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彦霞 董进
[摘要] 目的 探讨骨质疏松患者骨密度与骨代谢指标之间的关系及临床意义。 方法 选择我院内分泌科门诊2014年6~12月间骨质疏松症患者64例、骨量低下患者113例以及健康对照组75例,男女不限。在所有研究对象中选取女性237例,其中已绝经女性138例,未绝经女性99例,检测各组骨密度、骨代谢指标等相关因素进行比较。 结果 骨质疏松组与骨量低下组P1NP、OC、腰椎BMD与正常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骨质疏松组与骨量低下组比较,OC、腰椎BM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绝经与未绝经女性比较,P1NP、OC、腰椎BM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某些骨代谢标志物与骨密度之间具有一定的相关性,可在一定程度上反映骨代谢变化,各项指标可综合评价骨质疏松症各阶段,在诊断以及评价骨质疏松治疗效果方面具有一定的临床意义。
[关键词] 骨质疏松;骨密度;血清骨钙素;甲状旁腺激素;总Ⅰ型胶原氨基端前肽;25羟基维生素D
[中图分类号] R580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3-9701(2015)19-0080-03
骨质疏松症可导致胸腰段椎体变形,是众多老年退行性疾病之一。在人口老龄化的社会背景下,骨质疏松症患病率呈与日俱增的趋势,但临床上对患者骨密度变化的诊断和治疗效果评价相对滞后。骨代谢标志物主要包括血清骨钙素(OC)、甲状旁腺激素(PTH)、总Ⅰ型胶原氨基端前肽(PINP)、25羟基维生素D[25(OH)D]等[1],这类指标可反映成骨细胞与破骨细胞的活性以及骨代谢转换水平,其研究进展正日益受到人们的关注。本文以不同性别人群为研究对象,探究骨质疏松患者骨密度与骨代谢指标之间的关系及临床意义,旨在研究骨代谢标志物在不同人群中随骨量、生理情况改变与骨密度间的关系,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我院内分泌科门诊2014年6~12月接诊的骨质疏松症患者64例与骨量低下患者113例。从健康体检人群中选取对照组75例,男女不限。所有研究人群中,女237例(绝经女性138例,未绝经女性99例)。入选对象均年满18岁,且无糖尿病、甲状腺机能亢进或低下、Cushing's综合征等内分泌疾病,无风湿免疫类疾病,无血液及肾功能不全等疾病,无长期服用糖皮质激素、雌激素以及雌激素类似物、利尿剂等影响骨代谢的药物史,无髋关节置换或腰椎手術内置物体内存在者。
1.2 方法
1.2.1 现场调查 首先与相关患者进行知情同意告知,然后进行数据采集,收集内容包括年龄、性别、身高、体重、吸烟史、酗酒史、是否曾有脆性骨折、是否有过腰椎、股骨手术以及体内是否仍有内置物天体内存在、是否绝经以及绝经时间等相关资料。受检者必须在空腹、脱鞋、穿轻便衣服情况下测定体重和身高。年龄以周岁为计量单位。绝经年限以年为计量单位。
1.2.2 骨密度测定 骨密度由专业人员测定,机器精准定位,尽可能地排除人为操作造成的偏差。检查前1周禁止服用可能会影响测试结果的药物,并去除身上所有的金属饰物和含有金属的衣物。患者取仰卧位,抬高下肢放置于腰椎检查垫上,选取L2~L4腰椎后前位检测。检测统一用美国Hologic公司生产的Discovery-Wi型号的双X线骨密度仪检测。所有测试结果用该公司配备的软件进行分析,以g/cm2为单位,并逐一记录。
