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非遗传承活态保护的乡村景观环境概念设计

2015-05-30 10:48杨小军袁政张佳佳张盼盼
设计 2015年19期
关键词:非遗传承乡村景观概念设计

杨小军 袁政 张佳佳 张盼盼

摘要:本文以浙江省长兴县顾渚村为例,以贡茶非遗文化传承活态保护为乡村景观规划设计概念,以乡村生态环境为依托,结合农业资源、文化遗产、生产生活等层面,进行村庄滨河生态景观、商业休闲景观、民居人文景观三条线路的景观建构设计研究,为乡村建设可持续发展及景观规划设计实践提供积极有效的策略。

关键词:乡村景观 非遗传承 活态保护 概念设计

中国分类号:TU98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0069(2015)10-0016-03

乡村景观是在乡村地域范围内,由农田、山林、河流、道路、村落等不同類型的景观组合,呈现出独特的景观格局与特征,是乡村区别于城市的主要外在表象和文化内涵。随着当下城镇化的快速推进,许多独具地域特色的乡村景观受到了极大的冲击,呈现出同质化、单一化的趋势。而文化是乡村景观的重要支撑,因此,以文化传承活态保护作为乡村景观建设发展的切入点,对增强乡村发展的生命力,实现乡村景观可持续发展有着重要的示范作用。

本设计以国内外乡村景观建设与设计现状及案例研究为背景,以相关理论研究为策略支持,以长兴县顾渚村为基地,分别以滨河生态景观、商业休闲景观、民居人文景观形成村庄整体景观布局。其意义首先在于构建区别于城市景观发展的乡村景观特色。其次,以乡村生态环境为依托,结合农业资源、文化遗产、生产生活等方面,完成乡村空间的建构。最后,探讨非遗传承保护背景下的乡村景观设计策略,为新农村的建设提供技术支持。

1国内外乡村景观现状及案例分析

1.1我国乡村景观建设现状

近年来,我国在农村研究领域取得了许多成就,但关于乡村文化与景观方面的研究较少。随着国家提出“美丽乡村”建设的战略部署,根据相关部门的选样调查和研究,全国虽然大部分乡村制设了建设规划方案,但规划的整体理念与水平都相对较低,模式单一趋同现象较为严重。但也有一些较为成功的案例,如常熟市和旬村在进行乡村文化与景观规划设计时,本着因地制宜的基本原则坚持新农村建设政策,传承地域文化等特色。规划建设后的乡村呈现出别样的乡土气息与氛围,不仅保留了村庄的文化景观价值,又真正意义上实现了乡村现代化。

1.2国外乡村景观建设现状

国家与地区的乡村实际情况不同,规划建设的策略与途径也会呈现差异。但西方国家的乡村景观发展相对较早,取得了一定的经验对我国乡村景观建设仍有着启示作用。西方发达国家往往把乡村景观作为各级政府部门和居民都特别关注的景观建设项目,乡村文化与景观建设已经成为国家文化和历史的一部分,不仅强化了居民的文化意识和地域归属感,更为未来的乡村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1.3相关案例

本文分别以安吉县晓云村、日本富良野新农村及韩国民俗村三个典型案例进行研究,归纳了乡村景观环境的特点、产业发展及文化保护与传承方面的特色。对现阶段乡村景观环境的活动类型、空间布局、功能设定、文化传承与保护等方面有一定的认识。

2相关理论支持

为保证设计实践的科学性和逻辑性,对相关领域的理论分析是有力保证。本文分别从乡村空间环境和人的行为关系、非遗文化传承保护理论及乡村产业与体验经济融合等角度进行理论参阅,为本设计提供一个新的视角参考与佐证。

2.1乡村空间环境和人的行为关系

丹麦建筑理论家扬.盖尔在《交往与空间》一书中详尽地分析与评价了公共空间的质量与人的日常行为模式间的关系,并分析了不同空间层次对促成人们社会交往的支持性。可见,乡村景观空间中需要建立人际交流空间的塑造意识,通过对巷道、院落、广场等公共交流空间的设计打造,从而丰富生活环境的层次和虚实,满足居民生活交往的空间需求。

2.2对非遗文化传承保护特性的指导

张博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文化空间保护》一文中提出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应从遗产本身的文化空间入手,不仅保护遗产本身,还应保护其生存与传承的文化空间,才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扎根于一个地方的传统文化历史中,能够体现一个地区独特的文化特质和价值,要体现其生命活力就应与村民日常生活融为一体。

