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六大以来省部级官员腐败问题研究述评

2015-05-30 01:55:45吉军辉
2015年19期
关键词:述评腐败

作者简介:吉军辉(1990—),男,河南荥阳人,中共四川省委党校2013级中共党史专业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执政党建设研究。

摘要:十六大以来关于关于省部级官员腐败问题的研究视角集中在政治学和法学,多注重分析原因、特征、趋势,注重措施的研究和设计。另外,研究存在着相似化趋势,研究的理论性有待提高,研究容易落入伪证的陷阱。总体来说,相关领域的研究会越来越多,研究的视角和方法会越来越多,实证研究还将是未来研究的主流。

关键词:省部级官员;腐败;述评

新世纪以来,省部级官员腐败问题逐渐引起学者的重视,对它们的研究逐渐增多。由于在我国政治序列中的重要地位,省部级官员腐败问题带来的负面影响是非常恶劣的。十六大至今的反腐实践说明,我们党一方面高度重视、严厉惩治省部级官员腐败,另一方面省部级官员涉贪数量不断增长、涉贪金额越来越大、社会影响愈发恶劣,这从侧面说明,我们在这方面的理论研究仍然存在不小的问题。因此,有必要对新世纪以来省部级官员腐败问题研究的特征、趋势、不足进行有效把握,以发挥相关研究对实践的指导与推动作用。

一、 十六大以来省部级官员腐败问题研究的特征分析

1、 研究视角集中在政治学、法学

目前,对于省部级官员的腐败问题,虽然也有学者从其他角度进行研究,如聂辉华等的《政治周期对反腐败的影响——基于2003—2013 年中国厅级以上官员腐败案例的证据》一文,该文利用计量经济学的分析工具,研究了政治周期对反腐败的影响。再如陶美庆的《探究中国高官腐败犯罪的心理诱因及解决途径》一文,该文从腐败高官的危机心理、侥幸心理、攀比心理、从众心理出发,分析了高级官员腐败问题的心理诱因。但总的来说,十六大以来对于省部级官员腐败问题的研究角度主要还是集中在政治学、法学两块。政治学研究视角主要集中在权力的授予、权力监督与制约、制度设计与运行。法学研究视角分为宏观和微观,宏观层面主要是相关法律的制定、完善、执行,微观层面主要是具体案例的审判、量刑等。

2、 注重分析原因、特征、趋势

省部级官员腐败问题的出现既有与普通腐败案件的相同之处,又有其自身的特殊之处。因此,从对这一领域的研究开始,学者们就对腐败原因的剖析非常关注,可以说在这一类型的研究中,对原因的分析一般要占到很大篇幅。概括来说,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首先是官员自身的问题,一般是自身修养缺失以及思想道德教育的乏力;二是制度设计问题,无论是权力配置不合理还是权力监督体系不完善,这说明研究者对制度问题在省部级官员腐败问题中地位的重视,也真正触及到了这个问题的关键所在;三是从我国社会处在转型期的分析, 如经济市场化、政治民主化、文化多元化等都给人们的思想带来了很大的冲击, 尤以拜金主义为甚,人们公开追求个人利益的最大化,加之社会上一部分人不择手段暴富的示范效应, 使人们的道德感下降。在社会发展过程中, 由于矛盾的产生, 不免为腐败的滋生提供了一定的条件, 很多学者从这个方面进行了社会生态环境的分析。

3、 注重措施的研究和设计

对省部级官员腐败问题研究的另一个特征是注重应对措施的研究和设计。主要集中在制度建设、法治、教育三个方面。对于制度建设,研究者主要关注的是省部级官员选拔制度、审计制度、财产公开制度、监督制度的建立与有效落实。在法治方面,研究者的主要观点是:依法设定、规范省部级官员掌握的权力,使权力法律规定的范围之内运行;加大权力监督领域的立法力度,使“权力在阳光下运行”;依法整合反腐败力量,落实好反腐败工作机制。在教育方面,研究者主要认为要加强自律教育、党性教育和价值观教育。

