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美之
摘 要:随着我国教育体制改革的逐渐深入和新课程标准的推广普及,新时期我国语文教学中学生的自学能力开始受到广泛的关注,如何在课堂教学活动中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成为了语文教学领域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将从学生自学能力培养的角度出发,结合新时期语文教学活动的实际,对新时期语文教学中的学生自学能力培养进行简单阐述。
关键词:新时期;语文教学;自学能力培养
一、激发自学兴趣
1.情境激发自学兴趣
在语文教学活动中教师要充分利用现有的语文教学手段,在情境激趣环节中,课堂教学的导语设计显得至关重要,因为教师可以通过导语为学生设计一个自主学习的教学情境,让学生借助教师设计的教学情境来进行教学内容的学习,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也可用录音机、幻灯机、教学多媒体等,根据语文教学的课程内容,学生的语文知识学习特点,灵活地运用教学方法,结合教学手段对学生的语文知识学习兴趣进行激发,让学生在语文教学活动中保证充分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2.榜样激发自学兴趣
青少年在初中时期的思想体系、世界观和价值观还没有完全形成,具有可塑性大、模仿性强的特点,在语文教学活动中教师可以利用榜样的力量对学生的学习兴趣进行激发,让学生在语文知识的学习活动中有自己追求的目标,有自己行为规范的标杆。
二、培养自学习惯
1.督促学生坚持课前预习
在语文教学活动中,预习不仅仅是一种课前的知识自习活动,同时也是对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一种培养方式,因为在预习活动中,学生接触的都是没有学习过的知识,没有教师教学思想上的束缚,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语文素质对教学内容进行完全自主的知识理解,对课程中的内容和问题可以进行完全自主的解读,这是自主学习能力的初级阶段,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要注重对学生课前预习的引导,督促学生坚持课前预习。
2.要求学生坚持定时读书
在语文教学活动中,学生读书的重要性不仅仅体现在对学生语文素养的锻炼上,更重要的是体现在对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上,现在的初中学生多数是独生子女,其在语文教学活动中的学习意愿普遍表现较差,通过读书这种温和的学习意愿培养方式来对学生的学习主动性进行培养,是比较切合初中学生的实际情况的,对于一些学习意愿极差的学生,教师可以引导其看一些娱乐性的书籍,内容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对学生学习主动性的培养。
三、掌握自学方法
1.预习方法指导
在预习方法的教学活动中,教师要对学生预习中的“读”进行具体指导,初中学生在语文知识的预习活动,主要体现在读上,在新课程标准的要求下,语文知识预习要紧抓“三读”:“粗读”,了解文章的大意,分清问题,借助工具书解决生字新词;“细读”了解层次结构以及问题要素在文章中的体现;“精读”在前面两个环节的基础上,结合课后练习题,带着问题对文章进行阅读。对课后练习题的解答和疑问做好预习笔记,以便在语文知识的课堂学习中与教师进行深入细致的语文知识交流。教师在课前要对学生的预习活动进行检查,保证预习活动的贯彻实施。
2.鼓励学生大胆质疑
我国古代教育学家陆九渊指出:
“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由此可见疑问是学生知识进步的动力。所以在教学活动中要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培养学生在面对语文知识问题时独立思考的习惯。首先,在语文教学活动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发现疑问,认识到文章的问题关键所在,并对问题的表现形式和内容特点有所掌握。其次要对学生疑问解决能力进行培养,锻炼学生用多种方式、多种思路对疑问进行解决。最后,让学生形成问题总结的习惯,习惯对解决的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式进行归纳总结,以利于以后的应用。
学生在课文学习中能够独立地提出疑问、结合文章审视疑问、深入分析解决疑问,客观上达到提高学生独立自主学习能力的目的。
3.让学生学会复习、整理、总结
在学生的脑海中对知识的记忆程度,具象的知识往往要比抽象的知识好,系统化的知识往往要比单个片面的知识好,所以在语文知识的复习活动中,教师须要求学生对语文知识进行具象的、体系化的加工。学生在这一加工的过程中能够发现语文知识之间的普遍联系,将散布的语文知识点进行科学系统的联结,形成一个牢固的语文知识体系,达到强化学生语文知识记忆和语文知识学习、总结主动性的作用。
四、结论
综上所述,在新课程标准的要求下,语文知识的学习活动是一个学生主体的主动性行为,但是这种主动性并不是自发的,所以需要语文教师的引导。在引导的过程中教师要注意各种教育理念和教育方法、手段的应用,对学生的学习主动性进行积极的正面的引导,让学生树立积极正确的主动学习意识。
(作者单位:湖北省武汉市青菱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