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介融合时代报纸版面对新媒体界面的借鉴

2015-05-30 21:47唐慧巍
今传媒 2015年2期
关键词:媒介融合模块化

唐慧巍

摘 要:新媒体的兴起,不仅抢占了报纸的读者市场,更在潜移默化中改变了读者的阅读习惯。因此,媒介融合不仅仅表现在新闻制作的流程、发布的平台上,也应体现在报纸编辑的基本环节——版面设计中。近年来,报纸编辑在设计版面时,纷纷压缩报纸版型,采用静态化模块化报纸版面,利用导读、版组划分等编排手段提高报纸的易读性,重视报纸版面的视觉呈现,这些手段正是借鉴了新媒体界面的种种特性,以迎合媒介融合时代受众新的阅读习惯。

关键词:媒介融合;小报化;模块化;易读性;视觉呈现

中图分类号:G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122(2015)02-0127-03

一、引 言

随着新兴媒体的兴起,网络阅读、手机阅读等数字化阅读方式以其方便快捷的特性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青睐,逐渐成为国民阅读的主要方式,越来越多的受众选择在互联网、手机等媒体上看新闻,传统媒体报纸的读者正在不断流失,报纸前景堪优,美国学者菲利普·迈耶甚至为报纸预测了明确的消亡时间。

但也有人持不同观点。罗杰·菲德勒就在《媒介形态变化》一书中提出,“当比较新的传媒形式出现时,比较旧的形式通常不会死亡——他们会继续演进和适应”[1],传媒大亨默多克也曾驳斥互联网将使报纸消亡的说法,并预言报业将在21世纪达到一个新的高度。

当然,报纸要在严峻的形势下生存和发展下去,需要不断的对自身做出改变,以适应新的传播环境。而在新媒体迅速发展的今天,结合新媒体的传播优势,走媒介融合之路,成为大家公认的报纸出路。我们已然看到,数字化阅读的普及,不仅仅是侵占了报纸的读者市场,更为重要的是它对读者阅读习惯产生的潜移默化的影响。

因此,媒介融合不仅仅表现在新闻制作的流程、发布的平台上,也应体现在报纸编辑的基本环节——版面设计中。现今报纸的版面设计变革不断,其许多变革取向在有意无意间正是向新媒体的界面特征靠拢。

二、新媒体的便携性与报纸的小报化浪潮

新媒体的便携性主要是由其接收终端赋予的。现今使用最为广泛的新媒体接收终端主要包括笔记本电脑、平版电脑和手机等。从发展趋势来看,小巧轻便是新媒体接收终端的追求方向。常见的笔记本电脑显示屏尺寸多为14英寸,也有12、15英寸的,而近几年流行的上网本显示屏仅为10英寸左右;最新型的平版电脑ipad Air屏幕尺寸9.7,厚度7.5毫米,重量不足1斤;而手机更是小巧,iphone5的宣传口号中就包括实现拇指全屏操作。新媒体的便携趋势不是随意而为之的,其好处显而易见。由于便携,操作就突破了地域限制。任何地点,包括拥挤的车站和地铁,人们都可以随意的浏览网页,收看视频。而报纸却需两手才能实现翻阅。

我国报纸在传统上分为对开大报和四开小报两种。由于长期以来,在人们的观念中存在着对小报的偏见,将小报等同于低俗,再加上广告商要求在更大的面积上刊登广告,因此,在上个世纪末,国内的报纸纷纷扩大版型,增加版面,走大报路线。如上个世纪末兴起的定位于都市报的《北京青年报》就采用了对开版型。

新媒体的兴起培养了人们新的阅读习惯,同时生活节奏不断加快,展开大开张的报纸,耐心品读报纸中的权威观点和理性分析,对于每天穿行于地铁和其他公共交通工具中的人们来说是一种奢求。因此,为了争取受众,传统的对开大报纷纷开始追求便携,放下身段,改版瘦身,形成了一股版型改革的浪潮。

我国报刊的版型改革,呈现两种趋势:

其一是瘦报化。我国传统对开大报的尺寸为半张新闻纸的大小,宽39厘米,长55厘米,长宽比例为1.397︰1,2002年,《南方周末》将报纸宽度缩小了5厘米。一方面,因为改版后的尺寸长宽比例更接近设计美学中的“黄金分割率”,看起来更加美观,另一方面,新的版型更加符合人体工程学。人的双眼与阅读平面之间的最佳距离是30厘米,最佳阅读视角是60度,这样计算出来的人眼最大阅读范围应为34.6厘米。显而易见,新的报纸版面更方面读者轻松阅读。除《南方周末》外,采用瘦报版型的报纸还有《华商报》《北说青年报》《南方日报》等。

其二是小报化。相比大报的翻阅困难,小报的便携性明显更胜一畴。无论是在路途中、车厢里,人们翻阅起来都更加便捷轻松,因此,当前四开小报越来越流行。一些原来的对开大报如《青年参考》《国际先驱导报》等,纷纷改版为小报;而一些后来兴起的都市类报纸《京华时报》《新京报》《南方都市报》等从创刊之初就采用了四开小报的形式。

