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晓亮
[摘 要]人文关怀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与灵魂,落实与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人文关怀是实现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的根本要求。新時期,特别是十八届三中全会后,中国进入一个发展与变革的关键转折点,社会发展成绩斐然与问题突出并存,社会人文环境整体不容乐观,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困难重重,但刻不容缓。基于思想政治教育人文关怀研究现状,分析了新时期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人文关怀缺失的原因,指出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人文关怀的途径。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人文关怀;核心与灵魂
[DOI]10.13939/j.cnki.zgsc.2015.17.133
思想政治教育以人为研究对象,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和方法,帮助人们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最终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在历史与现实社会中,一直发挥着“生命线”的作用。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将人文关怀作为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的指导思想,明确了人文关怀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地位。党的十八大报告又进一步强调“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注重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培育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社会心态”。因此,注重人文关怀是当前思想政治教育需要重点关注的问题。
1 思想政治教育人文关怀研究现状
1.1 人文关怀的学科外渗透不到位
思想政治教育人文关怀在其他学科中没有得到渗透和贯彻。众所周知,思想政治教育学是一门综合性比较强的学科,在学科建设和发展中吸收和借鉴了教育学、心理学、伦理学、政治学、管理学、社会学等诸多学科的原理、规律及方法,体现出了相当强的学科交叉性。因此,思想政治教育学先天具有的多学科交叉互补的特点预示着在思想政治教育人文关怀中要注重多学科协同作用。然而一直以来,人文关怀越来越局限于在类似思想政治教育这种特定几个学科中,其他学科,特别是自然科学类学科仅仅停留在完成本学科内的教学任务,根本不注重学生健全人格的养成,更甚者有部分教师或私下或公然质疑思想政治教育,完全以实用主义和功利的眼光看待大学教育,殊不知这完全背离了“育人”的最初本质。
1.2 人文关怀的学科内落实不到位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难以将人文关怀落到实处。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作为实施思想政治教育的阵地承担着对学生进行思想引导、人格塑造等人文关怀的主要责任,在如今学科及课程分类越来越细化的情况下越发凸显其地位和作用,自然也受到外界更高的期望。然而受多元价值观等多种因素的综合影响,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内在人文关怀问题的透彻申明和有效贯彻中表现乏力。其实,在当下的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中,广大教育工作者对人文关怀理念及理论的理解和阐释并不存在问题,即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对于人文关怀“是什么”、“做什么”乃至“怎样做”都有比较完备的认识,只是每每在付诸实际行动时寸步不前,顾此失彼,难免落入空谈价值、只定目标和光喊口号的口实,从而没有起到应有的学科带头作用。
1.3 人文关怀在高校管理中缺失
各高校在教育教学、学生管理及日常事务中缺乏人文关怀。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首先,指导思想在学生管理工作中存在偏差。高校“育人”理念在指导思想上“以人为本”与实际运作下“以校为本”的矛盾中逐渐弱化,暴露出学校自身在与其他院校和行业的社会竞争、生存及发展上的短视。其次,学生管理在方法上普遍缺乏人文关怀。高校在日常管理工作中,对学生提出的合理建议与要求经常表现出置之不闻和消极处理,对潜在的所谓“问题学生”们基本采用严厉的惩处机制,以威慑的姿态实施管控,缺乏以奖励、鼓舞为形式的循循善诱的措施,不能深刻认识在学生教化中“堵”与“疏”的关系。再次,学生管理在具体内容上也缺乏人文关怀,表现为重视“课业”而轻视“生活”,进而表现为重视“知识传授”而忽视“人格养成”,不能培养出德才兼备的学生。
2 新时期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人文关怀缺失的原因
2.1 精神文明建设的滞后是思想政治教育人文关怀缺失的社会原因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中国社会文明取得的显著成果大多是通过物质层面来反映,社会文明即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横遭冷落。不可否认,科学技术为社会现代化做出的贡献翻天覆地,但泛滥的工具理性带给我们的是人的异化、主体性的丧失以及整个社会的物化。与此同时,生产力大发展促进经济繁荣的背后是人文精神的流失,多元价值观四溢,道德失范现象层出不穷,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日渐恶化。精神文明大厦的倒塌也开始拖了社会经济发展的后腿,而且愈加明显。
