汇报,如有情况一定要及时联合其他同学一起劝阻。
三. 做好主要当事人的思想工作。其她同学的思想工作通后,我知道寝室对寝室的群架是打不起来了,但“恩怨”没有解决,它就会像颗不定时炸弹,随时都有爆炸的可能。所以,做通当事人的工作,化解这次恩怨才是根本,才有今后兩间寝室和睦共处的可能。我利用一个晚自习的休息时间找来那两名女生一同散步,边走边聊。让她们先把对彼此的不满放一边,心平气和地聊她们最初的相识,到共同有过的经历,以及到如今对彼此的看法与期待。在我面前,她们不似有矛盾要打架,渐渐就说开了,说到激动处还不禁手舞足蹈,欢声笑语的。“还是小孩子啊,哪有什么过不去的矛盾?”这么想着,我心里更有底了。抓住这个契机,我说起她们这次闹矛盾的氛围由个人蔓延到各自的寝室,参与的人越来越多,情绪越来越激化,这样导致的后果是无法估计的。阻止了这次打架风波后,我一直有思考:怎样避免学生之间的恩怨?如何避免学生搞“小团体主义”?或许,让所有学生都和睦共处,都友爱团结,他们才会有更多关爱与包容,才会避免很多矛盾的产生吧!因此,我把他们自愿坐成团抱成团的座位格局打乱,重新编排了座位,并且隔一段时间还会给他们换一次座位,让学生之间的接触面更广,选择权更多,使更多的同学有相互了解,理解的机会。另外,还经常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加强学生之间多的交流合作,增进他们的友谊。一开始这样做的时候,不少学生是有抱怨的:为什么要换座位?我为什么要和他隔那么远?……但是,一段时间过去,我看到了期待中的效果。
这件事的发生给我敲了一个警钟,在班主任工作中,要随时观察学生,妥善处理好学生之间的“恩怨”,把不利于班级,不利于学习等因素,用方法朝有益于团结,学习的方向去引导。
点评:
中学生较多的时间是在学校与家庭度过的,其人际关系环境主要是学校环境与家庭环境。就学校来说,应该重视学生人际关系心理的培养,更应创建一种良好的人际关系氛围,即面向全体、全面衡量、相互沟通,宽松和谐、平等真诚的良好氛围,让学生在这个和谐的人际关系氛围中感受集体的温暖。
班级是学校最基本的单位,也是学生人际关系的基本环境。因此,搞好班集体的建设是营造良好学生人际关系环境的基础。这就要求教师首先要认识自己在学生人际关系中的作用,认识师生之间人际关系的多重意义,不失时机地进行精神关怀。
这位老师是位年轻而民主的班主任,有责任心,有耐心,能较冷静地处理学生问题。在这个案例中,他清楚地看到了学生之间搞“小团体主义”,并知道团体与团体间有矛盾。但他并没有强行去拆散小团体,也没有公式化地去化解学生之间的矛盾。而是沉着镇定地各个击破做好了学生的思想工作,把一次即将来临的打架事件平息在了摇篮中,让班级朝着良性方向发展。
个人小传:
盛莉,酉港人,07年走上教师岗位。无论是做语文教师还是担任班主任工作,我都还只是一名新手,所以,我总是严格要求自己认真努力对待工作,并虚心向其他前辈同行学习。在这过程中,我的专业能力与职业素养都得以较快提升。当然,我不会骄傲自满。因为我深知作为教师身上背负的责任有多重,“教书育人”是不容马虎的,我会继续用虚心,耐心,爱心,责任心去对待我的工作。
我的教学理念是:态度+行动决定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