二、十六大以来省部级官员腐败问题研究的发展趋势

1、总体数量呈上升趋势

总体来看,伴随着省部级官员腐败案例的增加及严重程度的上升,相关的研究成果也呈现出了平稳上升的趋势,作者通过CNKI(中国期刊网)搜索了2003年以来的相关研究成果发现,从2003、2004年每年的两篇到2013、2014年每年的六七篇,说明研究者对这一领域的关注度越来越高。需要注意的是,十八大后对于该领域的研究有加速增长的趋势,这一方面是因为新一届领导集体上台之后,对省部级官员的反腐力度大大加强,另一方面是随着反腐败斗争持续走向深入,研究者对该领域的认识也不断深化。相信随着党风廉政建设实践的不断推进,对于该领域的研究成果会越来越多。

2、 研究视角拓宽、研究方法增多

如上文所说,目前的省部级官员腐败问题的研究视角主要集中在政治学、法学两块,但已经有研究者尝试从不同视角展开研究。如暨南大学硕士生陈平在《中国省部级官员腐败分析》一文中,就借助了经济学的经济人假设和“成本—收益”模型。再如陈刚的《上行下效:高官腐败的示范效应研究》一文,更是别出心裁地利用金融学的传染效应作为分析工具,证明了频繁的高官腐败所产生的示范效应可能是造成中国官员高腐败率问题的一个重要机制。另外,研究方法也不再囿于单纯的案例研究、文献研究,实证研究、理论研究、比较研究等也被研究者们广泛采用,部分学者甚至综合采用几种方法进行研究,如中央党校硕士生陈为升的《十六大以来省部级官员腐败问题的实证研究》一文,就是采用案例研究、实证研究、理论研究相结合的方式。因此可以判定,未来该领域的研究视角、研究方法将会呈现多样化趋势。

3、实证研究逐渐成为主流

随着这一领域研究的不断深入,起初那种简单的案例分析退居次要,实证研究的数量不断增加。实证研究方法注重对资料的收集与整理,通过定量的数理统计与定性的逻辑分析,得出的结论更加具有科学性,也增加了研究的说服力。如陈平的《中国省部级官员腐败分析》及张涛的《政府高官受贿腐败的特征——基于76个受贿罪案的实证研究》等,都是选取几十个甚至上百个相关案例建立数据库,借助统计图表等直观形式,并辅之以一系列数据,进行严密的实证研究。虽然实证研究过度依赖数据搜集与分析,有陷入工具理性之嫌,但是目前来说,实证研究仍然是较为科学的研究方法。可以预见,在未来的一段时间内,实证研究仍然是该领域研究方法的主流。

三、 十六大以来省部级官员腐败问题研究的不足之处

通过对2003年以来省部级官员腐败问题相关研究成果的分析,有助于我们大致了解该领域研究的整体发展状况。在此基础上, 本文对相关研究的不足之处做了如下总结。

1、研究呈现相似化趋势

从整个结构来看,相关研究成果主要遵循“特征、趋势—原因—对策”来展开;从对特征的分析来看,基本是遵循“贪腐金额、涉贪年龄、涉贪领域”的模式;从对趋势的分析来看,大都是遵循“贪腐金额增长、涉贪年龄变小、涉贪领域扩张”的模式;从对原因的分析来看,落入了“放弃思想改造、相关制度缺失、监督体系乏力”的窠臼。研究呈现相似化趋势,一方面说明相关研究渐趋成熟,拥有了一套被普遍认可的分析框架。但也会造成研究不能出现新意,研究不能聚焦,研究容易落入泛泛而谈、隔靴搔痒的窠臼。另外,部分研究在特点、原因和对策的分析上存在着逻辑不明显的问题,所提对策并不是在对特点、原因分析的基础上做出的,给人以“你说你的,我讲我的”之感,这就损害了逻辑结构的严密性。

