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迪
摘 要:心理资本是影响个人成功和组织竞争优势的重要因素。本文通过回顾心理资本的相关文献,从心理资本的概念内涵、构成要素、测量、影响效应与作用机制等方面进行总结,并对未来的研究趋势加以展望。
关键词:心理资本;概念内涵;结构与测量;研究结论
随着经济的全球化发展,越来越多的研究者、管理者认识到人力资源开发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团队保持竞争优势的重要筹码之一就是培养和开发成员的心理资源。在这样的背景下,以人力资本理论和积极心理学理论为基础的心理资本这一概念在经济学、社会学、投资学和组织管理等领域出现了,并且成为国内外学者研究的热点问题。如今,心理资本已经不仅仅在经济管理领域受到重视,不同群体的心理资本状态都纳入到研究者的研究范围之中。
一、心理资本的概念内涵
对于心理资本的概念界定,国内外皆存在着不同的理解。学术界关于心理资本的研究目前主要有三种不同的观点。一是特质论,认为心理资本是一种人格特质,是先天与后天共同作用的结果;二是状态论,认为心理资本是一种积极的心理发展状态,这种独特的个人资源能够促使个体实施积极的行为并为组织带来绩效;三是综合论,认为心理资本是心理状态和人格特质的综合产物,这是心理资本内涵的最新观点,很有启示意义,但还需要进一步的研究成果的支持。
二、心理资本的构成要素
由于不同的研究者研究心理资本时有着不同的视角和研究方法,因此对于心理资本的维度与构成要素存在着不同的观点,至今也无定论。
Luthans等学者从积极组织行为学的角度出发,认为心理资本的要素选择标准至少有以下几个:组织行为学研究领域中积极、独特和具有动力作用的要素,具有理论与研究依据,可以有效测量和评价,属于能够被开发和管理的心理状态品质。国内学者蒋苏芹总结以往的研究,认为心理资本的判别标准可以概括为以下五点:积极性、有理论及研究基础、具备“类状态”的特征(有开发性、相对稳定)、可测量、与绩效或其他积极结果相关。
通过查阅文献资料可以发现,不同学者所提出的心理资本结构存在着一些共同的要素,例如,自尊、自我效能感、希望、乐观、坚韧性等,但总体来说还是有较大的差异。王雁飞等学者认为,造成这种结果的原因可能有以下几个方面:①研究者的背景及研究视角差异较大;②研究者所掌握资料的数量与质量存在差异;③研究对象存在差异;④研究取样的数量与代表性不同。由以上内容我们可以看出,关于心理资本构成要素的选择标准目前还存在很多不同的见解,因此,确定其选择标准也是今后研究的重点内容之一。
三、心理资本的测量
目前,广泛受到认可的心理资本的测量方式主要有三种:①自我报告法。通过编制心理资本测量问卷进行测量,或通过实验研究法来收集个体心理资本状况的数据或资料。这种方法易于实施,但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②观察法或专家评价法,即通过第三方获得被评价者个体心理资本方面的资料。但是这种方法存在操作困难、标准难以统一和不能保证结果客观性等问题。③结果变量的测量。由于心理资本与一些结果变量有着密切的关系,因此对这些结果变量进行测量有助于了解心理资本的状况。
关于心理资本的测量问卷有很多,其构成要素也有一定的差异。Goldsmith等学者于1997年设计了《心理资本量表》,这是测量心理资本的第一份量表,主要测量了自尊这一要素。Page于2004年设计了《积极心理资本评价量表》,主要包括希望、乐观、自我效能感、复原力和诚信这五个要素。虽然众多学者设计了很多测量心理资本的量表,但只有个别量表的信度与效度得到了验证,如Luthans设计的PCQ-24,其余量表的信度与效度还有待进一步检验。温磊、七十三、张玉柱等对PCQ-24进行了修订。国内学者柯江林等以中国企业员工为被试,开发了《本土心理资本量表》,与西方心理资本量表相比,此量表具有更好的信度和效度。
四、心理资本的影响效应与作用机制
1.心理资本的影响前因
国内外对于影响心理资本状况的因素的研究很少。一些研究表明,组织环境变量是影响心理资本的重要因素,组织支持对员工的心理资本具有显著的正向预测作用;还有研究表明,个体的受教育程度、人格特征及教养方式等都对心理资本起到一定的预测作用;仲理 峰、王震等对于领导分割进行研究,发现真实型领导和变革型领导对员工的心理资本具有显著正向影响;另外还有研究发现,学习压力和人际关系敏感等压力生活事件对青少年的心理资本具有显著的负向预测作用。
2.心理资本对结果变量的影响
针对心理资本对结果变量的影响这一问题,学术界一般存在三类研究范式:主效应模型、缓冲效应模型和调节效应模型。
主效应模型又称作直接影响效应,是指心理资本独立于任何其他变量对相关结果变量产生直接影响。例如,仲理峰研究表明,心理资本可以积极预测工作绩效、组织承诺、工作满意度和组织公民行为等变量,Avey研究得出结论,心理资本可以对员工离职倾向、反生产行为和工作倦怠等变量产生负向影响。缓冲效应模型又称作间接影响效应,是指心理资本通过影响一些中介变量间接地影响结果变量。例如,Goldsmith研究发现,控制点在心理资本与个体薪酬水平的关系中起中介作用;还有研究表明,积极情绪、组织公平以及员工对主管的评价等在心理资本与行为变量之间都具有显著的中介作用。调节效应模型认为心理资本与其他变量交互作用影响结果变量。例如,Cole研究发现,心理资本对失业人员主观满意感与其再就业的关系起正向调节作用;李晓艳和周二华通过实证研究发现,服务人员的心理资本调节顾客言语侵犯与其离职意愿之间的关系。.
五、心理资本的研究展望
从以上对于心理资本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这一概念提出到现在的时间还很短,有了一定的研究成果,但是仍处于初步的探讨阶段,未来有更远的研究道路要走。作者认为研究者们可以从以下方面做更深入的探索:第一,确定共同认可的心理资本的概念内涵及其构成要素,这是心理资本研究可以规范进行的前提;第二,研究群体需要进一步扩展,目前大多集中在组织员工和大学生上,这样的研究结论会过于局限,今后的研究可以转向企业中的不同组织层次人员、青少年及特殊群体等;第三,研究方法多元化,可以尝试运用认知神经科学的方法和技术,如ERP、fMRI等,目前心理资本的研究中以定性研究居多,应加强对心理资本的定量研究;另外,还应加强心理资本理论的跨行业和本土化研究,积极探究心理资本的资本属性,未来心理资本的研究应从心理学的学科视角跨入到经济学和社会学当中去,以此可以丰富心理资本的研究内容和意义。
参考文献:
[1]F.Luthans,C.M.Yousef,B.J.Avolio.Psychological capital:Developing the human competitive edge[M]. 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7.
[2]柯江林,孙健敏,李永瑞.心理资本:本土量表的开发及中西比较[J]. 心理学报,2009(09).
[3]王雁飞,朱 瑜.心理资本理论与相关研究进展[J].外国经济与管理, 2007,29(05):32—39.
(作者单位:江苏师范大学教育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