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批评的艺术

2015-05-30 19:37段庆辉
求知导刊 2015年18期
关键词:赞美爱心老师

段庆辉

新课程改革理念下新的评价方式强调从学生的发展出发,多肯定学生的成绩,让学生品尝成功的喜悦。这种教育方式符合儿童的心理特点,培养了学生的自信心,激发了学生的兴趣,促进了学生的健康发展。但现在有一些教师经常不假思索地随意性赞美,或者“变着法儿赞美,绕着弯表扬”,唯恐因之而扼杀了一个“牛顿”,夭折了一个“爱迪生”,但过多的夸奖会导致“上瘾”,学生会习以为常,长此以往,学生的学习行为会浅尝辄止。余文森认为,正如一味地惩罚不可取一样,一味表扬也是不可取的。但现在很多人对新的评价理念的理解有失偏颇,甚至走向极端,赞美声不绝于耳,批评声却少之又少,表面上一片皆大欢喜,实质上学生的一些不足之处却被掩盖了。

我们知道“赞美”和“批评”是两个对立面,缺少任何一方面都不是完整的教育。俗语说:“人非圣贤,孰能无过。”单纯靠称赞让学生转变只是一种理想的教育,就如文明社会中同样需要法制约束一样。所以笔者认为,即便是在实施课程改革的今天,只有激励、表扬、赞美的教育也是行不通的,批评教育仍是一个不可缺少的环节。必要的批评有助于孩子的健康成长,是孩子走向成功的推进器与催化剂。因此应讲究批评的方法,更应讲究批评的艺术。作为教师,我们要扮演好以下几种角色,使批评教育大放异彩。

一、“朋友”——平等和气

教师批评学生时,应让学生觉得教师是他的朋友。教师应理智地把握住自己的情绪,不要用训斥、威胁的口气,那种瞪眼睛、拍桌子、大声大嚷等发怒的表现都是要不得的。这样不仅容易使学生产生逆反心理,还会损害教师的形象。每个学生都有自尊,当学生犯错时,教师应以朋友的身份心平气和地和学生交谈,交谈时注意环境、时间和场合,避免在众人面前点名批评。教师满怀爱心,满怀理解,以朋友的立场点明学生的错误,启迪学生的心灵,使之产生自我批评的意识。例如,有一位学生,他家庭经济不好,父亲又患病。可是却染上打游戏机的坏习惯,成绩直线下降。找他谈话时,我没有直截了当地进行批评,而是拉拉家常,问他家中父母情况、家庭收入情况。然后说:“你是个懂事的孩子,不像有的孩子成绩差而又是不努力读书的,你父母对你寄予很多的希望,他们供你读书很辛苦,如果你能自觉约束自己,好好学习,你父母一定会很欣慰,老师也会为你高兴。”这位学生惭愧地低下了头,表示一定能够改正错误。这种朋友式的批评方式是从善意的立场出发,分清是非,以情感人,使学生容易接受。

二、“法官”——客观公正

在批评学生前,教师需先深入、全面地了解情况,对学生的思想行为作出实事求是的评价,给予公正合理的批评。客观公正是教师对学生作出评价的最基本要求。有时,教师会用“你总是……”“你从来……”等以偏概全的字眼,学生容易产生被冤枉的感觉,产生抵触情绪。所以教师在提出批评前,要明确自己的身份是“法官”,要批评的是针对学生的哪一件事情、哪一个行为,点明某一值得批评的行为,才不至于“一竿子打翻一船人”。对学生而言,针对某一件确实有的行为的批评是比较容易接受的。

三、“语言大师”——用语得当

批评时,应避免长篇大论,应简洁明了,应避免对学生进行讽刺、嘲笑甚至侮辱,应注意用词的公允和委婉。如果一味使用贬义词语进行批评,学生容易产生悲观、自卑的情绪,并容易耿耿于怀,会对某些字眼进行辩解,而忽视了事实和批评教育的本身。所以此时的教师就是“语言大师”,要注意语言文明、含蓄、委婉、用词得当,在学生心中留下良好的形象。

例如,有位老师在介绍长江时,谈及李白赞美长江的诗句。学生饶有兴致,强烈要求朗诵,但老师发现有个学生看课外书开小差,灵机一动,幽默地说道:“上课不便吟诗句,恐惊xx看天书。”这是“夜深不便吟诗句,恐惊星斗坠江河”的变用,听到这话,其他学生哄堂大笑,都抖擞了精神,而该学生通红着脸,收起了课外书。老师这才抑扬顿挫地朗诵起来,课堂气氛变得活泼有趣。

上述例子中的老师是机智且明智的,他没有采用常规的方法直接点名批评,而是巧妙地暗示,促使学生自觉改变,同时活跃课堂气氛。

不管是赞美的“精彩极了”,还是批评的“糟糕透了”,归根到底都来自于同一个字——爱。它是学生成长的原动力。爱心加赞美会给学生以自信、力量;爱心加批评会给学生以反思、鞭策。相反,缺乏爱心的赞美是苍白无力的, 是不真诚的,会让人觉得是多余的;缺乏爱心的批评是生硬的,是无效的,会令人反感。

总之,教育过程中的赞美与批评是建立在爱心基础上的,它们是相互依存、相互补充的。让我们每位教师都能真诚地说出“精彩极了”,大胆地说出“糟糕透了”吧!这样你的学生才能健康、快乐地成长。

(作者单位:浙江省常山县实验小学)

猜你喜欢
赞美爱心老师
远离否定式赞美
爱心树(下)
写一句赞美别人的话
为爱奔跑 爱心满满
爱心
老师,节日快乐!
老师的见面礼
六·一放假么
赞美胡子(共4则)
多一句赞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