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淑香
【中图分类号】G633.2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18-0175-01
早期的《九章算术》等数学论著,也正是记载人类生活、生产经验的文章。故,现在的数学教学更应呼唤:生活化的数学,以及学会将数学应用于生活。新的《数学课程标准》提出:应加强数学与学生的生活经验相联系,从学生熟知、感兴趣的生活事例出发,以生活实践为依托,将生活经验数学化,促进学生的主动参与,焕发出数学课堂的活力。教学时应注意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引导学生用数学眼光去观察和认识周围的事物,指导学生用所学的数学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使学生在实践活动中体会数学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的作用和数学知识与实际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的数学意识和实践能力数学知识源于生活而最终服务于生活。尤其是小学数学,在生活中都能找到其原型。数学教学教育应努力激发学生的学习情感,将数学与学生的生活、学习、联系起来,进而学习有活力的、活生生的数学。在这方面,我经过教学实践,总结出以下几点粗浅认识。
小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生活经验,同时他们对周围的各种事物现象又充满好奇。教师就要紧紧抓住这份好奇心,结合教材的教学内容,创设情景设疑引思,用学生熟悉的生活经验作为实例,引导学生利用自身已有的经验探索新知。
1、数学语言生活化 同一堂课,不同的教师会使用不同的教学语言,因而教出来的学生接受程度也会不一样,这很大的原因取决于教师的语言素质,在数学课堂教学中,要将抽象化的数学问题使学生形象地接受、理解,一个没有高素质语言艺术的教师是不能胜任的。数学看似枯燥无味,实则里面蕴藏着无限生动有趣的东西。鉴于此,教师的数学语言要生活化,这是引导学生理解数学、学习数学的重要手段和前提。教师要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兴趣爱好和心理特征,在不影响知识的前提下,对数学语言进行加工、装饰,使其通俗易懂、富有情趣。比如:教学“ <”、“>”的认识时,有一定比例的学生在接受上有一定的难度,于是我编了顺口溜帮助他们记忆:大于号、小于号,两个兄弟一起到,尖角在前是小于,开口在前是大于,两个数字中间站,谁大对谁开口笑。这个富有童趣的顺口溜有效的帮助学生区分了“ <”、“>”,并从中感到了学习数学的乐趣。
2、调用旧有的经验,找准学生已有知识和新知识的切入点,在创造活动中学数学。数学知识本身具有系列连贯性,新知是已知的延伸、发展或转化,每个知识都有其生长点,也有相关知识的连接点。另一方面,学生都有着不同程度学习的积极性和一定的生活经验。所以,将数学知识与旧有的生活经验联系起来,设计出“先行组织者”,为学习新知识作铺垫,为学生思维的启动和运转提供可能,是很好的切入点。例如:学习第九册《图形认识》,由于,学生已学习了长方形、正方形的概念、计算方法等有关知识。有了一定的生活积累,需要的只是知识更新的进一步深化。所以,我们将教材进行了大胆的调整,一节课同时出示了:平行四边形、三角形、梯形三个图形。我并不讲解,而让学生凭借自己认识的图形的经验画一画、量一量、比一比,经过合作自选角度,自选图形去认识。通过合作交流,发现问题,学生兴趣高涨。很快从边、角两方面区分三个图形的特征。同时根据共同部分特征发现了:平行四边形与长方形、正方形的关系;平行四边形与梯形的本质不同……等等相关知识。远远超过教材的内容,学生掌握并不吃力。只因,知识来源于学生旧有的生活经验。学有所依,习知有法。学生休验到,完全可以凭借自己的经验,在创造活动中把经验提炼成数学,完善认知结构。这种源于已有知识经验的启发更有利于学生的主动思考。
3、例如,在学习了轴对称图形的概念之后,要求学生利用“轴对称“这种特性自行设计一个图案来布置本班教室,进行成果展示。这时学生的创新火花不断闪烁,创造出了一个个眼花缭乱的图案。在展示成果的时候,学生不仅感受到了学习的乐趣,更深刻的体验到数学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的意义。
例如,在学分数乘法知识后,给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设计一个“买门票方案”,公园只售两种门票:个人票每张5元,10人一张的团体票每张30元,购买5张以上团体票者可优惠
10/100。我们班有37人去公园游玩,按以上规定买票,你认为怎样买最合算?如果让学生分组讨论“买门票方案”。这样的题目学生可能会想出多种方法:
方法 1:按每张5元购买,要花5×37=185元;
方法2:采用买3张团体票,再买7张个人票,一共要花3×30+5×7=125(元)
方法 3:买4张团体票,只花30×4=120(元)。
方法 4:买票时请3位其他游客参与我们来一起买团体票,然后让他们各自出3元钱,我们只花30×4-3×3=111(元)
方法 5:邀请13位其他游客参与我们来一起买票,我班只花30×5×9/10-3×13×9/10≈100(元),这样我们合算,他们13位游客也合算。
可见,如果我们能在教学中高度重视数学知识的生活化,那么,一定会使数学更贴近生活。同时也会越来越让人感到生活离不开数学,数学也会变得有活力,学生才会更有兴致地喜欢数学,更加主动地学习数学,巩固数学甚至发展数学。
4、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学习数学,究竟是为了什么?”这是个一直困扰学生的问题。教师的作用就是让学生了解数学的运用价值,从而加强学习主动性。能“活学”还不够,还要“活用”,使数学知识真正成为学习、生活的服务“工具”。记得,美国数学教育家熊菲尔德有一个很值得思考的数学测试题:“一艘船上载了75头牛,32头羊,问船长几岁?”这样一道风马牛不相及的题目居然有学生做出来了:75-32=43岁。为什么会造成这样的可笑的答案出现?源于学生长期学习与实际的脱节,他们并不知,學为何来。因而,数学教师应努力使学生知道数学的来源,更要知道它的作用。
数学知识贴近生活,更用于生活。这种实例教学,应用于几何知识中较多:让学生运用学过的知识,解决生活中实际的面积及体积计算。如:在教“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计算时,我创设了这样一个情境:有一间长5米,宽4米的客厅,妈妈准备花800元铺地砖。假如你和爸爸妈妈一起去商店挑选材料,其中有3种规格的地砖:①边长为50厘米的正方形地砖,每块9元;②边长为50厘米的正方形地砖每块7元;③边长为40厘米的正方形地砖每块8元;你能为你父母做参谋,买到适合你家的地砖吗?地砖应符合题中条件:⑴价格适中,总价在800元以内。⑵质量较好,那么,究竟哪一种地砖符合条件呢?这样一系列的练习,既使学生巩固了知识,提高了计算能力和学习兴趣,又使学生感到学有所用,也能与家长一起参与这项“家庭大事”,从而加强了家庭责任感和使命感。根据学生实际引发对数学的思考,进而转化成数学知识。这样的教学最终达到为“学生掌握生存本领,积累知识”而服务的目的。使数学教学更贴近学生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