2、研究的理论性有待加强

总体来看,随着实证研究的数量不断增加,研究的科学性、严密性也在不断提高。但也要看到,由于反腐败研究是一个问题导向的领域,解决问题、指导实践是反腐败研究的最终使命。这种研究的功利性容易导致对工具理性的过分依赖和实用主义的泛滥,研究者不能从更高的层次和更宽广的视野中去分析考察问题,其结果就是对腐败这一复杂社会现象的深入分析匮乏,分析和对策千篇一律,研究难以更上一个台阶,更不能有效发挥指导实践的作用,当前不少研究停留在“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层面便是最好的证明。因此,在实证研究的基础上,要不断尝试将科学的理论分析框架和范式引入问题分析和对策分析,以此来提高研究的科学性与深入性。

3、容易陷入“伪证”的陷阱

由于各种各样的原因,研究者花费大量精力搜集的数据、信息可能并不真实、准确,如果再以这些数据、信息作为研究的基础,那所得到的结论的科学性就值得怀疑了,甚至会陷入“伪证”的陷阱。如何确保获取的数据、信息的真实性需要引起研究者的特别注意。另外,“省部级官员作为高层领导,其工作、生活都是在一个小的范围内进行,普通的干部群众很难了解到其生活的情况,属于‘神秘阶层”①,那么问题在于,如果研究者对于省部级官员的工作、生活情况都缺乏最基本的了解,比如,如果对省部级官员开展工作的基本程序都不清楚,那我们所做的分析,所提的对策就会无的放矢。省部级官员作为高级干部,其一举一动都与所辖部门、地域的利益息息相关,中央必然会对其工作、生活做出明确的限制性规定,这与市县级领导存在很大区别,这点也要引起研究者的高度重视。

总之,省部级官员腐败问题研究的相关成果是越来越多,质量也在不断提高。但同时,我们也要注意收集数据、信息的真实性、准确性。在此基础上,不但要注重“在经验材料基础上的实证研究, 也需要符合学术标准的规范研究”②。既需要跟随时代步伐,也需要夯实理论基础;既需要不同学科研究者的持续贡献,也需要跨学科的合作性研究和研究成果的融合。相信在研究者的不断努力下, 对于省部级官员腐败问题的研究会越来越走向科学化、规范化和深入化。(作者单位:四川省委党校)

参考文献:

[1]陈为升.十六大以来省部级官员腐败问题的实证研究[D].中共中央党校硕士学位论文,2010

[2]涂谦.中国省部级干部腐败现象的实证研究:以十六大以来72名落马省部级官员为例[J].当代中国政治研究报告,2011

[3]陈刚.上行下效:高官腐败的示范效应研究[J].经济社会体制比较,2013

[4]聂辉华、王梦琦.政治周期对反腐败的影响——基于2003—2013 年中国厅级以上官员腐败案例的证据[J].经济社会体制比较,2014

注解:

①陈平:中国省部级官员腐败分析[D].暨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6

②胡飒、段淑、马铁键:近十年来我国反腐败理论研究述评[D].教育系统廉政探索,2012

猜你喜欢
述评腐败
“群体失语”需要警惕——“为官不言”也是腐败
当代陕西(2019年6期)2019-04-17 05:04:02
此种腐败何时休
商周刊(2018年23期)2018-11-26 01:22:28
关于法学视角下的服务型政府建设探析
东方教育(2016年3期)2016-12-14 20:36:15
近十年来中国城镇化发展的研究述评
现代朱子哲学研究述评
桂海论丛(2016年4期)2016-12-09 11:17:21
国内三十年语码转换研究述评
文教资料(2016年22期)2016-11-28 13:32:22
诗歌里的低诉,苍凉中的守望
人间(2016年28期)2016-11-10 21:51:46
国内科技投入研究现状简评
腐败,往往由细微处开始……
支部建设(2016年15期)2016-04-12 01:01:36
国外警察腐败控制与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