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延任
摘 要:在经济快速发展的形势下,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的问题尤为突出,大部分成年人背井离乡,外出务工,出现了农村留守儿童的相关问题。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已经成为了社会性的问题,本文以广西壮族自治区某地区为例,分析了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内外部原因,并提出了几点相应的措施。
关键词: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措施;分析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农村地区人多地少的矛盾性逐渐突显,我国现有人口将近14亿,其中约9亿为农村人口,农村剩余的劳动力逐渐向大城市迁移。在此过程当中,农村的青壮年与老幼人口比例严重失调,这就是农村留守儿童问题出现的根源。
一、广西壮族自治区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现象剖析
据调查,广西壮族自治区某县外出务工的人员约为30万人,农村留守儿童约10万人,人数非常多,是广西壮族自治区某县突出的社会问题之一,近些年来在该县政府的重视之下,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得到了有效的处理,但是部分问题依旧存在,具体如下。
1.心理健康教育不足
因为父母外出务工,儿童缺乏心理健康教育,导致其心理负担加重,制约着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发展。据调查,广西壮族自治区某县农村约60%的留守儿童父母每年回家次数少于3次,约40%的留守儿童每月与父母通话的次数少于2次。由于父母长期不在身边,留守儿童所接受的心理健康教育仅限于学校,缺乏家庭的关爱,而留守儿童的年龄正是身体发育以及性格形成的重要时期,缺乏来自家庭的心理健康教育,导致其出现严重的心理问题,对于事物的认识往往过于偏激。
2.价值观念教育错位
农村留守儿童的家庭经济状况一般都不理想,据调查,广西壮族自治区某县农村留守儿童家庭的人均年收入少于3500元的约为30%,为了生计,留守儿童的父母不得不外出务工,缺乏家庭关爱的童年容易导致其价值观念出现严重的错位,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等均有可能出现扭曲的问题,对农村留守儿童自身的发展以及社会的进步皆有不利的影响。
二、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内外部原因
1.内部原因
为了生计,父母外出务工,把孩子留在家中托付给老人照顾,父母与孩子相聚的时间很少,缺乏父爱与母爱的童年是不完整的。担任农村留守儿童监护人的多为祖父母或外祖父母,这是典型的“隔代监护”,进行心理沟通的难度较大,易助长儿童的反叛心理。再加上老人的文化水平不高,对孩子学习方面与心理方面的教导更是少之又少,导致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更加突显。
2.外部原因
外部原因主要在于学校与社会方面,首先是学校方面,学校只注重知识教育,而忽略了心理层面的干预,农村留守儿童在学校找到的并不是心理层面的抚慰,而是更多的孤独与心理空洞。其次是社会方面,社会整体对于农村留守儿童的关怀不足,政府送衣送食、上门探望等形式难以起到实质的作用。
三、解决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举措
1.优化社会教育的大环境
首先是立法方面,应大力落实《义务教育法》以及《未成年人保护法》,从法律的角度对农村留守儿童进行保护,保障其接受教育的权利,防止不法人员利用农村留守儿童的年幼无知进行犯罪活动。其次是经济方面,政府应当大力发展地方经济,逐渐缩小地区间的经济差异,促使外出务工人员回流,这是解决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治本之策。
2.合理选择委托管理的对象
家长在外出务工之前,应当选好委托管理的对象,鉴于孩子的祖父母或外祖父母年龄较大,同时知识文化水平不高,在教育孩子方面有心无力,不建议作为首选的委托管理对象。如果同族中尚有较为年轻的长辈留在当地,建议将孩子委托给其管理,尽量还原家庭的温馨气氛。同时,父母也要通过电话多与孩子进行沟通,关心其学习与生活情况,向其灌输正确的思想道德理念。
3.加强寄宿制学校管理力度
学校实行寄宿制是解决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重要举措之一,应加大教育经费的投入,建设学生宿舍,安排学生住在学校,令其更好地体验集体生活,以同学之间的情谊弥补亲情的缺失,同时也方便教师就近关心农村留守儿童的学习生活情况,帮助留守儿童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与待人接物的态度,提供就学保障。
四、结语
目前,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已经上升到了社会性问题的层面,儿童是我国实现民族复兴的希望,不应当让经济方面的原因制约其发展,应寻求有效的途径,如优化社会教育的大环境、合理选择委托管理的对象、加强寄宿制学校管理力度等,切实解决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促进农村留守儿童健康成长、均衡发展。
参考文献:
[1]唐春兰.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研究[D].桂林:广西师范大学,2007.
[2]陈良建.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研究[D].蚌埠:安徽财经大学,2012.
(作者单位:广西壮族自治区灌阳县黄关镇正江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