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诗集《我的滇西》浅论民族诗人李贵明

2015-05-30 21:42王玉凡
东方教育 2015年2期
关键词:文化自觉

王玉凡

【摘要】在全球多元文化互相撞击的背景下,物欲横流。傈僳族诗人李贵明一直坚持自己的民族文化身份,其作品亦呈现出浓郁的生态文化与时代感,具有独特的艺术表现力。

【关键词】李贵明;文化自觉;民族身份

诗人李贵明是一位土生土长的云南人,他出身于云南省藏族自治州维西县,傈僳族。从2001年发表文学作品至今,已有诗歌、散文、诗歌评论30多万字。其主要成就在于诗歌,著有诗集《我的滇西》。本文将以诗集《我的滇西》为分析对象,从以下三个方面来简要讨论一下诗人李贵明。

一、诗人以汉语为书写方式,与母语文化产生的碰撞

在我国,除了汉族人用汉语写作之外,还有为数极多的少数民族作家同样也用汉语进行文学创作,他们的民族或有语言而没有文字,或有语言也有文字。诗人李贵明,作为一名傈僳人,母语是傈僳语。根据笔者查阅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研究所、国家民委文化司主编的《中国少数民族文字》所知,傈僳族属于曾有语言无文字解放后才有文字的民族。

诗人作为一名傈僳族人,却是用汉语进行文学创作,这其中有没有可以分析的内容?作为傈僳人,在进行诗歌创作时,将自己的母语思维转化为汉语的书写方式,会不会影响到诗歌情感的表达?

在《我的滇西》这本诗集中,诗人在后记里写到:

“我还有一个母语的诗歌家园,是今天这本诗集的读者所陌生的另一个世界。我的母语是傈僳语。在我的母语故乡,没有诗歌文本,没有诗歌批评,没有诗歌稿费,甚至没有诗歌文本。一切都是自然天成,毫无雕饰。在我的故乡,诗人是真正行吟的大地的歌者。”

通过诗人后记的描写,我们了解到,在诗人的民间,诗歌是未被定义的,他们的祖先用口头歌唱的方式记录战争、迁徙以及对大地和宇宙的认识和感知。他们的诗歌成了他们民族恢复历史记忆的集体符号。这与我们学术上对诗歌的定义有较大不同。

诗人的诗歌创作理论,诗歌批评理论和创作法则都来源于他对汉语的学习和认识。可是通过阅读诗人的诗歌,我们发现,诗人的描写对象大都来源于自己对本民族以及生活的西南高原的种种认识与感悟。诗歌文本中多次出现的“祭司,神(傈僳女神、东巴神),阿尺木刮,怒江,香格里拉”等等都带有浓烈的地方民族色彩。仔细研读诗歌,我们不难发现,诗人虽然是以汉语作为诗歌的书写方式,但是他的精神来源和写作对象仍是来源于他的民间,他的生存文化背景以及祖先传袭给他的知识。这一点之于诗人的创作,似乎成了一把双刃剑。

一方面,作为一位民族诗人,最大的特色和优势正在民族二字上,只有忠于自己的民族,自己的土地,才能创作出具有民族特色的和文化内涵的诗歌。但在另一方面,正如诗人自己所言,由于他的生存背景和文化背景的差异,他不奢望有多少汉诗读者能读懂他的文化担忧。对于他所描写的对象,中国大部分人都是陌生的,这份陌生也制约了他的诗歌进一步传播和被接受。

从诗人的汉语表达来说,笔者在阅读时十分顺畅。这与迪庆州普及汉语教学可能也不无关系。诗人从民族文化中汲取营养,使用汉语写作,学习诗歌理论,将两者融汇一体。但我们也应看到,如何将傈僳语中原本存在的词语语义更好更精练的转化为汉语,并让汉语读者更能接受,是诗人在未来创作中不得不考虑的问题。

二、诗歌的艺术特色分析

在《我的滇西》这本诗集中,我们不难发现,像“酒、马、桃花、绿色的雨、白色的姑娘、香格里拉、怒江、傈僳”这些词汇频繁的出现。单就这些词汇,我们就能看出诗人诗歌的一些特质。

