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学生学会自主学习

2015-05-30 10:48马晓会
俪人·教师版 2015年18期
关键词:语文课堂交流活动

马晓会

有人说:教师是红烛——青春无悔,燃烧着自己照亮了别人;也有人说:教师是蜜蜂——忙忙碌碌,采花酿蜜育养着下一代:但更多的人说:教师是园丁——修枝整叶,用心血浇灌祖国的花朵。曾经,我以为若想成为一名好的园丁,让花草树木茁壮成长,必得如老舍先生一般天天照管它们,像好朋友似的关切它们,但《桃花心木》中种树人的做法却给了我们另一种启示:看似不负责任,可桃花心木却能长得与屋顶一般高,而且优雅自在,显示出勃勃生机。或许,育人也应如此,失去依赖的心,学会自主学习,才能为终身学习打下基础,才能成长为栋梁之才。

那么,怎样才能让学生学会自主学习呢?

一、激发兴趣,让学生在课堂中“活”起来。

兴趣是人积极认识事物或关心活动的心理倾向,是人学习活动的动力机制。因此,教师们应该重视学生兴趣的培养、开发和利用。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可见,把兴趣作为学生学习过程中重要的运行机制,是符合教育教学规律的。我们提出的“让学生在课堂上学得主动些”应该出自于学生“愿意”而不是强迫,愿意则来自于学生对事物和活动的兴趣。因此,在课堂上,诱发学生的学习欲望,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学生主动参与课堂学习的前提。这就需要教师以“趣”引路,以“情”导航,把僵化呆板的课堂教学变为充满活力的学习乐园。

如五年级上册第二单元口语交际,话题是策划一次主题为“浓浓的乡情”的活动。目的是激发学生热爱家乡的思想感情,借助策划活动,学习怎样和别人围绕着一个话题来讨论,商量出一个结果。经过讨论,大家集思广益,决定分为歌舞、书法、绘画、小品、魔术等多种形式,可谓异彩纷呈。每个人都要精心准备节目,在限期内上报给组长,各组长再和班长一起汇总,并进行筛选工作。定好节目表之后,由全班推选出两名主持人……整个活动有序进行。除了最初的引导,教师一直处于旁观位置,不主导,不干涉,全权放手。这是学生第一次完全自主地安排自己的活动,对他们是一次考验,对教师,又何尝不是一次检验?国庆节前夕,活动如期举行。“尊敬的老师,亲爱的同学们:适值国庆,又恰逢中秋,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五年级‘花好月圆 浓浓乡情联欢会现在开始!”……活动结束了,可在意犹未尽中学生也似乎意识到了自己的潜力,“自主、自立”的种子也悄悄地生根、发芽了。这样寓教于乐,开放课堂,既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使学生充分地“主动”起来,一举两得,我们何乐而不为呢?

二、享受思考,引导学生学会质疑问难。

思考是艰苦的过程,更是一个享受的过程。苦苦思索不得其解是痛苦的,但上下求索后豁然开朗带来的那份欣喜,所产生的效益带来的那份智慧,确实是一种享受。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室是寂静,学生集中思想,要珍惜这样的时刻。”作为教师,要鼓励学生独立思考。但在实际工作中不少教师都是在提问后就马上叫学生回答,不给学生思考的时间或给的时间极短,如果回答不出,教师或是不断重复问题,或是忙不迭地启发,试想在这极短的时间里,学生的思考能进行多深呢?学生能获得多少“顿悟”和思维的闪光呢?更有甚者,当极个别学生回答之后,教师就是如释重负,迫不及待给出正确答案,或者为了所谓的不浪费时间,干脆就直接以设问形式出现——自问自答。殊不知,正是这样的包办代替扼杀了学生思维的火花,让他们成了学习的奴隶。而要想使学生从“奴隶翻身做主人”,就必须把思考的权力和时间还给他们。

古人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现代心理学家也认为,疑是思维的火花,思维是从发现问题开始,以解决问题告终的。在科学文化日益发展的今天,我们要培养跨世纪的创造性人才,就必须高度重视培养学生的独立质疑能力。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激发学生动脑筋提问题的积极性,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做学习的主人。

如学习新课,出示课题后,教师经常问学生:“看了课题,你想知道什么?”学《狼牙山五壮士》一课时,学生提出了“为什么说是‘五壮士?‘壮士什么意思?‘壮在哪儿?”等一系列问题。在引导学生学习理解课文时,學生又提出了一些又价值的思考题,如:“‘五壮士屹立在狼牙山顶峰一句中为什么用‘屹立而不用‘站立或‘挺立?”“跳崖之前,马宝玉为什么要把那支从敌人手里夺来的抢砸碎?”……

虽然,思索的过程意味着学生要面临问题和困惑、挫折和失败,这同时也意味着要花很多的时间,或许还会一无所获,但这却是一个学习、生存、发展、创造所必须经历的过程,也是一个人的能力、智慧发展的内在需要。爱因斯坦曾说:“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为“为学患无疑,疑则进也。”

三、阅读交流,尊重学生个性化体验。

以前的语文课堂,教师几乎包办一切,学生只是可怜的倾听者,谈不上阅读、交流,也根本没有时间去阅读和交流。我们要还给学生一个阅读与交流的课堂,实现“文本对话”、“师生交流”和“生生交流”。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过程。心灵交流、思想碰撞,灵魂的对话使语文课堂生动、鲜活。正所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在个性化的阅读、对话过程中,学生往往读出自己的哈姆雷特,思想观点产生了分歧。教师要把教学过程根植于学生的思想实际,让学生在探究过程中循序渐进地动态成长,不可越俎代庖或揠苗助长。

语文是有生命的,语文的生命融入主体参与下的不断生成的语境和语流中,语文的学习应该是在这样活生生的动态的语言环境中进行的。新课标呼唤人文精神的教育,呼唤充满生命温暖的课堂,呼唤充满与崇高人性的对话。正如于澜老师所说:“让课堂充满生命的活力,而要达到这一境地,教师就要勇于放手,让学生学会自主学习。

新课程给我们的课堂教学带来了勃勃生机,也给我们教师带来了极大的挑战。我想,只要我们努力,大胆地实践,不断的总结,在总结中追求更大的创新,就可以让我们的语文课堂充满活力,把它变成学生乐学、好学的场所,让学生真正在课堂上成为学习的主人,让语文课堂永远充满生命的涌动!

猜你喜欢
语文课堂交流活动
“六小”活动
如此交流,太暖!
“活动随手拍”
加强交流沟通 相互学习借鉴
行动不便者,也要多活动
周樱 两岸交流需要更多“对画”
高中语文课堂有效提问要做到“四要”
三八节,省妇联推出十大系列活动
让语文课堂之树根深叶茂花嫣然
让快乐走进语文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