趋向补语综述

2015-05-30 08:46方安琪
求知导刊 2015年19期

方安琪

摘 要:趋向动词作补语的动趋式很早就引起了语言学家和学者的关注, 1924年黎锦熙在他的《新著国语文法》中就讨论到了动趋式问题, 之后, 赵元任、吕叔湘、朱德熙、丁声树、张志公等都对动趋式有不同程度的论述。本文从趋向动词的性质和分类、动趋式宾语的位置、趋向补语宾语位置的制约因素、动趋式语义研究等方面,对这三十年来趋向补语的研究成果进行了综述。

关键词:趋向补语;语义研究;句子结构

1.趋向补语的性质

20世纪后期,关于趋向补语的性质一直存在多种争议,可以大致归类如下。

部分学者将其看成是没有词汇意义、只有某种附加意义的虚词或者是不成词的语素。比如,助词说,代表学者黎锦熙、房玉清、岳中奇;形态词说,代表学者刘叔新;词尾说,代表学者有俞敏、刘叔新、宋再前、徐静茜等,还有介词说、构词成分说。这些学者没有从历时的角度看到充当趋向补语的词是动词的趋向意义的逐渐虚化,也没有从词语的自由和粘着角度看到充当趋向补语的自由语素能独立成词的特点。事实上,趋向补语可以表示多种语法意义,具有多类性质。王力、赵元任、范晓、李临定、孟琮、房玉清、卢英顺等都支持多重说。

2.趋向补语的意义

刘月华表示趋向补语包含三种意义:①趋向意义;②结果意义;③状态意义。这个观点得到贺阳、王国栓、梁银峰、宋文辉、齐沪扬等学者的认可,有广泛的接受度。同时,动趋式类型的演化路径也分为两类:①趋向—结构—状态的显性扩展,以刘月华、梁银峰、宋文辉为代表。②基于原型—空间位移的发散性扩展,以王国栓为代表。

部分学者的意义划分体系和刘月华近似,只是在归纳的演化路径引申细化程度上有不同。张健认为趋向动词的语法意义有“存在意义”和“结果意义”两种。有些学者则从基本意义和引申意义的角度入手,如,马真认为趋向补语所表示的意义有两种,一表示实在的动作行为的趋向,二表示种种抽象的引申意义。陆俭明将趋向补语的语法意义划分为两种,其一是非实指的趋向补语,其二是实指的趋向补语。

3.趋向动词的分类

最早,丁声树、朱德熙、黄伯荣等学者将其分为三类:第一类,主动趋向动词:来、去。第二类,客观趋向动词: 上、下、进、出、过、起、开、回。第三类,复合趋向动词:上来、下去、下来、进来、进去、出来、出去、回来、回去、过来、过去、起来、开来。

4.宾语位置的制约因素

80年代中期以来,趋向补语的宾语的位置问题成为研究的热点。朱德熙指出制约宾语的位置因素有三个:①宾语是一般宾语还是处所宾语;②宾语的有定无定;③充任述语的动词是及物的还是不及物的。事实上,除了处所宾语外,施事宾语、存现宾语等都有不同的语序问题,而有定和无定的界限还比较模糊,所以朱德熙先生的观点仍有待完善。陆俭明认为补语和宾语的位置关系跟以下因素有关:①跟动词的性质有关。②跟动词所带的趋向补语的性质有关。③跟宾语的性质有关。④跟动词带不带“了”有关。目前学界还没有形成普遍认可的、成体系的认识。

5.动趋式语义研究

齐沪扬根据VP(即动词短语)有联系的“必移行动元”和“必移处所元”的数目来给VP进行分类。

高顺全认为,复合趋向补语的引申意义跟与空间有关的容器隐喻、障碍隐喻和时间隐喻有关。卢英顺认为,“V+进”表示某客体从容器外的某处向容器内作位移。曾传禄认为,“过来/过去”的运动图式通过隐喻机制映射到时间、数量、心理、状态和事件等抽象认知域。陈忠认为,身体的结构及其运动模式能够形成相关的意象图示。

关于认知领域的动趋式语义研究打开了新局面,动趋式语义研究方法如何协调个体动趋式与整体语义框架之间的关系,仍是目前研究的核心。

6.总论

综上所述,这一时期动趋式的研究出现了多元化的趋势。动趋式的研究范围扩大。动趋式宾语的位置、动趋式的性质、趋向补语的意义等问题这一时期仍是研究的热点。学者们也尝试用新的配价研究、对比研究、认知研究来重新阐述这些问题,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立足于传统语法的共时和历时详尽描写,开始对语法现象进行解释。

各方面的研究仍不均衡。动趋式的历时研究、单个趋向动词的普方古研究、动词的类对趋向补语的制约机制等问题仍有研究空间。如何将动趋式作为一个整体化、系统化的模式加以考虑,将是一个研究热点。

参考文献:

[1]刘月华.趋向补语通释[M].北京: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1998.

[2]卢英顺.论趋向动词问题[J].徐州师范大学学报,2001(01).

(作者单位:长沙理工大学文法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