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从这里开始

2015-05-30 19:17许蓉蓉
东方教育 2015年2期
关键词:图画语文课程小朋友

许蓉蓉

【摘要】新大纲指出:“阅读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基本环节”。阅读教学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通过大量阅读的实践而形成阅读能力的活动,它要研究的不仅是阅读的对象,更需要的是要研究阅读这一活动的过程。这篇文章,笔者就针对如何提高农村孩子的阅读教学,从“阅读在图画中”、“阅读在听说中”、“阅读在吟诵中”和“阅读在‘阅读中”等四个方面对自己的一些教学措施进行阐述。

【关键词】农村孩子;阅读教学

农村孩子不比城镇孩子:虽说现如今很多农村学校都设立了图书室,但由于农村教育经费缺乏,图书的来源渠道少。如拥有几千册的图书,学校便如获至宝,等它们入室上架,编号登记后,接下来的任务便是静静地守候。开放图书室学校会面临很多问题,书会少吗?书会损坏吗?谁来管?借、还需要花多少精力?因而,面对诸多的未知和“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原则,很多学校就采取了谢绝入内的做法。学生们那渴求的“外面世界”便被图书室门外的那一把锁挡在荒芜的天地里,开垦的希望便寄予园丁了。另外,农村孩子中“留守儿童”居多,而他们在家缺乏必要管理,年迈的老人除了解决孩子吃饱穿暖的问题,学习上的事基本上便不管不顾。有的家长对孩子的学习也表示出关心,但只是轻描淡写,随口问问。他们认为孩子的学习是老师的事,并一再叮嘱他们只要把老师讲的记住就行。在外的父母也只是拼命用金钱来弥补孩子的感情,如买玩具,买衣物等等。因而,放任的孩子们回家后不是满世界地疯跑打闹,就是看一些娱乐性很强的电视节目,找快乐寻开心。于是,在农村孩子的意识里没有了阅读。

针对以上所阐述的农村阅读教学现状,为了提高农村孩子的阅读能力,笔者做了许多尝试:

一、阅读在图画中

看了《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借助读物中的图画阅读”,我受到了启发。

例一:《雪娃娃》是一年级上册的一篇课文,也是一年级小朋友第一次碰到的没有注上拼音的课文。当时,笔者一拿到课文就犯愁了:“平时都是让学生借助拼音读准、读通课文的,可面对这么一篇找不到半个字母的课文,我该如何入手呢?”经过一段长时间的思考,笔者的脑海里终于闪现了一行字:“借助读物中的图画阅读。”——“对呀,我为何不让小朋友先借助课文插图,猜猜课文的内容呢?何况这篇课文的插图非常优美,又非常有情节性。”——那节课上得非常成功,大家你一言我一句,就连平时最不爱发言的小朋友都说了一句:“老师,我知道雪娃娃去哪儿了……它是变成白云飞走了。”更重要的是,在潜移默化之中,学生明白了一个阅读的方法。

例二:“借助读物中的图画阅读”——对于缺乏课外读物的农村孩子,笔者便想到了美术书。美术书里不是有很多很合适的现成的图画吗?于是,笔者建议小朋友们每周选择一至两幅图画进行写话训练。一两个月过后,笔者便提议小朋友们给自己最喜欢最满意的一张画配上相关的文字,且把完成得较好的作品贴到教室的展示窗中供大家学习。——可能是因为形式比较新颖,孩子们写得特别积极;也可能是因为没有了“必交作业”的压力,孩子们写得特显个性,五彩缤纷,大大培养了孩子们的想象力。

二、閱读在听说中

对与缺乏课外读物的农村孩子来说,笔者认为“听”也就积累阅读量,拓宽知识面的一条好途径,于是,笔者做了以下的尝试。

例一:在笔者原学校(大龙小学),少先队为了丰富学生们的课余生活,也为了减少午间安全事故的发生。在午间休息时间开放了“小小广播站之小小故事大聚会”栏目。——“怎样才能更有效地利用这个学习时间呢?”笔者思索着:“何不把每天下午的写字20分钟(单周)开设出来,让学生们自由交流自己所听到的,所记下的故事呢?这不仅可以提高他们的阅读量,还可以增强他们的记忆力。”于是,在“小小广播站之小小故事大聚会”栏目播出之后,四年(1)班也成立了“精彩故事回放”栏目。就这样,学生们在兴趣中学习,在快乐中丰富知识,在听说中提高阅读量。