“酒”这个字眼在这本诗集中出现六十余次,诗人借用了众多“酒”的意思来表达自己纷繁的心境。在《傈僳》这首诗中,诗人这么写道:“小镇上饮酒和行吟的浪漫骑士,素面朝天,醉卧红尘,嘲笑人间堡垒,他们是自由的飞鸟,幕天席地,率性而为。”诗人将自己幻化成了以为素面朝天,醉卧红尘的浪漫骑士,这首诗仿佛是身为傈僳族诗人的一幅自画像。以及“今天我只剩一匹马、一个梦……和时间对饮,我希望醉倒一万次”,(《喝酒》)。在诗人的笔下,“酒”是自由的经幡,可以幻化为万生万物,可以让诗人沉浸其中,来去自如,任意驰骋。酒成了诗人的寄托,酒意出诗意,孕育了无限的广阔空间。

他的诗歌格调确是安详宁静,有一股田园之风。他的思想深邃阔达,但他的笔调叙述却温情细腻。总有那么几句诗,在不经意间触及你的心灵。如:“有时双手合十,藏匿自己,在高处,抚摸火焰与锋芒,有时翻身上马,弦子的人间万朵花开。雪山活在他们的内心,他们活在雪山的影子中。”(《藏》)

诗人的笔是一支描写西南高原的笔,是一支连接民间与时代的笔。他毫不吝惜挥泼洒墨的去赞叹他的民间瑰丽。在诗里,他用了很大篇幅来描写云南的地域和風情。不论是《我的滇西》里的腾冲、龙陵、象达、芒市,还是《维西小镇》《泸沽湖幻想》等等,都能看到诗人对于自己家乡的热爱。

他不是一个只沉溺于赞颂家乡而遗忘现实的诗人,他一直用着诗歌的方式对接着他的民间与时代 更难能可贵的是,诗人对于自己少数民族身份有一种文化自觉和担忧。作为一名傈僳族人,他用他的笔去赞叹他故乡的美丽;作为一位诗人,他又对他的民间的生态、环境有一种深沉的担忧。在《温泉短歌》的后记中,他写道:“怒江大坝将淹没温泉无数。我所记录的这些,将成为回忆时代的虚幻场景。”诗人的语言朴素,优美,叙述角度开阔,宏大。但是我们不能否认,诗人使用了大量的意象,隐喻和象征手法过于频繁的使用,以及由于民族文化背景不同带来的理解难度,使大多数读者在阅读他的诗歌的时候,都或多或少有种晦涩难懂之感。

三、诗人的创作态度

诗人的天职是用诗歌的自由精神引领人们走向人性光芒的道路,诗歌的基本追求是倡导和维护人性之美。但到了21世纪的今天,诗歌似乎悄无声息的没落了,诗人也变得“时髦”。一部分诗人开始用长久的沉默藐视时代之夜,另一部分诗人在争论梨花诗体,李贵明仍坚守着自己,用“过时”的风格歌唱内心的田野和牧场。

他认为,真正地诗人、知识份子是那些用思想的方式自觉承担了社会责任的人,诗人应该是大地的体验者、生命的关怀者、精神的引领者、生命的关怀者,诗歌应树立起一定的文化高度、关照情怀和精神尊严。他拒绝被主流文化挟持,“固执的”坚守自我。在他的诗歌世界里,他坚定诗人应该有所坚持,不能沦为任何形式的独裁者,不能沦为狭隘的个人主义和民族主义。既要坚持个性,又要维护多元。

你可以不同意他的观点,但是我庆幸在这个时代仍有李贵明这样纯粹的诗人存在,用他纯朴细腻的笔去维护他心里的民间,去让世人感受到灵魂中的美。

毋庸置疑,他是一位才华横溢的诗人,在承担文化自觉地同时,又坚守了诗人的道德操守。作为一名民族诗人,在汉语写作平台上,如何在坚守自己民族身份特征的基础上,更好的提升民族作家的艺术生命?这个问题不仅是诗人李贵明应该考虑的,也值得众多民族作家深思。

参考文献:

[1]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研究所、国家民委文化司.中国少数民族文字[M].中国藏学出版社,1992.

[2]李贵明.我的滇西[M].云南科技出版社,2010.

[3]和雪英.李贵明诗歌创作中的边地文化透析[M].西部文化,2011.

[4]费孝通.乡土中国[M].人民出版社,2008.

[5]梁漱溟.中国文化要义[M].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

猜你喜欢
文化自觉
当代大学生文化自觉现状调查与研究
文化强国视域下国家话语能力的建构
优化英语课堂教学模式
以文化自主自觉为内核推进泰拳市场产业化进程
在文化认同中让核心价值观深入人心
新时期高校校园文化建设问题思索
浅析“文化自觉”对企业发展的重要性
以文化人 增强自我净化能力
文化自觉视角下的高校校园网络舆论引导机理研究
沈阳城市文化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