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纳
【摘要】中职德育教育是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当今倡导创新性社会建设的潮流中,中职德育教育应该顺应时代发展要求,勇于探索,不断创新。作为中职德育教室应重视教学研究,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有效性成果,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关键词】德育教学;有效课堂
一、中职德育教学现状解析
1.大部分中职学校教学有效性低下
在影响教学有效性的因素中,教师起着主导因素的作用,教师是传播知识,解惑授业的主力军。有效性低下的现象主要表现在,教学目的不明确,教学分析主要着眼于课本知识的教学,只注重理论的灌输,脱离实际,不分主次,对学生分析不透彻,忽视了学生年龄、心理、时代发展特征,学生学习缺乏兴趣,学习离不开老师的指导,自主学习能力低下。教学模式单一,单调、枯燥、缺乏生动性和创新性,教师和学生打不成一片,往往存在教师在讲台讲,学生在台下讲的局面。在整个教学流程中,没有体现学生的主体性把教学当成了单向的活动,教师的讲授仍是教学的主要授课方式,最终导致教师和学生都很辛苦,而教学效果却异常低下。
2.社会因素的冲击和影响
当今社会多元化的文化和价值观,再加上中西方文化、思想、生活方式的融合和冲击,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都有了明显的改变,因此导致大部分學生厌学、辍学,对中职德育教育的理解误区很大。再者,互联网的迅速发展,对中职德育也带来了很大的冲击。互联网给青少年学生带来学习和生活的娱乐,但同时一些不健康不和谐的低俗文化和观念也随着互联网的传播而毒害着一批学生的心灵,危害着他们的成长。许多网迷和网络垃圾的制造者、迷恋着也随之“应运而生”。网络本身的虚拟性和带给学生的危害性使得中职德育工作难以控制和管理,使得中职德育工作过程复杂化。
3.家庭因素的影响
家庭是学生接触的第一个环境,也是后天性影响很深的环境。由于学生的家庭经济条件及文化背景的差异,其家庭教育也不尽相同。另外家长的观念和受教育程度也有一定的局限性和不等性,对教育不够重视,认为职业德育教育可有可无,潜移默化的把这种观念传输给了学生。还有些家长工作忙,平时很少时间对学生“言传身教”,忽视了学生性格、素质、心理和品质的培养;有些家长认为自己的主要职责就是提供吃、穿、住,而教育则是学校的任务;有些家庭因为某些原因而导致学习环境更加恶劣,对孩子的学习成长造成了不良的影响。这些都加重了学校德育教育负担。
二、德育教学之我见
1.重视学生的课堂需求
课堂是师生互动交往、共同发展的过程。教师要关注课堂上的学生,既要重视他们的认知需求,更要重视他们的情感需求和行为需求,以每位同学获得新知识、产生新体验为目标。有一位学者曾经说过:“教育的过程是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相互倾听与应答的过程。倾听受教育者的叙说,是教师的道德责任。”如何才能听到学生的心声呢?
首先,要创造民主平等的课堂氛围。要想有所听,就得让学生有所说,那就要让学生想说敢说会说。尽管思想政治课讲授的是相当严肃的内容,但教师也应该放下所谓的师道尊严,走近学生,倾听学生的反映和心声,倾听学生的意见和建议,想学生之所想。例如,在讲授“意识的反作用”知识点时,前面已讲过世界上先有物质后有意识的观点,可是我们造房子时却是先有设计图后有房子,这是不是等于说先有意识后有物质呢?于是在一部分学生心中就会产生疑惑。如果教师不去及时了解并排除学生的这些疑惑,就会极大地挫伤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这样的话,教师讲自己的,学生学自己的,师生没有教学互动,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就会在不知不觉中麻木和丧失。
2.贴近现实生活,把握职业特点,调整教学内容
目前中等职业学校的德育课,几经调整、修改,已初步形成了自己的学科体系。今年德育新教材的培训,对我们德育教师来讲是个利好消息,相信教材经过几年的运用和调整,会更加适合新时期职业学校学生的要求,符合中职生的实际情况。但现行课程的部分教学内容,还没有充分、完整、准确地体现时代特征,形成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有机整体。教师在教学中应根据贴近现实生活、把握职业特点的原则,对教学内容进行选择和增减。
教学内容脱离实际势必会使这门课失去蓬勃生机,甚至会陷入困境。一些在当前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实践中,已明显具有陈旧性、脱离实际性的内容,如果仍然照本宣科,向学生强行灌输,势必使学生口服心不服、当面服背后不服。这就要求我们教师根据学生年龄、知识层次等条件选择贴近学生的生活,符合学生思想实际的教学内容。比如:汽修专业的学生在《经济与政治基础知识》学科的教学中可适当增加有关国家在汽车行业发展的水平和方向等方面的内容,在《职业道德》中应侧重遵纪守法、诚实守信品质的培养,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和价值观。
3.加快德育工作者角色的转换
实施素质教育的关键是德育工作者素质的提高。实践证明,德育工作者强烈的事业心、崇高的责任感、良好的师德修养和人格力量,是学校实施素质教育的前提和保证。“学为人师”,“行为世范”。德育工作者在教育和教学的实践中,要求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备良好的思想品德和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但德育工作者自身是否具备这些素质?在学生面前应该展现怎样的自我形象?这是每一位德育工作者值得深思的问题。在新的世纪,知识更新和信息增长的速度越来越快,学生掌握的信息量往往比德育工作者掌握的信息量更大,涉及面更宽。德育工作者面对众多的学生和频繁的信息,只能是信息的平等分享者,而不可能是信息的独占者。因此,他们的角色定位只能是解释信息的权威、“意见领袖”和学生的领路人。与之而来的师生关系也不再产生师道尊严的隔阂,而是平等、民主、互敬互爱的新型师生关系。这样的师生关系不仅不会削弱德育工作者对学生的人格影响,恰恰相反,对德育工作者思想品德的感染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现在的问题是我们的德育工作者要认识到自己的不足,提高终身学习的自觉性,跟上时代的发展,不断更新观念,更新知识和技能,加强自身的思想品德修养,加快角色的转换,以适应学校深入开展素质教育的需求。
总之,现阶段的职业教育应该是比较乐观的,国家政策的倾斜,国家助学金的发放,都可以吸引更多的学生选择职业教育。但必须确立以就业为导向的办学理念,努力打造职业教育的品牌。
【参考文献】
[1]傅敏;;中职德育课“问题解决”教学模式的探究[A];全国德育教学研究会2007年年会论文集[C];2007年
[2]张歆. 试析如何有效提高中职德育的管理水平.新课程学习。2010,168-169
[3]晏玉荣;试论德育课程教学模式的转向[J];烟台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0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