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启辰
【摘要】“高语境”一词最早由美国文化和人类学家霍尔在1963年提出。作为首先从文化领域提出来的概念,“高语境”特征在现今的国内研究中整体上呈现出跨学科态势。文章回顾了高语境理论的起源及研究进展,并重点分析了目前国内有关高语境特征研究的三个主流方向。
【关键词】高语境特征 文化 跨学科
美国文化和人类学家霍尔在1963年首先提出了高语境和低语境理论。霍尔(1976)年在《超越文化》一书中指出,“高语境交流或信息中,绝大部分信息或存在于物质语境中,或内化在个人身上,极少存在于编码清晰的被传递的讯息中。与之相对应的,是低语境传播,即将大量的信息置于清晰的编码中。”这本书的出版便奠定了高低语境理论在文化研究领域的重要地位,并由此衍生出一系列运用该理论进行跨学科研究的分支方向。
1.文化角度
“高语境”是作为一个文化领域的概念而首先提出的,因此,对于高语境特征的研究首先是基于跨文化交际学当中有关“文化模式”“价值取向”等方面的研究。国内研究中不乏将霍尔的“高语境(或低语境)”这一概念与语用学中言语行为理论、礼貌原则和会话分析等角度相结合的案例。邬丽娜(2015)对汉英请求策略进行了对比研究;王红梅(2011)对具体分析了高语境文化中取效这一言语行为的实现;慧瑜(2011)通过对比教材中的案例,探究了英汉言语礼貌差异;石琳(2012)从高低语境文化角度概括总结了美国人会话风格的四个特点。国内另有对文学及影视作品中所涉及文化现象的研究。张娜(2014)对胡安导演的电影《西洋镜》中出现的中西文化冲突与融合进行了解读;刘华(2008)具体分析了《喜福会》中四对母女所分别代表的中美文化之间的碰撞。
2.语言角度
另外,国内学者也试图从语言本身的角度分析作为高语境文化的汉语和低语境文化的英语之间的差别以及产生这些差别的原因。吕朦(2014)从思维模式和听者-说者中心两个角度对比分析了中美高低语境文化差异;邢小琴(2009)从隐形-显性连接手段的视角进行了类似分析;周叶林(2012)综合分析了中美在会话方式、思维方式以及语篇模式上的不同。杨晓倩,韩晨(2012)则从主语显著-主题突出、聚集-流散两个维度浅析了英汉句型结构差异。另有研究在分析以上不同层面差异的基础之上提出高低语境信息的转换策略,而这一方面又和翻译研究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如成传雄(2014)。
3.翻译角度
国内另一研究热点则集中在运用高语境理论对翻译实践进行文化层面上的指导,一方面,这类研究试图解释高语境理论对于翻译尤其是汉英翻译的指导意义(宋本玉,2012),或从理论上论证研究高语境特征对于翻译教学的意义(康兆春,2011)。另一方面,更多学者将注意力转入找寻作为高语境文化的汉语中不同体裁、不同文本所隐含的信息,并通过采取相应的翻译策略将这些信息再现于目的语文本当中。何传春(2011)以《六人行》为例,从人称指示语和话语指示语、富含文化内涵的词汇、常用简单词汇构成的句子及隐喻句四个角度探究了高语境信息词、句的理解与翻译;周斯斯(2010)以《围城》的英译本为例,从语境信息缺失、语境信息各异及语境信息调整边界的自由度三个方面探究了高语境词汇的翻译;张春星,张春月(2008)认为无论是在高语境文化的汉语,还是低语境文化的英语,“任何词汇都可能是高语境词汇”,对“在翻译转换中,含义受到语境变化影响的词汇”做了具体分析。这一方面的研究不仅限于笔译,张晖(2011)以会议口译为例分析了文化意象词的翻译策略。
【参考文献】
[1]Hall E T. Beyond Culture[M]. New York: Doubleday, 1976.
[2]成传雄.高低语境文化论下英汉语特点分析及翻译策略.福建教育学院报[J].2014,7:107—109,121.
[3]何传春.《六人行》中高语境信息词、句的理解与翻译分析.长沙铁道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J].2011,12(1):199—200.
[4]慧 瑜.从高、低语境看英汉言语礼貌差异.学理论[J].2011,14:200—201.
[5]康兆春.翻译文本之高低语境化探索.江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J].2011,44(1):139—144.
[6]刘华.高低语境文化与《喜福会》中的中美文化冲突. 山西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J].2008,s1(35):153—155.
[7]吕 朦.高低语境文化角度分析汉英语篇结构差异.内蒙古电大学刊[J].2014,3:103—104.
[8]石 琳.高低语境文化与美国人的会话风格.海外英语[J].2012,23:201—203.
[9]宋本玉.高、低语境文化对比及其对翻译的指导性意义.科技信息[J].2012,22:153.
[10]王红梅.论在高语境文化中实现取效行为.淮海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J].2011,9(20):57—59.
[11]邬丽娜.霍尔理论背景下汉英请求策略对比研究.天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J].2015,17(1):77—80.
[12]邢小琴.高低语境下中英文语篇差异.长春理工大学学报:高教版[J].2009,4(11):123—125.
[13]杨晓倩,韩晨.从高语境和低语境文化视角浅析英汉句型结构.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J].2012,32(2):89—90.
[14]张春星,张春月.高语境词汇的语用翻译研究.外语学刊[J].2008,3:123—126.
[15]张晖.基于霍尔理论的文化意象词汉英口译策略——以“世行贷款甘肃文化自然遗产保护与开发项目”会议口译为例.天水师范学院学报[J].2011,31(6):110—113.
[16]张娜.中西文化的冲突与融合——基于跨文化交际角度对《西洋镜》的文化解读.山西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J].2014,s3(41):72—74.
[17]周斯斯.高语境词汇的翻译——以《围城》英译本Fortress Besieged为例.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J].2010,3(12):349—351,360.
[18]周叶林.从文化语境看中美文化差异及应对策略.南昌高专学报[J].2012,1:5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