例二:都说“两手抓”,都说“双管齐下”,“精彩故事回放”栏目开设不久,每周一节的“我的(阅读)时间”栏目诞生了。每周三下午的最后一节课,笔者总会给学生们诵读一篇自己精心准备的具有时代意义或者是具有知识性的文章,如“防备生活骗局”、“为何禁养宠物”等等。如果还有剩余时间,就让学生们去讨论,去交流各自最近看的一些文章或是了解到的一些信息(笔者建议学生每天看半个小时电视节目)。这样一来,学生成了课堂的主人,他们愈发有了兴趣,更会去精心准备,认真倾听。

三、阅读在吟诵中

文学宝库为我们展示了一个博大精深的世界,它融合了世态百相,凝聚了人间真情,沉淀了历史精华,囊括了大地沧桑,是阅读的极好教材。正因为如此,笔者原学校的校长提议每个学生要熟读吟诵《三字经》、《百家姓》。而笔者所教的四(1)班,还利用课前几分钟时间,每周多诵读了两首古诗和两句名言,并一学期以举行两次“吟诗对句”来展示,使班级诗声朗朗,使学生受到诗意的侵润:初夏,学校池塘里的荷花刚刚长出花苞,几只蜻蜓在池塘上空飞来飞去,有的立在花苞上,有的停在荷叶上,一个学生不禁“诗兴大发”:“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又是一个夏天的傍晚,也许是看到了学校池塘里满池的荷花触景生情吧,一个学生情不自禁道:“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当有学生伤心失落时,教室一角:“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当学生自卑时,朋友们劝诫:“尺有所短,寸有所长。”——像这样的事情,举不胜举。

四、阅读在“阅读”中

例一:从“阅读”生活中阅读

《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指出:“自然风光、文物古迹、风俗民情,国内外的重要事件,学生的家庭生活,以及日常生活话题等也都可以成为语文课程的资源。”,“各地区都蕴藏着自然、社会、人文等多种语文课程资源。要有强烈的资源意识,去努力开发,积极利用。”

所以有些阅读并不是去查阅资料,而是引导、提醒学生去关注,去感受。如读了《蜜蜂》,笔者对学生说:“请大家留心动物世界,我们周围随处有它们的踪影,看看它们是什么样的,都在忙些什么”;读了《自选商场》,笔者对学生说:“生活处处都是学问,连逛商场也可以学到很多生字,小朋友平时要多注意观察、学习,看谁学习的字最多。”;读了《夕阳真美》,笔者对学生说:“请注意早晨和傍晚的天空,朝晖夕阴,气象万千,朝霞和晚霞是大自然赐予我们的一幅壮丽的变幻莫测的油画。”读了《雪地里的小画家》,笔者对学生说:“冬天,当雪花满天飞舞时,千万不要待在家里,一定要走出去,去迎接冬天送给我们的这份珍贵的礼物去感受雪的纯净,雪的亲吻,雪的欢快……”

例二:从阅读“作品”中阅读

对很多农村孩子来说,作文选成了他们百分之九十仿写的对象,而不是学习的导师,有的则“全盘吸收”,更有甚者,由于差距太大,自己又不会写,一时没了兴趣,没了动力,干脆就片儿字不写

都说:“具体问题具体分析”,都讲“理论应该联系实际”,都赞同“与其对学生高谈阔论‘好好读书,长大了报效祖国”,还不如对学生讲‘好好学习,回家过个好年”。于是,笔者根据农村孩子与城镇孩子所存在的差距,在班级里(四年(1)班)创办了刊物“我们的精品集”,把每个单元习作的优秀作文打印出来,装订成册,放在班级里供学生们互相阅读,相互学习。——当初笔者只是抱着试试看的心态,可没想到效果出乎意料得好;人人有了“发表”的欲望,人人有了习作的动力,连以前从不动笔写作的学生也开始写一两句了。为了让他们的热情火焰继续燃烧,只要稍有学习的价值,哪怕只是一个词,一句话,笔者也腾出一个空间让他们发展。

总之,农村孩子的阅读教学太需要重视了,特别是在新课程改革的浪潮中。

参考文献:

[1]《为了每个学生的发展》  钟启泉 崔永 张华主编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1年版

[2]《学习策略研究》  刘电芝主编  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1年版

[3]《语文程标准解读》  巢宗祺等  湖北教育出版社  2002年版

[4]《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赖德胜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1年版

猜你喜欢
图画语文课程小朋友
图画捉迷藏
找茬儿
图画捉迷藏
海边玩一夏
大学语文课程的“思化”品质认识
图画捉迷藏
项目教学法在小学语文课程中的应用
图画捉迷藏
Let’s DIY Poster
语文课程改革深化中的学校担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