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继亭
【摘要】山东省潍坊市地处山东半岛中部,古称“潍县”,属古九州“青州”、“徐州”地域,历来为文化强盛之地。在潍坊地区,文化渗透在生活中的方方面面,尤其以地名所承载的文化内涵最为丰富。
【关键词】潍坊 地名 文化内涵
村名的类型分析主要以文化为立足点,兼顾语言学知识。
1.自然地理类
①与“山”有关的通名:
山、崖、岭、峪(山谷)、崮(四周陡削、山顶较平的山)、谷、岚(山间雾气)、旺(山间平地)等,例如:牛角山村、虎崖村、青崖头村、豹伏岭、紫草岭、杨家峪、坨峪村、上丹崮村、北黄谷村、岚上村、胡家旺村
②与“水”有关的通名:
水、河、沟、湾、泉、溪、滩、泊等,例如:凉水湾头村、黄泥泉村、釜泉村、汶溪村、河滩村、曹家泊村
③与“平原”有关的通名:
夼(洼地)、洼(凹陷的地方)、坪、坡、阜(埠)、央子、墩等,例如:黑土夼村、杨家洼村、万家坪村、山草坡村、玉兔埠村、蔡家央子村、张家墩村等。(“央子”和“墩”属于方言词汇)
2.建筑设施类
7000多年前就有人类在潍坊这片古老的土地上生活。他们用双手改造自然,优化生存环境,巧妙地将人工建筑与自然景观融为一体,而这些都可以成为村名命名的依据。
庙、桥、池、楼、寺、窑、冢、坝、寨(栅栏)、屋、店等通名,如:石桥村、荷花池村、咸富楼村、增福寺村、双窑韩村、黑牛冢村、青冢子村、东坝村、水石屋村、朱壁店子村等。
另外还有两种特殊情况,就是“圈”和“台”的使用。
圈:
李家圈村:明弘治年间,李姓自四川成都迁居此地,为防水患,围村筑墙,村以此得名。还有如圈里村、徐家村、四河圈村等。
台:
馮家台村:冯氏立村于山坡土台上。
三尺台村:村子以三尺之地为基发展而来。
将台村:传说建村处曾有点将台。
凤凰台村:传说有凤凰曾落于此地,故在此修建凤凰台。
以上村名可分成两类,前两个村名中的“台”是指天然形成的平整高地,而后两个村名中的“台”则属于高平的人工建筑物。
3.姓氏类
(班固)《白虎通义》载:“人所以有姓者何?所以崇恩爱,厚亲亲,远禽兽,别婚姻也。故纪世别类,使生相爱,死相哀,同姓不得相娶者,皆为重人伦也。”姓氏的分别对汉人来说意义非常,其不仅是血缘关系的象征,更是一种文化和精神的传承。所以姓氏在各地村名中均占有很大比例,潍坊村名也不例外。根据统计可把潍坊地区的姓氏村名分为以下几类:
①姓氏+姓氏:
刘胡村、刘袁村、张李村、韩李村、黄孟村、张尹村、朱刘马村、袁刘李村、丁夏许村等
②姓氏+职业:
王木匠庄、陈家油坊村、铁匠王家村、王货郎庄、范木匠庄等
③姓氏+方位词:
余家东村、东赵家庄村、沂东村、仉西村等
④人名
此类地名多以始建村者姓名为村名,也有以对该村做出巨大贡献或对该村产生过重大影响的人名作村名,如:
康术村:明朝,卢康、卢术二兄弟迁此立村,命名为康术村。后范围逐渐扩大,因而以南北为界,分为南康术村和北康术村。
宋相还村:明末宋相还逃荒流落至此,繁衍生息,聚成村落。
类似村名还有王武凌村、王明庄、张勤家庄、刘迪家沟、张佩环村等。
4.典故类
霸王泉村:俗传楚霸王过此,掘水饮马,有泉涌出,故名。
莱章村:因该村隶属莱州府,村内文人较多,文章颇具名声,人称莱州府文章,简称莱章。
七贤店村:相传晋代的“竹林七贤”曾云游此地。明初赵姓迁居此地并设客店,故得名七贤店。
5.方位类
方位村名的出现一般存在两种考虑:一是指明所在地与标志物的相对位置、方向,此标志物多是指各种自然实体或人工建筑,如:
后沟村、后岭村、西岭、西岭村、西道口村、东汾河村、西堤村等
另一种则是随着聚居地的扩大,原有村名已不具备准确的指称外延,这时就可在原有村名中附加方位词来满足交际的需要,更准确地指称具体位置,如:
南曹家楼村、前相戈村、南王家庄村、西王家庄村、东王家庄村、东古庙村、前张朱村、后张朱村等
6.数字类
在对潍坊村名的考察中,笔者发现有较多村名是用数字对通名进行限制而得来的,如:
三埠子村、五里街村、八户庄村、十八里屯村、五子峪、九杰村、两县村、二十里堡村、三义村、八甲、三甲等
在数字村名中存在一种特殊情况,即较大的自然村落在行政力量的干预下被划分成几个行政村,这些行政村名往往在原有自然村名的基础上附加序数来进行区分,如:
辛庄子一村、二村、三村
石埠子一村、二村、三村、四村、五村
张鲁集一村、二村、三村、四村等
这种情况比较少见,在所搜集到的资料中仅找到了19个例证。
7.祈福类
村名中的专名部分用表示吉祥、美好的词语构成,这类村名多表达了命名者或更名者的主观意愿和审美意趣,如仁和村、义和村、永和村、瑞庄村、和庄村、兴福村、财源村、昭德村、太平庄村、平安庄村、礼让屯、和顺屯、德胜屯、孝廉庄村、阜康村、明德村、君祥村等。
8.杂类
很多村名并不仅仅属于一种类型,有同时属于两种或几种类型的情况出现。
①自然地理+建筑设施:寨子崖村、水井村、井峪子村;
②建筑设施+方位:郝家城后村、李家山东村;
③姓氏+典故:
朱子村:南宋哲学家、理学家朱熹为避“靖康之难”藏于此处,故名朱藏。宋朱理学受尊奉后,该村法林院建有朱子祠,村名遂改为朱子村。
大老子一村:汉朝时,老子(李聃)后裔迁此建村,为感念其祖,故取此村名。
④方位+建筑设施: 南屯村、南埠村、西圈村;
⑤方位+自然地理:西沟、后沟、前崖、后崖、东山北头村、黄山前村、东河洼村、西河洼村;
⑥数字+建筑设施:三娘庙村、五里堡、五井、一座楼村
⑦数字+自然地理:九山、二泉村、双河村
【参考文献】
[1]牛汝辰.中国地名文化[M].中国华侨出版社,1993.
[2]山东省地名研究所编.山东省地名志[M].山东省地图出版社,1999.
[3]隋小真.山东省潍坊村名的语言文化考察[J].《山东师范大学》,2012.
[4]班固,《白虎通义》,《钦定四库全书荟要》本,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