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克·贝松电影艺术性与商业化的共融

2015-05-30 21:27陈一凡
今传媒 2015年2期
关键词:贝松共融吕克

陈一凡

摘 要:被誉为“法国的斯皮尔伯格”的吕克·贝松导演以其独一无二的艺术特色和深窈的人文内涵让他的电影受到了广泛的关注。在坚守艺术性的同时赢得了良好的票房和口碑。本文试从他的电影作品艺术性与商业化的共融,对其电影作品进行艺术解读,为中国电影的艺术创作提供有益的借鉴。

关键词:吕克·贝松;艺术性;商业化;共融

中图分类号:G201 文献标识号:A 文章编号:1672-8122(2015)02-0080-03

吕克·贝松是一位个性鲜明非常新锐的导演,不仅具有法兰西式文艺片的浪漫,而且拥有商业性的强烈社会烙印,同时却又裹着好莱坞大片的气势。一方面他遭受着影评人的毒口,另一方面他的电影受到大量观众的喜爱和认可,使之在赢得高票房的同时,也赢得多项奖项。

一、吕克·贝松对法国电影艺术的坚守

法国作为电影的发源地一直引领世界电影潮流,电影人一直走在电影艺术探索的最前沿。法国电影所展现的“作者”精神和“诗意”风韵深深影响着吕克·贝松。下面试从电影影像和主题两个方面对其电影作具体艺术分析。

(一)影像的解读

电影作为一门影像艺术经常是由许多符号组成,而这些符号往往是以隐喻画面的形式呈现的。隐喻是电影的本性所在,因为电影是在用画面说话,凡是出现在银幕上的东西,它们都有隐喻的功能[1]。吕克·贝松作品也是借助隐喻功能的画面通过影像符号向观众呈现的。

1.符号化的色彩。影像色调是彩色画面的色彩配置所产生的色彩倾向[2]。纵观吕克·贝松影片,在画面方面他将“色彩”的功能发挥至极致。他的多部影片运用了黑白色调,使之有了符号学的意义。如处女作《最后的决战》从头至尾使用的都是黑白色调,影片《天使A》中也是全部采用黑白色调,黑白对比形成了强烈的视觉冲突感;在影片《尼基塔》中间部分尼基塔出狱,镜头中的背景是一片宜人的“绿”色,导演精心策划的背景中的绿色包含了尼基塔对生命的追求和温馨家庭生活的渴望;在影片《碧海蓝天》及《亚特兰蒂斯》中充满屏幕的蓝色可以说是他本人向大海的一次彻底回归,蓝色是影片的主色调,大海所孕育的丰富色彩让人迷醉。《圣女贞德》中局部的红色、黄色。在影片中色彩不再仅仅是一种颜色,而是形成了一种“符号化的色彩”隐喻。吕克·贝松导演在探索创新精神和对人性美的自然流露正是运用这种别具匠心的符号化色彩所表现的。

2.符号化的物象。在吕克·贝松作品中,有很多符号化的物象也具有隐喻象征的功能。如影片《这个杀手不太冷》中贯穿影片始终的“绿萝花”,绿色的植物是生命、生机,是生命延续的象征。导演通过这盆多次出现的“绿萝花”的镜头间接告诉观众,作为杀手的里昂对生活的热爱、对生命的崇敬。影片中另一个有趣的物象就是牛奶,作为杀手的里昂不吸烟、不酗酒却钟爱喝同一牌子的牛奶,颠覆了传统杀手冷酷的形象,牛奶其实暗示影片这个杀手不太冷,充分照应了“不太冷”这个主题,也反映了杀手里昂的性格特点。符号化的物象不再是简单的推动故事情节发展的道具,同时也承载了更深层的意象,正是这种深层意象才让其电影散发出令人神往的魅力。

3.符号化的人物。在吕克·贝松的电影中,同样富有隐喻意义的还有影片中的人物。如影片《这个杀手不太冷》那个独自坐在角落的“老者”特写镜头,虽然年老,但那双眼锐利如鹰,闪烁着昔日杀手冷峻的神情,“老者”影射着杀手里昂孤苦的晚年;影片《第五元素》能有效地对抗邪恶势力的武器就是第五元素“爱”,表明“爱”是唯一能拯救人类甚至宇宙万物的核心。地球上“爱”的稀缺,这不正是影片想向观众传达的一种忧虑?

