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培英 陈伟 张颖 解左平
[摘要] 目的 探讨足月妊娠临产胎儿窘迫发生因素及剖宫产术与阴道助产术干预效果。 方法 2012年10月~2013年10月期间我院接收的104例足月妊娠临产胎儿窘迫产妇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两组,各52例。对照组产妇均施以阴道助产术,观察组产妇均施以剖宫产术,对比分析两组的胎儿窘迫发生因素及母婴结局。 结果 两组胎儿窘迫发生因素(胎盘因素、脐带因素、母体因素、胎儿因素或羊水粪染等)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产后出血、新生儿窒息、缺血缺氧性脑病、胎儿生长受限、产褥感染及低蛋白血症的发生率分别为5.77%、5.77%、3.85%、1.92%、11.54%、9.62%,与对照组的9.62%、7.69%、5.77%、1.92%、7.69%、5.77%相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单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脐带、胎盘、胎儿、母体、羊水粪染均是胎儿窘迫的危险因素。两组中均未发生新生儿死亡结局。 结论 治疗足月妊娠临产胎儿窘迫应用剖宫产术与阴道助产术均能获得较好的母婴结局,应根据产妇具体情况而选择适当的分娩方式。
[关键词] 剖宫产术;阴道助产术;足月妊娠;胎儿窘迫
[中图分类号] R719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3-9701(2015)19-0054-03
胎儿窘迫是指胎儿在子宫内由于缺氧而引起的一系列合并症,主要表现为胎心率的异常、胎动的减少等,若不及时进行处理,将会导致胎儿出现多脏器或脑组织的不可逆损伤,增加围产儿的病死率,危及胎儿的身心健康和生命安全[1-3]。临床分析认为,导致胎儿窘迫发生的因素包括母体、胎儿、胎盘、脐带等,目前对于胎儿窘迫的处理,主要以剖宫产术和阴道助产术为主要方式[4]。但对于这两种手术方法的治疗效果报道不多,本研究旨在回顾分析发生胎儿窘迫的影响因素及剖宫产术和阴道助产术用于胎儿窘迫干预的应用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收集2012年10月~2013年10月期间收治的104例存在胎儿窘迫的妊娠临产产妇作为研究对象,参照《妇产科学》(第7版)中诊断标准确诊[5],年龄24~38岁,孕周37~40周,所有孕妇均为初产妇,单胎头位,骨盆测量未见异常,无头盆不称等,估计胎儿体重约为2.5~3.6 kg。排除严重的重要器官功能障碍者;患有妊娠高血压综合征或胎儿发育异常者;合并出血性疾病或具有出血倾向者;具有精神疾病或严重意识障碍,无完全行为能力者;正在服用影响凝血功能药物者;过敏体质者。本研究符合医院伦理委员会相关标准并经批准,所有产妇均为自愿参与研究并与医院签署知情同意协议书,将其随机分为两组,其中对照组产妇的平均年龄(27.5±5.3)岁,平均孕周(39.26±1.24)周,观察组产妇的平均年龄(28.2±5.5)岁,平均孕周(39.78±1.41)周。两组产妇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治疗方法
对照组产妇施以阴道助产术结束分娩,主要包括臀位牵引、应用产钳等操作;观察组产妇采取腰-硬联合麻醉,麻醉成功后于其下腹壁作横切口行子宫下段剖宫产术结束分娩。产妇术后均给予合理应用抗生素以避免发生术后感染。
1.3 观察指标
记录胎儿窘迫发生的原因,包括胎盘因素、脐带因素、母体因素、胎儿因素或羊水粪染等,并进行对比分析;比较两种分娩方式下母婴的结局差异,包括产后出血、新生儿窒息、新生儿死亡、缺血缺氧性脑病、胎儿生长受限、产褥感染及低蛋白血症等。
1.4 统计学方法
数据分析均采用SPSS17.00统计学软件包,采用百分率形式表示计数资料,进行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胎儿窘迫影响因素比较
两组胎儿窘迫影响因素进行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χ2=1.00,2.10,1.63,0.83, 2.29,P>0.05)。见表1。
表1 胎儿窘迫影响因素比较[n(%)]
2.2两组母婴结局比较
两组母婴结局相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χ2=2.87,2.61, 3.02,0.32,2.55,3.18,P>0.05),且均未发生新生儿死亡结局。见表2。
表2 两组母婴结局比较[n(%)]
2.3 胎儿窘迫发生影响因素的单因素Logistic分析
将上述有意义的指标引入Logistic回归分析方程。结果显示:脐带、胎盘、胎儿、母体、羊水粪染均为导致胎儿窘迫发生的危险因素,见表3。
表3 胎儿窘迫发生影响因素的单因素Logistic分析
2.4胎儿窘迫发生的多因素Logistic分析
将上述有意义的单因素指标引入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方程。结果显示:胎儿、母体、羊水粪染均为导致胎儿窘迫发生的危险因素,见表4。