2.2 高校办学理念的偏失是思想政治教育人文关怀缺失的直接原因
办学理念是高校发展教育的灵魂。高校的建立与发展靠的不是物质基础,而是理念的支撑,没有理念或是理念偏失都会影响到办学的质量和学校的生命力。进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时期,受市场经济的影响,传统的价值观受到冲击,实用主义、功利主义等思想充斥整个社会并大肆蔓延到高等教育领域,如此就表现为高等院校经不住冲击使得办学理念偏失,对学生在人文关怀上不够重视,学校教育教学和管理工作都从本部门或个人的私利出发,高校人文气息被金钱铜臭淹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流于口号浮于形式。
2.3 学生自身主体意识淡化是思想政治教育人文关怀缺失的内在原因
人与动物的区别在于人具有强烈的主体意识。思想政治教育人文关怀的对象是广大的在校大学生,作为教育与关怀对象的大学生首先是一个独立的个体,是拥有独立自主意识的生命体存在。思想政治教育人文关怀的目的就是通过对学生思想观念、价值理想、精神品格和心理境界等方面的塑造,使其适应精神文明与物质文明并进的现代社会环境,最重要的是激发每个教育对象强烈的自我意识,使其成为具有渴望真善美的具有强大主观能动性的个体。然而现实情况是,在当前社会日新月异的发展进程中,现代性带来的是每个人的物化,表现为自主意识的淡化、主体性的丧失,越来越多的人变得麻木、得过且过和随波逐流,人与人之间交往疏离、相互漠视,每个人陷于自己的狭小空间,这种自我封闭实际上是一种自我放逐。无论是作为社会公民还是作为在校学生,都要树立主人翁意识,具有强烈的自我觉醒和主观能动性。
3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人文关怀的途径
3.1 打造和谐社会,培植社会人文关怀环境
学校是个小社会,社会是个大学校,整个社会的风气直接影响教育的成败。思想政治教育从一开始就是通过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社会成员进行培养,使其成为符合一定社会所要求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而当前社会最迫切的任务就是重塑因不恰当发展而导致的日益失范的道德秩序,再造一个健康的良性的人文环境,为思想政治教育人文关怀提供一个适宜的土壤。为此,需要做大量工作。一方面,发展仍是第一要务。经济不能因人文精神的落后而停止发展。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仍是物质不够充裕的阶段,发展生产力,平衡物质供需,是解决其他问题,特别是精神文化问题的前提。另一方面,要在继续满足人民群众生活需求的前提下,加大精神文明建设力度。当前我国基本实现全民小康水平,与此“物质小康”相配套的“精神小康”是当前社会亟待解决的重点问题。由于社会成员角色各异,因此要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原则,针对不同群体采用行之有效的教育、普及和灌输方法加强民众的人文素养。在多元文化及各种思潮侵袭下,大力倡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不断弘扬实现社会主义“中国梦”主旋律,使社会充满人文关怀“正能量”。
3.2 净化校园环境,贯彻以人为本理念
各高校要树立“人本”理念,诚意肩负起为社会培养和输送品学兼优人才的重任。全球化和市场经济都是“雙刃剑”,在整个社会都出现诸多弊病的情况下,高校确实无法独善其身。但是这并不意味着拥有崇高和圣洁地位的“精神殿堂”的高校就该自此与不良世俗同流合污。相反,各高校要深刻反思“大学之道”,逐渐淡化和去行政化,摒弃与人文素养背道而驰的功利和实用主义思想。首先,要赋予思想政治教育应有之重要地位,从重视政治理论和人文社科学院做起,从重视从事人文科学教育的广大工作者做起,从上至下做好顶层设计和政策贯彻。其次,制度化学生管理工作,坚决避免人浮于事和不作为现象产生。同时,疏浚上听下达通道,完善学生代表大会或社团组织体系,广泛听取学生意见和建议,及时采纳和有效处理,处处以学生为本。最后,始终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工作原则和方法。人文关怀不是一套政策,也不是一条命令,要针对每部分学生甚至每个学生区别视之。对于家庭困难的学生优先解决其生活问题,完善助、奖学金制度。建立健全心理危机和干预机制,建立学生心理档案机制。确保学生生活和学习、物质和精神不受困扰。
3.3 注重学生主体意识,个体实现自我修养
在校学生要树立主体意识,发挥自身主观能动性,克服不良因素,实现受教育和自我教育的结合。一方面,就思想政治教育而言,学生既是客体,同时也是教育的主体,是主客体的结合。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缺乏就是单方面侧重学生的客体性,学生的主体性受到压抑,面对枯燥的理论灌输,被动接受的结果是使学生越来越消极,甚至出现反抗和排斥的逆反心理,使本来就困难重重的思想政治教育更加步履维艰。因而,日后的思想政治教育要唤醒学生主体意识,听学生的意见和建议,探索学生喜闻乐见的教学方法。另一方面,学生自身要加强人文修养,实现自我教育。广大在校生要充分利用现有的各种手段获取信息,尤其是通过阅读和思考激发自我意识。在面对各种问题和困扰时,培养乐观积极的自我心态,与人为善,交流协作,使自身洋溢出端雅的人文情怀。
参考文献:
[1]张德昭.深度的人文关怀:环境伦理的内在价值范畴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
[2]袁本新,王丽荣.人本德育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人文关怀与人才资源开发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
[3]赵海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人文关怀研究[D].太原:山西师范大学,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