(二)主题的解读

吕克·贝松导演每一部作品都有其自己要表达的寓意,在他创作的影片中存在着共性、一致性的思想主题:灵魂的救赎、人性的剖析、爱,这三大方面构成了他电影世界的精神脊梁。

1.灵魂的救赎。在影片《天使A》中其没有再重复以往的救赎模式,而是选择了“自我救赎”。安琪拉让安德烈站在镜子面前注视并审视自己的内心,且鼓励安德烈认清真实的自我。因为在她看来即使一个人生来外表就污秽不堪,但他也完全可以拥有圣洁的灵魂。影片《这个杀手不太冷》小女孩玛蒂尔达是杀手里昂的救赎者,用“爱”净化杀手里昂的灵魂。吕克·贝松导演的作品突出了通过“爱”让影片中主人公彼此得到救赎和自我发现的意义,使电影主题得到升华。

2.人性的剖析。吕克·贝松的电影偏爱选择边缘化的人物,多以下层人民的生活为题材,侧重于表现人物的心理活动,多采用长镜头和深焦镜头。影片的深刻含义和作者思想胜过影片技巧传递出他对频临崩溃的欧洲社会的深刻感触和强烈焦虑。与真实的“人”一样,在他的作品中人物的“人性”也是随着故事情节的发展在慢慢改变,比如《这个杀手不太冷》中杀手里昂在与小女孩玛蒂尔达的相处过程中,互相理解,互相救赎。这些边缘化的人物似乎能更好地传达他的创作意图,更有利于表现出人性真实的一面。

3.爱。浪漫的爱情和法国人就像连体婴儿一样不可分割。影片《尼基塔》讲述了一个名叫尼基塔的暴力女孩在被判处死刑后,被法国秘密警察改造成特工,并以一个平凡的护士身份回到现实的生活中。尼基塔的生命受到奴役,这种工作也让她变得无情而暴力。冷血是活下来的首要条件,为了活着她必须不择手段。然而,爱情的降临给她行尸走肉般的生活带来了一丝光明。在阴、冷为主色调的电影中,爱情的出现就像一道光束,带来了光与热,成为温暖她铁石般心肠的一剂良药。影片通过“爱”让他们彼此得到救赎,让人类社会得到救赎,让电影主题得到升华。

二、吕克·贝松电影的商业化表现

20 世纪 90 年代起,吕克·贝松在贯彻艺术性的同时,开始尝试在商业上有所突破。影片在风格、类型等方面呈现出多样化的趋势,拍摄出《这个杀手不太冷》《第五元素》等叫好又叫座的影片,开始在国际上频频揽获大奖。下面对吕克·贝松作品商业化的突围策略作初步分析。

(一)叙事风格经典化

“没有冲突就没有戏剧”——布轮退尔。观众喜欢的是情节跌宕起伏的影片,没有人会愿意花钱去影院看一平如水的故事。纵观吕克·贝松作品,在情节安排和叙事风格上有以下三个特点。

首先,悬念的设置。制造悬念是好莱坞影片的惯用手段,他也深谙此道,在作品中他常常将人物置于一个困境中,如影片《尼基塔》女主角尼基塔一出场便是她因抢劫、杀人等一系列犯罪行为让她锒铛入狱,影片一开始就制造了一个悬念,尼基塔接下来的命运会是怎样的?又会发生什么故事呢?层层悬念的设置让故事情节有了紧张感和强烈的戏剧冲突,抓住了观众的眼球、好奇心,同时也使影片具有了绝处逢生的张力。

其次,追逐戏的设置。追逐戏也是经常出现在好莱坞影片中的片段,它常用来营造一种紧张的氛围,让观众体验追逐中速度的独特魅力和无限快感。如影片《地下铁》中在神秘、复杂而又广阔空间的地下世界的激烈追逐,增强了影片慌乱紧张的气氛,形成了扣人心弦的视听效果,让观众感受到从未体验过的紧张和刺激,从而使影片有了更多的看点和节奏变化。

最后,情节点的设置。吕克·贝松通过对影片开头和结尾的巧妙设计,使其电影不仅保留了法国特有的文艺气息,而且具有很大的票房号召力。《这个杀手不太冷》在影片结尾杀手里昂与缉毒警察激战中,眼看着他将安全逃离,这时观众的好奇心已经被吊起,但是最终导演却让他与警察同归于尽。情节点的精心设置,表现出导演富有哲理性的幽默感悟。不仅仅满足了观众的需求,而且引发了对社会现实的思考。

(二)题材类型化

吕克·贝松在作品中作了大量的类型化尝试。

首先,他的商业化影片基本上以动作和科幻为看点。如影片《第五元素》中绚丽的动作、连贯的剪辑、紧凑的情节都使得它成为一部巧夺天工的动作类科幻片;《碧海蓝天》触动感官并炫目迷人,大受欢迎;而《这个杀手不太冷》以及《第五元素》的问世,更是把他创作推举至巅峰,并在全球创下了2亿7千万美元的收益[3]。

其次,他深知明星效应的重要性。自从演员让·雷诺——出演了他的处女作《最后的决战》之后便成了他的御用演员,先后又出演了《地下铁》《碧海蓝天》《这个杀手不太冷》等脍炙人口的影片。明星的加入,有了新的看点的同时,也对票房有了一定的保证。