1.2.3 骨代谢指标测定 研究对象均为抽血前夜间禁饮食8 h以上,于次日清晨空腹采取肘静脉采血5 mL,置于抗凝管中,离心取上层血清,分装后置于-40℃冰箱,后统一应用OC、PTH、PINP各试剂盒(上海桥杜生物科技有限公司,中国)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Elisa)检验,通过全自动生化仪(型号LST003,北京)应用HPLC-MS/MS 法测定25-羟基维生素D含量。
1.3 统计学分析
用SPSS22.0统计分析软件处理所得数据。计量资料以(x±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两独立样本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不同人群骨代谢标志物与骨密度的结果
骨质疏松组与骨量低下组P1NP、OC、腰椎BMD与正常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骨质疏松组与骨量低下组比较,OC、腰椎BM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余项均无统计学差异。见表1。
2.2 女性不同状况骨代谢标志物与骨密度的结果
绝经与未绝经女性比较,P1NP、OC、腰椎BM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余项均无统计学差异。见表2。
3讨论
世界卫生组织建议骨矿含量作为骨质疏松症的诊断指标,而骨密度可在一定程度上宏观地反映骨矿物含量,因此双能X线骨密度仪测量所得的骨密度值是国际学术界公认的诊断骨质疏松症的金标准[2]。但是X线骨密度仪测量存在一些弊端,如骨质疏松早期易漏诊、误诊;机体照射损伤;适用人群局限等。原发性骨质疏松症常见于绝经后骨质疏松症(绝经5~10年内发生的骨质疏松症)和老年性骨质疏松症(70岁以上的老年人发生的骨质疏松症)[2]。骨代谢标志物为成骨细胞或破骨细胞分泌,利用骨代谢各项指标评价骨质疏松症各阶段的进展情况优于骨密度[3],可在一定程度上反映成骨细胞和破骨细胞的活性以及骨代谢转换水平高低,因此骨代谢标志物的研究具有一定的临床意义[4,5],被广泛应用于临床工作中[6]。
总Ⅰ型胶原氨基端前肽(P1NP)为成骨细胞合成释放的前胶原纤维在细胞外的分解产物,在血清中的含量可以反映Ⅰ型胶原合成速度及骨转换状况,升高提示近期骨转换活跃,新骨合成速度加快,较其他指标更能反映新骨形成的特异和敏感。P1NP升高常见于骨折后新骨形成期以及幼儿快速生长发育的过程。本研究显示P1NP在骨质疏松组以及骨量低下组较为低下,与正常人群组之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与此结论一致。但P1NP在骨量低下组与骨质疏松组之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得知本研究对象中骨转换状况无明显差异。
25(OH)D是胆固醇衍生物的一种,有调节血钙、血磷的作用,广泛参与体内各细胞代谢的各个阶段、生长发育、分化增殖以及凋亡,尤其是与骨细胞代谢尤为密切。同时25(OH)D对神经系统和免疫系统有一定的調节作用。人体无法自体合成25(OH)D,必须从外界获得,例如饮食摄入或日照经皮肤转化或口服添加剂补充。它经体内加工后形成具有生物活性的1,25(OH)2D3,但1,25(OH)2D3在体内占比低,半衰期短,很难准确测定,所以25(OH)D成为体内维生素测定的最佳指标。25(OH)D的吸收受到胃肠道情况、个人饮食习惯、年龄、表皮温度、肤色、人种以及肝肾健康与否等众多因素的影响。国际营养状况维生素D的七级分类法:①严重维生素D缺乏<12.5 nmol/L;②中度维生素D缺乏:(12.5~25)nmol/L;③轻度维生素D缺乏(25~50)nmol/L;④维生素D不足(50~75)nmol/L;⑤维生素D适宜(75~250)nmol/L;⑥维生素D过量(250~375)nmol/L;⑦维生素D中毒:>375 nmol/L[7],我国血清25(OH)D正常值(27.5~125)nmol/L。本研究中血清25(OH)D的水平在各个组别中均无统计学差异,考虑可能与患者日照时长、个人因素以及身体状况不一等众多因素有关,也可能是研究对象数量小,对结果造成偏差。