2.3乡村产业与体验经济的融合

顾小玲在《新农村景观设计艺术》一书中提到发展现代化新农村发展的关键,需要加强对农村的土地资源和自然环境的保护。充分发挥出乡村本土的自然魅力。发展生态自然的观光农田体验经济来拉近人与自然、人与土地、人与农业的关系。合理节约土地资源,保护生态环境,建设特色村庄。用最科学、经济、生态、节能、美观的方法实现乡村可持续发展。基于非遗传承活态保护的乡村景观设计可以充分发挥乡村原有既存环境与产业优势,可将传统菜园、果园、茶田、田埂、鱼塘等农耕景观向现代观光农业过渡,形成新的农业景观与体验经济的结合。

3基于非遗传承活态保护的乡村景观设计

3.1基地分析

顾渚村位于湖州市长兴县水口乡镇,村庄面积18.8平方公里。东临太湖,北与江苏接壤,与周边上海、南京、杭州等旅游城市相距不到200公里,交通便利。具有较好的乡村旅游基础条件;村庄现有自然资源丰硕,三面茶山环绕,农田、稻田区域面积大,村庄村民生产生活皆以茶产业为主,开发资源特色鲜明,具备丰富的乡村产业基础。

3.2概念阐述

顾渚村的茶文化历史十分丰厚,是茶圣陆羽撰写《茶经》的栖居地,是《茶经》的成书之地,村内遗有中国第一座皇家茶厂——大唐贡茶院以及千年古茶园,被誉为“中国茶文化发源之地”。茶是顾渚的文化积淀,紫笋茶的泡茶工艺是顾渚千年非遗文化。因此,在设计实践中,以“茶”字释义,将其拆开成草、木、人三部分,意寓成“人在草木间”为设计概念导入规划设计中,对应村庄原有肌理,把村庄整体布局分为滨河生态景观、商业休闲景观、民居人文景观三条乡村景观环境线。

3.3设计策略

3.3.1“草”——滨河生态线

主要针对自然产业在乡村景观中的体现,依托生态农田和茶田等场地资源,通过行走田间、游园体验、音乐竹屋等行为体验,全面打造“听、行、种、采、识”的茶产业及文化的动态展示区域。

(1)“听”——音乐竹屋

位于滨河生态线的一带,以音乐竹屋为功能节点,主要解决非遗文化节表演的场地问题。竹屋上设置了金属丝网和底部设置的音乐鼓点,可以发出悦耳的声音,为游客提供新鲜体验。

(2)“行”——行走田间

行走于起伏多变的农田之间,发展旅游观光型景观农田。农田生产区可供观赏的内容有很多,如:蔬菜、果园、鱼塘、家禽饲养等,如以农作物耕作的田垄朝向,可以根据图案加以布局,组合成田野不同的视觉肌理。

(3)“种”——种植体验

人们在行走中播种、种植“孕育生命”。参观者在漫步游园的过程中不仅可以看到采茶人忙碌的背影,同时自身可以投入参与幼苗的播种、发芽、生长、成形过程。既是一种亲身的参与达到了与心灵的碰撞,同时随着时间的推移,种子生命的变化带给人们更多的领悟。

(4)“采”——角色互换

茶山、茶田是起伏多变的,层层垒叠的。采茶人和种茶人行走于茶山、茶田中,半遮半掩的身影在一片墨绿的海洋中浮现。由此提供灵感,设计出空中漫步的游园路径就是贴合地形的起伏变化,当游人漫步行走路径之时,仿佛与采茶人互换角色,亲身体验漫游茶山中的乐趣。

(5)“识”——学堂识茶

在游园中设立户外学堂,采用田野水塘边常见的竹竿作为支撑,围合出半开放的椭圆空间,可供日常对外的学堂授课,让更多的人了解茶之历史、茶之故事、茶之艺等茶文化。

3.3.2“人”——商业休閑线

依托街巷空间及农家乐聚集的现有场地环境,通过街、巷、庭等公共空间与茶产业的相互渗透,激活体验式景观序列结构,全面围绕“街、廊、源、台、厅”的多元格局进行情景化再现。

(1)“街”——街巷寻知

结合非遗文化,延续街巷的轴线段设定文化展示区域。使空间不只具有浏览学习功能,也有促进原住民交往休闲的作用,以及对本土文化的认同感和提高文化传承意识。

(2)“廊”——农家乐活

茶产业影响下的新型农家乐。采用协商式经营模式,形成相对周边乡村更具有竞争力和特色的农家乐产业。挖掘当地特有的、本土的文化,将它与村民生活习俗结合,产业的影响让生活得到更新。

(3)“源”——茶香渊水

在传统居民区里面,拆除掉不和谐的违规建筑,留出场地用作街道公共活动空间,增添街巷的活力,同时兼备景观性和实用性。

(4)“台”——节气广场

节气对茶的生长和采摘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茶农会特别关心节气的变化。将生活习惯与景观结合,这种感受和传播,是唤起公众对传统文化的记忆。“节气茶事”是寄予了借助茶文化延续江南民俗新生命力的期待。