(三)意识形态主流化

电影无论它的商业动机和美学要求是什么,电影的主要魅力和社会文化功能基本上是属于意识形态的[4]。观众对电影中表现的意识形态认同与否,会直接反应在票房上。因而,导演应该敏锐地掌握主流意识的动向,这样才可能在票房大战中取得一个好的成绩。吕克·贝松把握住了迎合大众口味,把握消费心理,满足市场需求的电影创作理念。如影片《这个杀手不太冷》讲述了杀手里昂与小女孩马蒂尔达之间“爱”的故事,这种“爱”迎合了观众心中主流意识。

吕克·贝松在20世纪90年代以后他执导的影中,在电影题材选择上采用了类型化的策略;在影片的意识形态方面采用主流意识形态迎合观众心理。他的这些努力都为他影片的良好票房打下了稳固的基础。

三、吕克·贝松电影艺术与商业的共融

吕克·贝松艺术性、探索性较强的处女作并且多次获奖的黑白、宽银幕的无声科幻片《最后的决战》的问世,为他以后的作品做了无形的免费宣传。其在艺术性与商业化两者之间取得了良性共融,同时电影的好莱坞经典叙事风格、类型化元素等又给观众带来新的感受。

(一)自身经历的影响

一个人的经历往往决定了他的人生方向。吕克·贝松导演童年的梦想是想成为一名潜水运动员、航海家以及研究海豚的海洋生物学家。但是,17岁时因为一场潜水事故,险些失明的他不得不对梦想宣告破灭,跟自己喜爱的大海说再见。之后他跟随父母搬到城市生活、学习。1978年19岁的他来到美国好莱坞学习电影制作,开始追逐自己的电影梦想。20世纪90年代导演处于电影商业化探索阶段,其影片在保持艺术的同时,开始向商业化转型,其拍摄出《这个杀手不太冷》《第五元素》等著名商业气息浓厚的影片。1997年个人投资成立了Europa Corp(欧罗巴影业制片公司)。在艺术性与商业性之间保持着一种游刃有余的平衡,使作品散发出独特的个人魅力,得到了广泛认同的同时并赢得了“吕克·贝松”电影品牌效应和票房保障。

(二)外来电影产业和受众需求的影响

一方面由于电视业的迅速兴起以及好莱坞电影称霸世界影坛的强势刺激,法国电影经受着一系列的打击和挑战,电影业陷入全面危机的时刻。吕克·贝松导演以独特的个性和对商业电影和艺术电影深刻的理解,以新颖旺盛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不断创造着一个个他人难以企及的电影“神话”。其结合个性,抓住了人们求幻想、求刺激的心理,拍摄了很多影片,比如执导的《碧海蓝天》《这个杀手不太冷》《第五元素》《圣女贞德》《阿黛拉的非凡冒险》《超体》 等脍炙人口的影片正是一种对这种刺激的有力回应。

另一方面生活节奏加快导致生活、工作压力大,观众希望通过电影来缓解压力。这种情况下他们不会选择还需费神费力解读的艺术片,而是会选择剧情波澜起伏、紧张刺激、有趣,人物性格鲜明的商业影片来缓解压力。在观众看来,对电影商品化、大众化、娱乐化的需求越来越高,认为只有商业片才能缓解压力、休闲娱乐,带来真正的放松。因此在这种背景下,观众对商业电影消费欲望也更加强烈、更加多元化。拍摄一些可以满足受众需求的影片成为法国电影市场的必然要求和发展趋势。

综上分析,吕克·贝松导演的作品将艺术电影的气质和商业电影的技巧巧妙共融,是以商业、文化产业为基础的意识形态和艺术审美的表达的典型案例。其影片在彰显自己童年梦想和艺术追求的同时,对人性和情感的关注,在细腻的情感之下探讨严肃命题,又让他的电影流露出深窈的人文内涵。这种艺术性与商业化的共融正是吕克·贝松导演区别于同时期其他导演作品的标签。由于客观原因,未能对其作品进一步深入解读,有待今后继续研究。

参考文献:

[1]贾磊磊.电影语言学导论[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2001.

[2]许南明,富澜,崔君衍.电影艺术词典[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2005.

[3]徐梅.吕克·贝松.是好莱坞在模仿我[J].南方人物周刊,2007(4).

[4](美)托马斯·沙兹.旧好莱坞/新好莱坞:仪式、艺术与工业[M].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2.

[责任编辑:传馨]

猜你喜欢
贝松共融吕克
《这个杀手不太冷》经典桥段(视频)
鸟世界
鸟世界
鸟世界
以“三联”促“三力”共建共融谋振兴
吕克·贝松涉嫌性侵遭调查
共融机器人
音乐与城市共融
吕克·图伊曼斯作品中的时间再现
文言文教学——让“文”与“言”共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