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响芝
【摘要】当前语文教学的重要弊端就是人文性与工具性的分离,造成了语文教学的片面性,或只注重人文分析,或单纯语文知识教学,让丰厚的语文教学变得淡薄与苍白。阅读教学要全面加强基础知识教学,在这个基础上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感悟能力,接受浓厚人文的精神熏陶。
【关键词】阅读教学 人文性 工具性
新课程标准把语文教学的性质定位: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这是语文教学本质的回归,是语文教学为政治服务、为考试服务转变到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综合提高,全面发展学生适应未来发展需要的回归,是以人为本教学理念的体现。如何在教学过程中做到人文性与工具性的和谐统一呢?下面谈几点做法,供大家参考。
一、加强基础知识教学,重视语文教学的工具性
传统教学中有一些进行语言文字训练的好方法,如比较句子的异同、将句子补充完整、换词训练等。这些教学形式,更关注学生的动手实践,呈现形式也产生了一定的变化,更能引起学生的注意,激起学习的兴趣,能有效地提高了教学的时效。在教学《和田的维吾尔》一文时,出示了两个句子进行比较:“维吾尔姑娘密密的眼帘,深邃的眼睛,妩媚的笑容,像花儿般绽放风沙里。”“维吾尔姑娘的眼帘、眼睛、笑容,绽放风沙里。”学生很容易分辨出第一句用上了许多好词使句子更美。这时再深入引导:用上这些词让你感受到了什么?学生的语言很精彩:密密的眼帘、深邃的眼睛多神秘呀,感受到维吾尔姑娘的美很吸引人;笑容是妩媚的,感受很温柔、很甜蜜;“像花儿般”这个词让维吾尔姑娘美丽的脸庞仿佛一下子就呈现在我们面前,而且与风沙作对比,更让我们觉得风沙中他们的笑容、他们的美丽使人神清气爽、温暖如春……老师再适时引导:这句话给你怎样的写作启示?学生就知道要用上适当的形容词,使句子优美;用上修辞手法,句子更生动。
二、加强语感能力的培养,让学生在感悟中接受人文性熏陶
随着学生学段的增高,体会句子成了教学重点,对文章的感受、情感态度的升华都依赖于对句子含义日理解。那么在体会句子含着的意思的时候就不妨教给学生理解的方法,让他们更明确这样的理解是怎样得来的,以利于举一反三,形成能力。理解句子的方法很多,比如:联系上下文、联系时代背景、联系生活实际、抓住关键词等。在教学时,老师教方法的意识要强,可设几个层次。第一层次:自己感悟,总结方法。这个方法在中段的阅读教学中就要重视。当我们出示一句话,让学生谈自己体会到的含义后,如果学生体会得好,别忘了追问一句:“你怎么体会到的?”这时,学生如果谈到:是根据前面的某一句话或后面的段落理解的,那么老师就要总结:你的方法很好,联系上下文进行了理解。如果学生谈到:是抓住某几个关键词体会到的,老师也要点明:抓关键词理解句子的含义也是一个很好的办法。第二层次:有意训练,内化生成。当学生知道有这些方法,但还不能自觉运用时,老师就要经常提醒:是否可以用上我们教过的方法?当学生理解句子只停留于表面时,老师也可以借理解方法的指导将学生的思维引向深处。《跨越百年的美丽》一课第四自然段中有一个关键句,同时又是难句:“玛丽·居里几乎在完成这项伟大自然发现的同时,也完成了对人生意义的发现。”这句话在教学之初学生就提出难以理解。在学完第三、六自然段后我出示这句话,教师启发学生:运用我们总结的理解句子含义的方法来理解。生:我联系上下文知道,居里夫人眼中的人生意义是为人类作贡献,不计名利,不计得失。这是一种多么崇高的人生追求。生:我联系课外资料知道,居里夫人年轻时十分美貌,但他并不在意自己的外表,而是一心进行科学研究,所以我的理解是:人生的价值不在于年轻美貌,金钱名利,而在于为科学作贡献,为人类作贡献。但这时学生的理解只是隔靴搔痒,谈得没有情感,没有兴趣,不能起到升华学生情感、奠定正确人生观的作用,于是教师追问:了解了居里夫人的人生意义,能否联系自己谈谈对人生的思考?学生的交流就很精彩了:生一:我以前只是想到当科学家很光荣,但没想到科学研究也要付出很多心血,牺牲很多自己喜欢的东西。看了居里夫人的故事,更坚定了我的决心,我也要像居里夫人一样为科学事业作贡献。生二:我以前的理想是当老板,发财,今天学习这篇课文,我知道要为人类作贡献,因此,我会尽力找钱,然后把这些金钱用来帮助失学的儿童、流浪的老人,帮助需要帮助的所有人。教师的引导穿针引线,将学生的感悟引向更深更广,像这样有教师参与引导的感悟,就比泛泛而谈要深刻得多,有意义得多。这样的教学既教给了学习的方法,又让学生在层层深入的训练中感受了思维的乐趣,训练了学生理解、概括、表达能力,更对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进行了有效熏陶,一举多得。
三、结合语文教学,让学生感悟写作方法
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内容就是让学生学会表达,学会写作。许多课文本身就是很好的写作例文,《卖火柴的小女孩》中插叙的运用,《凡卡》中现实的悲惨与回忆的快乐相对比的写作手法,《十六年前的回忆》中首尾照应的写作方法,《山中访友》中拟人、排比、比喻等修辞手法的运用……几乎篇篇课文都能找到与写作的结合点。阅读与写作的结合也是高段教学的重点之一、因此,在阅读教学中要增强渗透写作方法的意识,润物无声处教给写作方法。写作手法的渗透应还应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在不断强化中形成能力。因此教师在阅读教学时,只要有明显的写作方法,都应在教学中渗透,强化学生的意识,如果能读写结合就更好。《穷人》这篇课文中桑娜心理活动的描写十分精彩,老师们也会把这一段作为重点来进行教学,但千万不可忽视对这一段话写作特点的分析,让学生知道,如此复杂的心理活动作者是怎样表达的。知道怎样表达还不够,因为这是很好的范本,所以还要仿写片段。让学生先回忆:你在什么时候有过这样的心理活动?然后指导学生口头表达,把复杂的心理表达清楚,最后在写作时还要提醒:别忘了像作者一样用上省略号,以表示情感的复杂。这样学生就经历了一个完整的读写结合的过程,并且在这样的训练中知道,标点符号也是有情感的。在以后的习作中,再强调一下,就形成了学生的写作能力。
总之,语文的工具性,只有与人文性统一,才能焕发强大的生命力;语文的人文性,只有以工具性为基础,才能成为有源之水,发挥语文育人的作用。我们要将各种理念内化为切实可行的实践方法,在阅读实践中真正实现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