(5)“厅”——生态餐厅

利用乡村的本土优势,结合现代绿色的生活需求,在生态餐厅中提供完整的观、采、购一系列的餐饮服务。相对城市的成本更低,而且达到的经济效益更高。这种扬长避短的产业模式也是乡村可持续发展的策略之一。

3.3.3“木”——民居人文线

依托乡村人居环境及村庄文化主体精神,通过模糊空间界线,增设乐享式公共区域的手段,体现共享的建筑空间结构,全面打造“巷、院、筑、田、竹”的情感空间的开放体系。

(1)“巷”——绿色地毯

基于顾渚村民对日常生活劳作、愉快交流、行走的需求,提出五种街巷整饬策略:一、以通行为主的巷道,巷道曲折,内部可宽窄不一;二、利用街巷围合建筑,形成私密性较强的空间,生活气息浓郁;三、街巷与建筑相围合具有向心感的节点空间;四、利用主巷道连接支路贯穿整个农村:五、巷道延伸向街坊内部,连接每个节点。

同时,为街巷活态植入绿色自然,在村庄的主巷道设置了“地毯”,一条连接村子公共空间与民居的绿色草皮小径,基于农村是一个自然生态系统较城市要丰富的地区,更需要一种与自然对话的景观环境,由此真正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交流,体现“人在草木间”这一设计概念。

(2)“院”——体验民风

基于村民对日常生活劳动、茶话交流、放松身心休闲娱乐需求和村民对院落的习惯喜好,对民居院落进行整改,为庭院增添多用功能,模糊邻里居住的空间界线,形成“熟人体系”庭院空间,增设乐享式公共区域,展现顾渚淳朴的民风民俗。

(3)“筑”——记忆构架

基于对乡村历史文化传承的保护,唤起村民对乡村场地的记忆。利用村庄中几处建筑废墟,提取原建筑框架结构,搭建屋舍造型为基础的框架结构,表皮涂仿木漆,配合顶部种植攀援植物,低处可以供村民晾晒衣服,底部设有休闲座椅,构筑物围合的空间可供人们游戏赏玩,赋予其新功能。

(4)“田”——重归大地

农田是乡村景观环境中必不可少的景观元素之一,是乡村村民赖以生存的基础产业载体,设计中“重归大地”是对农田景观的重新定义,将农田耕作引入村民房屋的宅前舍后,实现田在宅前,田在舍后的农田景观环境,将农民的生活劳作与日常紧密联系,同时在稻田布局形式提取于水田的形式,在稻田的中间布置有木栅栏;栅栏的中心为钢丝网格,使其既不影响稻田受光,又可以在田间形成有趣的投影,添加了乡野趣味,为农民在田间辛苦劳作之时给予些许放松的感觉。

(5)“竹”——竹木共生

为了让村庄的自然生态系统得到更平衡的和谐,在民居与农田之间的竹林示范基地设置了木屋构筑。每一个木屋都是小型的半封闭空间体系,半边为玻璃顶盖,半边镂空,可以—人独自享受这个空间,也可以与朋友在这里共享这个环境,这样的空间让人可以在此自省。置身于自然竹林之中,耳听自然,眼观世界,更加可以刺激人们孩子般的想法和情感记忆,试图让人们将自身所处同原始环境联系起来,在木屋中沉浸自然,引发人们对于自然的更多的思考。木屋外的竹林世界就留给昆虫、竹木、鸟类,使其他的各种生物都有一个属于自己自然生存的环境。当人走出木屋,走进竹林时,可以与昆虫、鸟类等生物和谐相处,以动物的视角去观察这个环境,感受这个世界,放松自己,沉浸于自然的美妙。

4结语

本设计立足于顾渚村传统文化与自然资源优势,以非遗文化传承活态保护为出发点,在丰富乡村景观多样性的同时,对乡村产业经济、自然资源、历史文化等进行创新利用,充分发挥乡村独特的资源优势,为乡村景观环境的可持续性发展提供研究策略。

猜你喜欢
非遗传承乡村景观概念设计
浅析概念设计在建筑结构设计中的应用
概念设计在建筑结构设计中的应用论述
孙荟CG概念设计作品
“三维协同”中高职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探索
基于非遗传承的高职学生工匠精神培育研究
川东竹琴在非遗传承中的创新
当下乡村景观营建现状及方向
试论风景园林规划与设计中乡村景观的融入
张家口市边缘区乡村景观规划建设面临的问题
2016红点奖最佳概念设计TOP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