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命运共同体”视角管窥来华留学博士研究生培养中的“和合共生”

2015-05-30 10:48张乐平裴庆祺李国宏徐小旋吴为民
科技创新导报 2015年15期
关键词:命运共同体博士生

张乐平 裴庆祺 李国宏 徐小旋 吴为民

摘 要:基于“命运共同体”的来华留学博士研究生培养,体现了中国文化“和合共生”的深刻内涵。该文从“命运共同体”的视角,对“订单式”培养方案实施中的多元协同共融进行多角度阐述;列举多元主体互利共赢的大量事例,证明凝聚“和合”正能量,产生“多元和谐共生”新价值。该培养模式对扩大来华留学博士生规模、提高培养层次提供借鉴;所蕴涵的“和合共生”“命运共同体”的价值理念意义深远。

关键词:命运共同体 来华留学 博士生 多元协同 和合共生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5)05(c)-0008-02

随着高等教育国际化进程的不断加快,我国留学生教育得到了空前发展。但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来华留学生规模还主要停留在一种低层次扩张阶段。来华留学生中学历生比例较小,学历生中硕士、博士研究生所占比例更少。在全球知识经济时代大潮中,作为高等教育最高层次的博士生培养能力,“很大程度上直接反映了一个国家的科研水平和民族的创新能力,反映了一个民族对人类现代文明的贡献能力和知识挑战能力,是未来综合国力的一种强有力体现。”[1]

在“留学中国计划”启动后,学术界对高等教育国际化、来华留学生的相关问题进行了大量的研究,但扩大来华留学学历生招生规模策略的研究不多,尤其对来华留学博士研究生培养实证研究更少。该文将尝试从“命运共同体”新视角,管窥“订单式”培养来华留学博士生中的“和合共生”。

1 “命运共同体”理念

十八大以来,习近平主席先后十余次在公开场合提及“命运共同体”,这是一个与时俱进的外交新理念,是中国向世界发出的重要信号。2014年7月17日,习近平在巴西利亚与中国-拉美和加勒比国家领导人会晤时,发表了《努力构建携手共进的命运共同体》的演说,更加明确指出了打造“命运共同体”的国际意义。习主席所倡导的“命运共同體”是世界各国的“和衷共济”“和谐共赢”“和合共生”,“蕴涵着天人合一的宇宙观、协和万邦的国际观、和而不同的社会观、人心和善的道德观。”[2]契合了中华源远流长的“和文化”理念,包蕴了人类社会的共同追求。该理念“具有普世价值,可谓“全球伦理”原则,适合于不同的国家,不同的种族,不同的群体、不同的行业,不同的层次。

“大学作为民族文化积累、传播和创新的重要阵地,拥有学科齐全、精英荟萃和国际交流频繁的优势,有责任融会贯通古今中外文化成果,推动民族文化的创新和先进文化的发展。”[3]作为高校专门培养来华留学生的国际教育管理部门,更应该践行“命运共同体”理念,“为推动人类进步与世界和平做出应有贡献”。

2 “和合共生”内涵

“命运共同体”的最深内涵就是“和合共生”。“‘和合共生可以融合传统与现代、东方与西方、科学与宗教、德治与法制,使人类文明所创造的各个不同侧面、不同的精神构建、不同的符号系统连在一起,构成一个和谐的统一体。”[4]使各种元素达成共识和良序,和谐相融,包容共生。来华留学博士研究生的“订单式”培养模式,就是在国际国内双重价值构建迫切需要下,将世界最先进的价值理念进行整合重构形成的共生性新价值——“和合共生”。“和合共生”的“订单式”培养模式不是你输我赢的“零和博弈”,而是集“精神、利益、责任”于一体,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互利合作、同舟共济、共克时艰、互惠共存、互利共赢的“命运共同体”。

2.1 多元协同,和谐共融

面向来华留学生的“订单式”人才培养服务需要校方、企业方、生源国、留学生、兄弟院校等多方协同和社会各界的配合共融。高校作为实施人才培养的主体,要根据生源国的就业需求,整合中国优势资源(优势学科、优势企业),为学生们量身打造涵盖“招生、培养、就业”全过程的订单式人才培养服务模式。校企合作培养人才模式中,企业需求和市场战略是学校打造“订单式”人才培养体系的首要依据。高校凭借深厚的积累和丰富的资源,根据留学生市场需求的变化,深入透彻了解培养对象的实际情况及培养目标,在遵循教育规律的基础上,为不同的项目量身定做出适合各类培养对象的方案,并对培养方案进行适时的调整和修改,最终形成适应市场需求的多元培养服务模式:(1)全方位完善多元化培养过程;(2)倾心构建“以生为本”的管理服务体系;(3)全面加强实践创新能力培养,建立来华留学生创新实践基地;(4)始终坚持中国文化熏陶教育,秉承为培养知华友华人士的国家外交战略的宗旨服务,将中国文化教育贯穿于教学的全过程。

