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持人语

2015-05-30 10:48谢有顺李德南
创作与评论 2015年19期
关键词:彭敏韩东结合部

谢有顺 李德南

前段时间,在《人民文学》《西湖》《民治·新城市文学》等刊物上陆续读到了彭敏的小说。这些作品构思新颖,所处理的经验,以及遣词造句的方式,都有其独异之处。而在这之前,对彭敏的印象,更多地是跟诗歌有关——他本人是非常优秀的诗人,同时也在从事诗歌的编辑工作。

这说来也并不奇怪。在当代作家中,同时从事多种文体写作的大有人在,先写诗,后写小说的,也为数不少。比如像韩东,就同时是非常优秀的诗人和小说家,在诗与小说这两种文体上都有自己的创造。多种文体的尝试,也往往会给他们的写作带来一种新质。仍以韩东为例,他的诗往往带有鲜明的叙事性,他的小说则有诗的气息。这种情况,在彭敏的写作中同样存在。

为了更好地对彭敏的写作进行梳理,本期特意邀请了方岩和杨晓帆两位青年批评家来写作评论。在《“那些只在夜晚发光的事物,此刻还在缓慢的黑暗中”》一文中,方岩首先是从彭敏的诗与小说的共同主题谈起,进而讨论当下80后小说中的“城乡结合部”问题。他在文中谈到,甫跃辉、郑小驴、林森、双雪涛等作家通常出生于乡村或县城,在成年以后进入城市生存、写作。“他们的经验/视角的共通之处在于,他们对城市和乡村都保持了疏离感和异己感。面对曾经熟悉的乡村经验却无法重返,试图拥抱新鲜的城市经验而又难以获得认同感,于是,他们只能在城乡之间无地彷徨。精神上、地理上游荡的结果,便是种种与城乡相关的多层次的经验在他们的写作中汇聚,因此,他们的身体与经验便成为文化意义上的‘城乡结合部。”“地理意义上‘城乡结合部,它作为经验汇集场域的重要性和包容能力。因为,目前历史语境中种种暧昧不清、方向不明而又复杂的城乡问题都能在这里找到源头。由此,衍生出的文学问题便是,如何跳出城乡的二元对立和价值预判,去具体地打捞、呈现、讨论、评价这些经验,这才是目前作家、批评家最为迫切的关注点。”也正是从这一角度入手,他对彭敏的多篇小说进行了深入而细致的分析。

在《栖身于“命名”之中》一文里,杨晓帆的工作主要是对彭敏的当期作品《关于黑暗房间里的假因果真偶然》进行细读。她先是在文中谈到了自己读这篇小说所得的第一印象,然后又谈到了重读是如何校正了第一印象。“与其说它讲述了一个关于分身的寓言,不如说它突然暴露出我们栖身于‘命名之中的现实境遇。这个命名不单指名字,它还指那些标明了意义与价值的句子,比如‘这样才是美好生活,‘那样才是更好的自己。”她在文中还将这篇小说与彭敏之前的小说创作进行对比,认为它“放下‘南方小镇‘李梅英等更易搭建故事的元素,这篇小说仿佛只是为了证明虚构能力的一次文体实验,但它其实包含着更为直接的自我表达。这篇小说起源于一场刻骨铭心而又七荤八素的恋情,‘但在我没有触及问题的时候我便选择了逃避和偏离。‘黑暗房间的诗意成全了‘逃避,以高度抽象的方式直接洞穿个人经验,指向更具普遍内涵的现实感,但或许也是这如‘精致的瓮般稳定自足的形式,造成了‘偏离,无法再向前一步,凿开我们习以为常的存在寓言”。

猜你喜欢
彭敏韩东结合部
一匹马
可爱的叙事者——读韩东短篇小说《素素与李芸》
被嘲笑过的梦想,总有一天会让你闪闪发光
“诗词大会”总冠军彭敏:三季征程终折桂
工电道岔结合部联合管理机制的探讨
CTCS-3级列控系统RBC与ATP结合部异常信息处理
重新做人
陈理、彭敏、杨元高作品
诗词大会彭敏诗书伴我度华年
迷信的老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