三、新媒体界面的稳定性与报纸的模块化版式变革

新媒体的界面通常具有稳定性,即除了新闻、广告内容的更新外,新媒体的界面,包括界面的大小、版块的组成、结构的设定、色彩的使用、单页信息的数量都基本保持不变。以著名门户网站搜狐为例:打开搜狐页面,最上端是搜狐的LOGO和三行导航,紧随其下的是广告和搜索引擎,之下是纵向排列的新闻、图片·策划、娱乐·视频三个版块。这几部分基本就占据了整个界面。向下拉动滚动条,体育、财经、娱乐、博客、汽车、房产等版块两个一行的依次出现,十分整齐。每一个版块中,左上角都安置一幅四行大小的图片,下面排列四到八条新闻。页面的最右端,浅蓝色的背景色上放置一些评论、社区、广告、杂谈之类的小版块。整个版面以橙、蓝两色为主色调。这种界面形式是稳定的,无论何时打开网页,各个版块的面积、标题的长短、文字的底色都是固定的。这种固定的界面设计,不仅是媒体风格的体现,更重要的是可以帮助读者在最短时间内找到自己感兴趣的内容。

与新媒体界面的这种稳定性相对应的,是近年来报纸纷纷放弃了穿插式版面,采用模块化版面。传统的版面设计理论将版面的布局结构分为排列和穿插两种,认为穿插式版面“稿件与稿件错落相间,版面有较多的曲折,比较生动”[2],主张面向普通市民的晚报、都市报采取错落有致的穿插式版面。而模块化、静态式版面正相反,所谓“模块”版式,指的是版面上每篇稿件都编排成规则的矩形,用线框或留白与其他稿件分开,以避免稿件与稿件的串行或误读,而“静态”版式,则是指报纸版面每天的风格和布局形式保持不變。穿插式版面讲究的是变化,而模块化、静态度版面讲究的是稳定。

当今,模块化、静态式版面受到越来越多的报纸欢迎。《人民日报》《南方周末》《京华时报》等知名媒体,都采用的是这种编排方式。

报纸采用模块化版式与新媒体界面的稳定性是出于同一考虑,即方便受众的同时方便编者。对于受众来说,模块化版式更加醒目,在海量信息中,方便读者查找、阅读自己需求的信息;对于编者而言,模块化版式显然更易于编辑,尤其是静态式版面理论的应用,使得编辑一次设计版面之后,一段时间内都不需要再做此项工作,大大的降低了编辑的工作强度。

当然模块化版式并非万能,如果一味滥用这一版式,则会使版面失之轻巧,僵化呆板,同时受众长时间看不到版面的变化,也会审美疲劳,甚至降低对信息的敏感性。因此,许多媒体也在积极探索,寻找稳定与变化之间的平衡点。

以《扬子晚报》为例。2011年6月30日,京沪高铁通车,《扬子晚报》为之制作的特刊,便采用了静态式模块化版面,整个特刊以浅蓝色为底色,矩形编排稿件,在图片的使用和版面的设计上存在着一致性,同时为了避免版面显得呆板,编辑有意设计了两种版面效果,配合不同内容轮换使用,既实现了统一,又不失之精巧。

四、新媒体界面的定向性与报纸的易读性尝试

新媒体界面设计的定向性,是指在设计中要把握人机交互的原则,突出核心功能,简化干扰项,在执行程序的过程中通过界面指向命令[3]。定向性的提出基于新媒体的海量信息对受众阅读造成的困扰。为了帮助用户扰除干扰,顺利寻找到自己需求的信息。新媒体界面采取了多种手段。如简化页面内容,用户众多的新浪微博的首页仅使用三种色彩、五大版块,界面简洁而不单调;再如网站首页刊登新闻往往只登几条推荐的标题,且标题言简字赅、主题突出,甚至有的页面登录后会弹出推荐小窗口,直接送出推荐内容,简化受众的寻找过程。

报纸刊登的信息虽远不及新媒体,但自从报纸进入厚报时代,报纸所容纳的信息量也一再增加,巨大的信息量在满足需求的同时,同新媒体一样远远超过了读者能够接受的有效量。因此,报纸版面的设计也需向新媒体界面设计借鉴定向的理念,提高报纸的易读性,关于这一问题,国内许多报纸都进行了积极有效的尝试。

在头版设计“导读”,对繁多新闻进行提炼,使读者通过导读快速定位,不需将几十版甚至上百版的报纸从头翻到尾,就可以找到最有价值的新闻,这已成为当前报纸编辑在设计版面时的共识。《南方周末》《今晚报》等都在头版上设计了固定导读专栏,大多数的都市报都将头版做成了导读版,《南方都市报》除头版外,还另设有“主页”版,也是专门登导读内容的。

