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皓月
说起“上海老歌”,很自然的就会想起中国早期的流行歌曲。《夜上海》、《玫瑰玫瑰我爱你》、《毛毛雨》、《桃花江》等等,很多耳熟能详的流行歌曲都是那个时期的上海的产物,毫无疑问,对于处在刚刚开始接触西方文化的中国人来说,这些流行歌曲也无疑成为上海的标志。那么,流行音乐为什么首先在上海发展,又如何成为一种文化风尚的呢?这要从上海的历史文化谈起了。
20世纪的前二十多年,在中国流行音乐诞生之前,社会上最流行的歌曲是“学堂乐歌”,并且都是借用日本或者欧美的旋律的填词作品,内容主要是反帝反封建思想为主。“五四运动”后,“新文化”思想得到推广,美国的爵士乐,百老汇歌舞剧,好莱坞电影等西方文化开始传入中国,最早接触这些西方文化的城市就是上海。
上海,由于受到西方殖民文化的影响,和中国其他城市相比,具有极为特殊的位置。“鸦片战争”后,西方资本主义列强开始大举入侵中国,在1845-1849年的五年间,英国、美国和法国先后在上海划定租界。八十年间,上海慢慢地呈现出了资本主义商业化都市的特征,逐渐成为中国最重要的贸易港口和主要的金融中心、工业中心,到了20世纪20年代,它已基本形成国际化大都市的面貌。20年代之前的市民娱乐主要集中在戏院、饭店和茶馆,由于受到西方文化的广泛影响,到20年代,在这片“十里洋场”的上海滩,市民的文化生活中开始流露出了流行音乐的需求。因此,流行音乐开始在这个中国最早的国际化大都市中萌芽了。1927年,黎锦晖创作的一首《毛毛雨》打破了这种传统的局面,标志着中国流行音乐正式诞生。
中国最早的流行音乐实际上大多都是流行歌曲,纯器乐的作品較少。它在上海刚刚兴起时,一般是通过唱片、电影、歌舞、播音等渠道进行传播,于是中国出现了一种新形式歌曲的传唱热潮,但对这类歌曲并无确定的名称,有叫“黎派歌曲”的,有叫“时代曲”的,还有叫“通俗歌曲”的,但有一点是可以确定的,就是这类歌曲是很受市民大众喜欢的一种文化形式,人们于是给了它一个时髦的名字--“摩登歌曲”,而这一个“摩登”也引领出第一个中国流行音乐的辉煌“大上海”时期。
那时的上海出现出了一大批的流行歌曲:有反应劳苦大众生活的辛劳和辛酸的《渔光曲》《铁蹄下的歌女》;有表达人们普遍的温馨情感和爱恋追求的《如果没有你》《桃花江》;有反应上海都市生活的状况的《夜上海》《思乡》;还有歌颂民族精神,鼓舞人心的《长城谣》《在太行山上》等等,总之,到抗日战争爆发前,中国的歌曲创作除少数艺术歌曲外,大致可分为两支。一支是以黎锦晖为代表的流行音乐,另一支是以聂耳、冼星海等人为代表的群众性歌曲。流行音乐以西方流行音乐形式为蓝本,写作上则有民歌化与西产大小调式化的两种趋向,群众性歌曲以西方进行曲及民歌为蓝本,写作上则有民歌化和进行曲化的两种趋向。至此完成的类型分化奠定了日后群众性歌曲创作的基本态势。当然,与此同时就产生了一批著名的歌星,如:黎明辉、周璇、严华、陈歌辛、白虹、李香兰等等,但无论是在题材和曲调上,都体现了上海的地域风味,展现了都市中各个阶层民众的生活面貌。这些人和这些歌,充分彰显了一种文化的潮流,那就是海派文化的韵味。
我外婆今年已经90岁了,但她还记得当时的歌曲,偶尔闲来无事也会清哼两句。记得很小的时候,外婆常给我唱“桃花江上美人多”,那时的我并不懂得其中的深意,但是外婆每每讲起那时的事情,眼睛里就会有种特殊而复杂的情感。外婆儿时是上过学堂的,也识得几个字,虽是皖南地方的人,却也受到海派文化的洗礼。可是多年以来我一直不懂,直到现在独自在上海读书,选修了一门《三、四十年代中国流行音乐研究》,才似乎明白了一点到底是什么让一位暮年老人对那时的记忆如此清晰,那种情感,那种内涵,那种发自内心的声音,犹如血液般静静流淌在岁月里……
那正是一个各种文化互相碰撞的年代,许多年轻人抱着各种各样的梦想投入到一股文化的洪流中。上海是一个包容的城市,海派文化是一种包容的文化,各种各样的新思想在这里交汇,融合,发展,形成自己的风格,这对于当时处在文化迷茫期的中国人来说,无疑是黑暗中的一缕阳光,于是就掀起了全国的文化风潮。加之上海是个商业化的城市,许多资本商人为了利益运用各种办法来宣传自己的商品,而其中大众通俗易懂的流行歌曲就是最好的工具,于是出现了一批歌星影星,在资本商人们腰包鼓起来的时候,中国的流行歌曲也在不知不觉中成长起来,并通过这个平台扩展开去,最终引领了整个中国文化的潮流。
三、四十年代的上海老歌不只是简简单单,为了娱乐大众的流行歌曲,他们是中国文化发展的产物,是历史的产物,他们充分反映了那个时代,中国社会的现实情况。可以说那些人,那些歌,曾经深深地影响着一代人的成长,成为老一代中国人永恒的记忆。今天我们再做关于三、四十年代上海老歌,也可以说是中国早期流行歌曲的研究,一方面是为了追忆我们现在流行音乐文化的根源,以表达我们现代人对于过去前辈为音乐发展兢兢业业的崇敬;另一方面也是为了能良好的借鉴传统文化的精髓,为将来中国音乐的发展提供更多更好的材料,并将其永远传承下去。尽管现在讨论和研究上海老歌方面的工作还做得不是很多,但是我相信上海老歌的研究一定会在不久的将来重放光彩,并指引未来中国流行音乐想更好的方向前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