骨钙素(OC)是成骨细胞分泌的一种低分子量的酸性蛋白质,具有维生素K依赖性。该蛋白出现聚集出现在骨矿化峰期之后,结构较为稳定,不受骨吸收因素的影响,因此血清骨钙素可以反映成骨细胞的活性,尤其是新形成的成骨细胞的活动状态。它随着年龄、骨更新率的变化而不同。骨更新率越快,血清骨钙素值就越高。因骨质疏松以及绝经后骨质疏松为高转换型,所以骨钙素水平偏高。本次研究中,骨钙素在骨质疏松组以及骨量低下组均不同程度地低于正常对照组,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同时绝经组与未绝经女性组比较时同样存在统计学差异,结果与此理论一致。
甲状旁腺激素(PTH)由甲状旁腺主细胞分泌而来,其升高血钙、降低血磷的生理作用已经众所周知,可将骨与骨细胞之间骨液中的钙离子转运至血液,同时迅速提高骨细胞膜对钙离子的通透性,使骨液中钙离子进入细胞,进而增强骨细胞膜上的钙泵活动,将钙转运到细胞外液。其可以增加成骨细胞的数目,促进成骨细胞释放骨生长因子,进而促进骨形成,增加骨量。还可通过加强已有破骨细胞的溶骨作用,促进破骨细胞的生成从而较长时间地使血钙维持一定水平。这两个作用同时都会达到骨密度降低效果,因此其体内血清水平可直接反映破骨细胞的活性强弱[8],从而可鉴别骨质疏松的病因类型。本次研究中甲状旁腺激素在骨质疏松组、骨量低下组以及绝经妇女和未绝经女性的比较均具有统计学差异,因此该研究与这个理论是一致的,且这次研究对象的骨质疏松症的病因破骨活性强也是致使骨量减低的原因之一。
综上所述,骨密度代谢各项指标可反映骨质疏松症早期骨代谢改变,反映个体骨转换过程,结合骨密度可减少漏诊[9],在一定程度上预测骨质疏松的发生。同时,在实际临床工作中单独使用一项骨代谢指标作为骨质疏松患者的病因归因是有风险的,需要结合骨密度检测结果以及患者的具体生活习惯等个人因素综合考虑来综合判定。
[参考文献]
[1] 阮晔,李锐,黎衍云,等. 上海市成人代谢综合征的流行特征[J]. 中华内分泌代谢杂志,2010,26(9):740-744.
[2] 中华医学会骨质疏松与骨矿盐疾病分会. 原发性骨质疏松症的诊疗指南(2011年版)[S].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1:3.
[3] 姚霞,高方美,连丽丽. 老年男性代谢综合征与骨质疏松症的相关性研究[J]. 中国骨质疏松杂志,2012,18(9):203-205.
[4] 张雅静,赵伟,张宏,等. 代谢综合征对男性2型糖尿病患者骨密度的影响[J]. 天津医药,2010,38(3):230-232.
[5] 张劼,罗佐杰,梁敏,等. 代谢综合征对骨量的影响[J]. 中国骨质疏松杂志,2009,15(8):572-575.
[6] 郭慧峰. 骨代谢标志物与老年性骨质疏松症的相关性[J].中国医药导刊,2011,13(10):1710-1712.
[7] Autier P1,Gandini S. Vitamin D supplementation and total mortality:A meta-analysis of randomized controlled rails[J]. Arch Interm Med,2007,167(16):1730-1737.
[8] 刘明,潘薇,陈德才. 甲状旁腺激素治疗骨质疏松症的研究进展[J]. 中华骨质疏松症与骨矿盐疾杂志,2012,2(8):572-575.
[9] 李勇军,王娜,赵俊桃. 骨代谢标志物的临床应用[J]. 第十九届全国中西医结合骨伤科学术讨论会论文汇编,2012:177-179.
(收稿日期:2015-03-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