2.2 和合而生,互利共赢

基于“命运共同体”的“订单式”来华留学生培养服务模式,把多元主体统一于一个互相依存的共同体中,凝聚“和合”正能量,形成和衷共济、包容互鉴、和谐互利、互济多赢的“共生”新格局。

2.2.1 学生培养成果斐然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自2010年创新实施“订单式”培养来华留学生以来,先后为德国、阿尔及利亚、埃及、安哥拉等国家培养了200余名电子信息领域高级专业人才。2011年,根据与中电总公司、尼日尔国防部的合作协议,培养博士研究生;同年,与埃及军事技术学院、中电进出口总公司签约,为埃及军事技术学院培养博士研究生。来自尼日尔的博士生苏雷曼开展资源遥感影像分析课题,取得了丰硕研究成果,撰写的3篇学术论文被IEEETrans.on IP、IEEETrans.SMC-B、Neurocomputing等国际著名期刊录用和发表,并2次在国际高水平学术会议上宣读。该生获得了6万美元的联合国专项奖学金,并受法国勃艮第大学LE2I国家重点实验室的Fan Yang教授的邀请,赴勃艮第大学进行合作研究。来自埃及的博士研究生霍兵与艾明的相关研究成果获得西安电子科技大学2012年度学术年会最佳论文奖。良好的培养效果,赢得了留学生及派送方的高度赞誉。

2.2.2 品牌战略拓展完善

“多元协同”的“订单式”服务培养模式实施,拓展完善了培养留学生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的实践教学体。2013年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入选首批来华留学生培养示范基地;《数字信号处理》入选教育部首批来华留学英语授课品牌课程;建立了“通信与信息技术”“嵌入式系统设计”等来华留学生创新实践基地及“西电—和利时联合实验室”;并与“中电”“中兴”等多家IT行业优势企业建立留学生联合培养基地。

2.2.3 合作企业受益匪浅

学校为生产企业海外拓展提供技术及管理的本地人才,培养的留学生不仅掌握电子信息领域的高新技术,而且掌握了中国文化,有较强的跨文化交流能力,能够认同不同的企业文化,对企业有较高的忠诚度,非常适合帮助企业拓展海外业务;为企业的国际化发展培养了复合型的人才,为企业充实海外业务人员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

2.2.4 兄弟院校吸纳借鉴

面向来华留学市场的校企合作的“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不但推廣应用到众多电子信息领域的企业、研究院所,而且被兄弟院校广泛学习借鉴。目前,该模式已经辐射带动了多所院校与行业优势企业的合作:西北工业大学与中国航空技术进出口总公司、保利集团合作,培养阿尔及利亚及巴基斯坦留学生;西安石油大学与中石油海外公司合作,培养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留学生;兰州交通大学与中石油合作,培养土库曼斯坦学生等。

2.2.5 周边高校平台共建

在推广实施互鉴互济的“订单式”人才培养服务模式的过程中,一方面建立了西安电子科技大学电子信息领域来华留学生培养基地,同时为多所大学外语类学生搭建实践平台,并签订了实习基地合作协议书,为周边高校外语类学生提供了高层次、全方位的学习实践,把来华留学生教育的社会效益辐射到周边院校,实现了多赢的来华留学生教育新局面。[5]

3 结语

实践证明,“多元协同”订单式来华留学生培养模式形成的“和合共生”的“命运共同体”,极具凝聚力、向心力和发展活力:能产生较好的多方共赢的社会效益、经济效益;促进来华留学博士生招生规模的扩大、高层次创新型研究型的知华友华人才的培养;对我国教育产业的国际化发展、实现国家战略具有积极意义;对世界各国共同发展、人类文明进步起到一定的推动作用。

参考文献

[1] 潘文利.美国博士生教育的质量保障机制研究[D].长沙:湖南师范大学,2005.

[2] 习近平.对外友好协会成立60周年纪念活动讲话[EB/OL].新华网,2014-5-15.

[3] 张乃亭.大学文化的发展及其在人类文明进步中的作用[J].山东省农业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8,(4):146.

[4] 孙凌宇.“和合共生”:中国模式的价值向度[D].安徽:安徽大学,2011.

[5] 高新波,裴庆祺.浅谈订单式的来华留学生人才培养[J].外国留学生工作研究,2012,(2):22-24.

猜你喜欢
命运共同体博士生
中南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
首都师范大学博士生导师
——王永平教授
福建师范大学博士生导师
——陈桂蓉教授
陕西师范大学博士生导师
——拜根兴教授
湖南师范大学博士生导师
——向玉乔教授
北京师范大学博士生导师
——宁欣教授
大国文明新气象: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
习近平治国理政思想的新境界
2015中国外交理念、实践盘点
澳媒:中国用“命运共同体”拉近邻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