表4 胎儿窘迫发生影响因素的多因素Logistic分析
3 讨论
胎儿窘迫是产科临床上威胁胎儿健康和生命安全的重要症状,主要因妊娠合并症或并發症使胎盘功能不全所致,可延续至分娩期并出现加重。胎儿窘迫以胎心率异常、胎动减少或消失、羊水胎粪污染等为主要临床表现,如果不及时进行相关处理,可能会导致新生儿窒息或出现永久性神经功能损伤,增加围产儿病死率[4,5]。
胎儿窘迫的病因是较为复杂的,涉及脐带、胎盘、母体、胎儿等多个方面,大量研究表明[6],母体血液含氧量不足、胎儿心血管系统功能障碍或出现畸形、脐带血运受阻以及胎盘功能障碍等均可导致胎儿窘迫。其中脐带因素是导致足月妊娠临产胎儿窘迫的最关键因素,脐带是母体与胎儿之间氧及营养物质的输送传递通道,脐带过长或过短、缠绕、打结、脱垂、扭转等均为脐带异常的表现,可使脐带血管受压甚至闭塞,血运受阻,严重影响胎儿在子宫内的氧供及营养物质供应,而最终导致胎儿窘迫。另外,子宫需要胎盘进行输氧,但若出现胎盘过度成熟、胎盘早剥或前置胎盘、过期妊娠等情况时,均可能会导致母体胎盘的血液循环受阻,使胎盘功能减退而引发胎儿发生宫内窘迫[7]。母体因素也是导致胎儿窘迫的常见因素,产妇自身合并高血压、心脏病等疾病或伴有严重贫血、休克等症状时,也可能会导致胎盘的血循环障碍,降低血氧供应,引发胎儿窘迫[8]。
胎儿窘迫是导致新生儿窒息甚至死亡的重要原因之一,因此,对胎儿窘迫进行及时确诊并进行恰当的处理,才能保证产妇的正常分娩,改善妊娠结局,降低围产儿的病死率。目前,临床上对于足月妊娠临产胎儿窘迫的处理方式主要以剖宫产术和阴道助产术为主。临产过程中一旦出现胎儿窘迫,应根据产妇的具体情况选择更为合适的处理方法,对于宫口已全开或接近全开的产妇,应给予吸氧,并尽快采用阴道助产术结束分娩,对于病情比较严重或采用阴道助产术处理无效时,则需在严格掌握剖宫产指征的情况下及时采取剖宫产手术以结束分娩,并做好新生儿抢救准备工作,降低新生儿窒息发生率和病死率[9-15]。本研究对产科收治的104例足月妊娠临产胎儿窘迫产妇分别采取剖宫产术和阴道助产术进行分娩,以比较两种分娩方式的应用效果。研究结果显示,脐带因素、胎盘因素、母体因素及胎儿因素等胎儿窘迫因素方面两组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并且两组产后出血、新生儿窒息、新生儿死亡、缺血缺氧性脑病、胎儿生长受限、 产褥感染及低蛋白血症等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因此,对足月妊娠临产胎儿窘迫采取剖宫产术和阴道助产术均能有效改善母婴结局,因此,产科临床上应根据产妇的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分娩方式以尽快结束分娩,改善胎儿缺氧症状,降低新生儿窒息率和死亡率,提高母婴的生存质量。
[参考文献]
[1] 宋秋丽. 剖宫产术与阴道助产术对足月妊娠临产胎儿窘迫的疗效对比[J]. 河南医学研究,2014,23(6):37-39.
[2] 曹庆瑛. 剖宫产术与阴道助产术在足月妊娠临产胎儿窘迫中的疗效观察[J]. 当代医学,2014,20(3):45-46.
[3] 赵爱华. 剖宫产与阴道助产术在足月妊娠胎儿窘迫中的对比分析[J]. 中国实用医药,2013,8(7):85-86.
[4] 曹慶瑛. 剖宫产术与阴道助产术在足月妊娠临产胎儿窘迫中的疗效观察[J]. 当代医学,2014,20(3):45-46.
[5] 乐杰. 妇产科学[M]. 第7版.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135-136.
[6] 李萌萌,赵金华,崔进. 剖宫产术与阴道助产术在足月妊娠临产胎儿窘迫中的疗效观察[J]. 中国医药科学,2014, 4(18):206-208.
[7] 姚丽娟,王志红. 剖宫产与阴道助产术在足月妊娠临产胎儿窘迫中的应用效果[J]. 中国妇幼保健,2013,6(10):2816-2817.
[8] 叶湘萍. 剖宫产术与阴道助产术在足月妊娠临产胎儿窘迫中疗效观察[J]. 当代医学,2013,19(5):62-63.
[9] 吴琼丽. 剖宫产与阴道助产在足月妊娠临产胎儿窘迫中对母婴结局的影响[J]. 检验医学与临床,2014,11(21):3051-3052.
[10] 黄美英. 剖宫产术与阴道助产术在足月妊娠临产胎儿窘迫中的应用[J]. 中国妇幼保健,2012,27(11):1722-1724.
[11] 夏春华. 彩色多普勒超声结合三维超声诊断胎儿宫内窘迫的临床价值分析[J]. 中国超声医学杂志,2013,29(2):158-160.
[12] 周玉英. 胎儿宫内窘迫292例临床观察[J]. 中国社区医师(医学专业),2012,14(2):190.
[13] 刘乐飞. 剖宫产与阴道助产在足月临产而窘迫中的应用[J]. 中国妇幼保健,2010,25(33):4961-4962.
[14] 吕金兰,杨立华. 剖宫产术与阴道助产术在足月妊娠临产胎儿窘迫中的应用效果探讨[J]. 白求恩军医学院学报,2012,10(6):500-501.
[15] 曾异姣. 剖宫产术与阴道助产术在足月妊娠临产胎儿窘迫中的疗效观察[J]. 中国现代医生,2014,52(4):136-138.
(收稿日期:2015-02-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