在报纸版次的编排上,编辑从易读性的角度,不断地进行尝试调整。我国早期报纸的版次排列方式较为简单。随着报纸不断扩版,许多报纸多达几十版甚至上百版,读者想要准确的找到某一特定版,依据传统版次排列方式非常困难,因此现有报纸多采取分叠排版的方式,将报纸先分成若干版组,每一个版组重合折叠,以版组为单位进行版次编排。但版次排编并非定式,许多报纸还在进行适应自己报纸排列方式的探索中。如《京华时报》将报纸分为A、B、C、D四叠,但是A叠时政要闻和B叠的财经理财统一排序,而C叠和D叠的周刊则单独排序。《楚天都市报》也想分叠编排,但受技术影响,只能排成A1、A2、A3、B4、B5、B6、C7、C8、C9……的类分叠形式,结果广受诟病,最终取消了分叠形式。无论报纸如何去尝试,都是出于易读性考虑,帮助读者快速定位。

五、新媒体界面的多媒体性与报纸的视觉呈现探索

报纸通过文字和图片传递信息,电视以画面和声音为传播载体,新媒体的界面则包括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多种传播符号,媒体表现手段之丰富令传统媒体难以企及。不仅如此,在许多新媒体的界面中,常常以图片作为主要表现手段来呈现新闻。这是由于,新媒体的界面较小,单页面容纳文字数量有限,频繁移动的界面不利于受众专注阅读,同时文字对受众阅读的专注度要求较图片更高。以腾迅新闻手机客户端为例,打开腾迅新闻手机客户端,在手机界面最上端是用图片展示的当日最重要的新闻,图片面积较其他新闻更大。除此之外,界面还容纳其他四条新闻。这四条新闻每条都配图片一张,文字部分仅包括标题和一句话的简介。进入头条新闻的页面,充斥页面仍是图片,新闻分若干页,每页都展示一张图片,图片下面的文字仅有图片的简单说明。

报纸由于载体的限制,不可能使用视频和音频,不能像新媒体界面一样实现多媒体化。但当前部分报纸,通过灵活运用图片和图表等有限的媒体表现手段,让平面的报纸版面呈现出动态立体的效果,给受众以丰富的视觉感受,实现报纸版面的“类多媒体”化。巨幅图片、立体图画乃至3D报纸都体现了编辑在信息视觉呈现方面的探索。

随着报纸由文字为绝对主体的“读文时代”进入了图文并重的“读图时代”,图片的应用被日渐重视,报纸版面上大图彩图早已屡见不鲜。报纸开始尝试在版面上大胆创新,打破常规,一些创意精彩的图片也能呈现给受众不输于新媒体的视觉享受。如2012年12月29日的《楚天都市报》,报道武汉首条地铁正式通车,编辑秉承将新闻做大做足的理念,大胆将封面版和封底版打通,用两版的空间刊登一辆即将运行的列车的巨幅图片,图片画面干净大气,配发的标题《你好,地铁》精炼简洁,整个版面空间感极强,细节处理十分精致,让没有乘坐首日地铁的读者也能有身临其境的感受。

三维立体图也是帮助报纸版面“动”起来的利器。以《新京报》2011年3月20日推出的《核危机10日》特刊首页为例。报纸同样做了通版的设计,用两个版面的大小刊登了日本福岛第一核电站的三维立体图和周围海域的示意图,帮助读者了解日本核危机的进展及对周边国家的影响。因为报纸版面远大于新媒体,读者对事态的认识要比从新媒体上获知的更加全面清晰,视觉感受也比新媒体更为强烈。

为了让读者获得更好的视觉效果,《十堰晚报》《扬子晚报》《安徽商报》等还在报纸的显示技术上做起了文章,推出了3D报刊,佩戴报纸配送的立体眼镜,就可以看到千变万化的版面,就像看3D电影一样。

在媒介融合时代,报纸版面从新媒体界面中吸取精华,迎合受众的阅读习惯,是报纸必然的选择,经过探索,报纸在版面设计上的创新还会层出不穷,但无论怎么变革,报纸的物理特性和印刷技术是特定的,报纸终不能像新媒体一样拥有多种终端,多种媒介表现形式,因此,对于新媒体,报纸可以借鉴,却不可以照搬,在发挥报纸自己优势的基础上创新,是媒介融合时代报纸版面设计的总原则。

参考文献:

[1](美)罗杰·菲德勒著.明安香译.媒介形态变化[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0.

[2]郑兴东,陈仁风,蔡雯.报纸编辑学教程[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

[3]宫京成.当版面成为界面:界面设计对新媒介时代报紙版式设计的几点启示[J].新闻界,2009(5).

[责任编辑:传馨]

猜你喜欢
媒介融合模块化
模块化自主水下机器人开发与应用
基于模块化控制系统在一体化教学中的应用
模块化住宅
ACP100模块化小型堆研发进展
从模块化中得到的二氧化碳
模块化VS大型工厂
“第三次浪潮”下传统媒体与互联网的融合与转型
对媒体融合生态环境中出版教育的思考
媒介融合背景下对新闻记者素质的要求
2011—2016我国媒介融合研究综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