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丽芳
随文练笔好比是垒筑学生作文的一个个台阶,写好它有助于学生攀登大作之巅。它对提高学生的读写能力,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它显示出一种聚沙成塔、集腋成裘的教学效果。叶圣陶先生曾经说过:“作文无非是个例子。凭这个例子要学生给你能够举一反三,联系阅读和习作。”笔者在平时的教学中结合课文对学生进行有效的随文练笔实践有一些初步的探索。
一.巧搭生活契机,为有源头活水来
小學语文教材中每个专题都有一系列相互联系的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等语文实践活动,教师要认真组织开展各项课外综合实践活动,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让学生在语文实践中去尝试,去体验,学会观察事物,搜集材料,说话写话,从语文实践活动中不断丰富小练笔的内容。“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叶圣陶先生曾说:作文原是生活的一部分,我们的生活充实到某程度,自然要说某种的话,也自然能能说某种的话。学生的练习习作便是如此,在教学六上语文第一单元中的其中一个目标是让学生接触大自然,热爱大自然,感悟大自然的美,教学《山中访友》后,离学校不远处有座牛头山,我让孩子们在放学后去捡落叶,第二天,让孩子们观察这些树叶,之后交流,课堂上孩子们交流得非常热烈,你一眼,我一语,由于平时很少上这样的随意课,孩子们的积极性高涨。我顺水推舟,当堂让孩子们写小练笔,在思索之后,一篇篇,一段段或短或长的文字洋洋洒洒新鲜出。有同学写到:“我继续寻找我理想中的叶子,我站在一棵银杏树下面,目不转睛地盯着那一片片像扇子一般的叶子,最后,我的目光停留在一片叶子上面,它最外边的黄色边缘好像散发着金子般的光芒,它的表面上散布这七八个小圆点,似乎是在它那美丽的翠绿的裙子上点缀了黑珍珠,看上去很优雅。”还有的同学写到:“凑上鼻尖,嗅一嗅,我闻到了大自然的芳香,那股清香,令人犹如投入了大自然的怀抱,轻触叶面,我体会到了大自然的神奇,那犹如丝绸般柔和和背面微微刺激手指的绒毛令人有一种别样的舒适感。”孩子们以《山中访友》中的想象和联想为抓手,结合自己的实践体验,通过看、摸、闻、想等方式去体验,用手中的笔书写着自己的发现和惊奇。
学生们在丰富多彩的语文实践中体验情境,捕捉精彩镜头,抒写精彩片段,不拘一格地写下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想所做,真正尝到了活动的快乐和小练笔的乐趣,从而变“苦作”为“乐作”,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练笔兴趣。
二.巧搭情感契机,未成曲调先有情
众所周知,作文要言之有物,必须要先有所感,先有所思,感情与思想不但是做文章的两大源泉,同时也是做人的两大要素。
作为阅读主体的学生,在阅读中不是消极、被动的接受者,而是有着丰富思想的积极主动的创造者。在教师的指导下,他们有能力成为充满热情的、独立的、反思的阅读者,能以自己独特而丰富的阅读体验来不断构建、丰富甚至提升作品的内涵。进行“课堂小练笔”,理解是关键,表达是难点。“写”要有生长点,准确把握练笔的时机,激发学生情感,激活学生思维,才能“写”出语文课的精彩。
在学习《最后一头战象》,课文中有许多描写都非常感人,学生了解课文内容后,体会到战象不仅是一头大象,也是一位英雄,一位战士,孩子们的情绪被调动着,教师以饱含深情的语调讲述着,十多年过去了,此时此刻,嘎唆站在打洛江畔,回首往事,他百感交集,孩子们请你选择其中一个场景,体会嘎唆的当时的内心感受,写下来。与此同时,我引导学生请展开丰富的想象力,当嘎羧站在打洛江畔,肯定思潮起伏,仿佛会看到什么,会听到什么?几分钟后,一段段文字新鲜出炉,学生李铭仰写到:“嘎羧仿佛看到与它一起并肩作战的战友们,仿佛看到了自己和战友们一起冲向敌阵冲去,用巨蹄踏敌人的武器,用长鼻扫乱敌人阵形……”袁柯宇同学写到:“嘎羧仿佛听见了代表战斗开始的号角,它又一次感到热血沸腾,仿佛听到子弹划破自己的皮肤,击穿自己的肌肉的声音,眼中闪着熊熊的怒火,最后百感交集的它向着那如血的夕阳,带着对战友的思念发出呕——呕——欧——震耳欲聋的声音。”
黑格尔在他的《美学》中指出:“最杰出的艺术就是想象。想象是创新的先导,没有想象就没有创新,世界上许多发明创造都来源于科学家们的想象。”在沙沙的落笔中,我们看到了学生的想象力被激发出来后的精彩。
三.巧搭训练契机,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小学课本中有不少文质兼美的诗歌,有效恰当的诗歌的仿写训练能使学生的诗歌创作拥有坚实的基础,在长期的仿写中获得了写作的热情。学生逐渐在仿写过程中研究诗歌的语言,进行诗歌写作的尝试,铸炼了自己的语言,培养了诗化的语言能力,获得了诗歌表现的一般技巧。可以说,它的意义非同一般,为学生在作文中张扬心神、表达个性提供了广阔的平台。
六下《白桦》是俄国著名诗人叶赛宁的抒情诗。诗歌的白桦树既具色彩的变化,又富动态的美感,白桦高洁、挺拔的形象让学生强烈感受到诗人对家乡和大自然的热爱之情。在学习完第一自然段后,充分诵读,学生意犹未尽时,我见教室外面真好挺立着一棵雪松,我指着窗外的那棵葱郁的雪松,建议大家也模仿诗人来写一段小诗。学生先生一愣,我说,其实写诗并不难,大家天生都是小诗人。我们可以模仿课文的段落和形式,几分钟后,一段段小诗新鲜出炉,有位学生写到:“在我的窗前,有一棵雪松,仿佛涂了绿色,披了一身军装。苍劲的枝头,笔挺的身躯潇洒,把把宝剑出鞘,雪白的银甲如墙。在朦胧的寂静中,屹立着这课雪松,在灿灿的金辉里,闪耀着纯洁的雪光。在雪松前方为他送行的是,姗姗来迟的晨光。它为蓄势待发的雪松,又添一件金甲战袍。”
在琅琅的童诗中我看到每个孩子都是一个天生的诗人,或许未来的某一个诗人就在这里出发。
在日常的语文阅读教学中,“读”与“写”分离,则顾此失彼;“读”与“写”结合,才会相得益彰。教师应该创设多方面的条件,让学生和文本进行亲密接触,找到能动情的那根弦,让学生和文本建立无形的链接,挖掘学生文思泉涌的那口深井,让学生文思如汩汩泉涌,我们还要抓住写的点,让语言不但在孩子的嘴上活起来,还在他们的脑中、胸中活起来,使学生不吐不快,不写不快,达到语言与精神的同构共生,切实提高阅读教学效率,课堂随文练笔篇幅小,形式活,出手快,值得我们在今后的教学中继续去探究,去尝试,去运用。阿基米德曾经说过:给我一个杠杆,我可以撬动地球,教师只要找到这根杠杆,找准文本的读写结合的支撑点,选择恰当的教学时机,激活儿童的情感体验,就一定能够让孩子们有话可说,有话可写,从而开拓习作教学的新天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