敦煌童蒙文献研究现状综述

2015-05-30 18:42赵雪媛
北方文学·下旬 2015年2期
关键词:借鉴复原翻译

摘 要:中国人一直都很注重儿童的教育和启蒙,通俗常见的童蒙教育的书籍有《三字经》、《千字文》、《百家姓》、《千家诗》等等。这一系列童蒙文章起到了锻炼儿童记忆力、开发儿童智力、教会儿童习字和传播简单的道德标准等诸多作用。对于现代人而言,童蒙文献不仅有利于我们借鉴和完善现代教育方法,更有利于我们了解当时当地的教育方法、风俗人情、道德标准等。敦煌文献因为长期没有受到破坏,保存下了一些同时期中原已经不存在的文献;还有一些带有敦煌本土特色的家训、变文等,向我们展示这颗大漠明珠当年的风土人情。

关键词:敦煌;童蒙文献;文字差异;借鉴;复原;翻译;发展

“人遗子,金满楹;我遗子,唯一经。”中国人一直都很注重儿童的教育和启蒙,通俗常见的童蒙教育的书籍有《三字经》、《千字文》、《百家姓》、《千家诗》等等。这一系列童蒙文章起到了锻炼儿童记忆力、开发儿童智力、教会儿童习字和传播简单的道德标准等诸多作用。对于现代人而言,童蒙文献不仅有利于我们借鉴和完善现代教育方法,更有利于我们了解当时当地的教育方法、风俗人情、道德标准等。

然而中原地区久经战火,虽然通过传习、文献保存等措施,有些文献依旧亡佚不存;这就造成了研究中的断代或者缺憾。相对而言,敦煌文献因为长期没有受到破坏,保存下了一些同时期中原已经不存在的文献;还有一些带有敦煌本土特色的家训、变文等,向我们展示这颗大漠明珠当年的风土人情。敦煌古籍书卷内,保存了一些中古时代童蒙、家训方面的写本,为数并不甚多,但是对研究唐五代期间社会教育、举业诸问题颇有意义。[1]

在对于敦煌童蒙文献进行研究的时候,受限制于文献数量有限,始终未能成为敦煌文献研究中引人注意的一块;然而近年来,随着《大公家教》(有云即《太公家教》者)等重要童蒙文献的发掘和补订,敦煌童蒙文献已经越来越受到重视。首先,本文将介绍一些敦煌童蒙文献及类似教育文献的研究现状。

敦煌学一词由史学家陈寅恪在1930年提出。当时的含义主要指整理和研究敦煌发现的文献资料(敦煌遗书)。经过演变发展,敦煌学的研究范围和内容有所拓展,但文献发掘和考订仍然是敦煌学中至关重要的环节。70年代以后,敦煌学进入了一个新的研究时期。自1982年起,基本上每年举行一次全国或国际性的敦煌学学术研讨会。在资料的整理和刊布方面,《敦煌社会经济文献真迹释录》(5辑)、《敦煌大藏经》(63册)、《敦煌宝藏》(140册)等都是工程浩大的资料汇编,为深入研究奠定了基础。一批高质量的研究著作出版,如《敦煌吐鲁番文献研究论集》、《敦煌吐鲁番出土经济文书研究》、《敦煌遗书论文集》、《敦煌文学论集》等。另有如《1983年全国敦煌学术讨论会文集》等多种学术会议的论文集。敦煌研究院主办的定期刊物《敦煌研究》(1983年创刊)、台湾文化大学主办的《敦煌学》等刊物刊发了一批高质量的学术论文。

童蒙文献数量有限,杂于以上书刊中的具体篇目和论文篇目相对而言很难考证;单独成书的有芦兰花女士的《从敦煌写本〈下女夫词〉看敦煌地区的婚俗》(《甘肃民族研究》4 期) 通过对敦煌文书《下女夫词》内容的研究,再结合书仪文书,考察了流行于敦煌地区的重视门第、请婿下马、在女家成婚和在夜间成婚的婚俗。另外甘肃人民出版社还出版了李重申的《敦煌古代体育文化》和汪泛舟的《敦煌古代儿童课本》二书,前者介绍了敦煌文献与石窟图像中的体育内容,反映了古代敦煌人民的体育活动和丰富多彩的体育文化;后者介绍了敦煌文献中的童蒙读物,是中古时期童蒙接受文化教育的课本。[1]

具体而言,关于敦煌童蒙文献的研究,一般来说有

三类:

1.翻译、补订和整理文献资料

敦煌古籍书卷内, 保存了一些中古时代童蒙、家训方面的写本, 为数并不甚多, 对研究唐五代期间社会教育、举业诸问题颇有意义。其中著名者有《李氏蒙求》、《新集文词九经抄》、《太公家教》等。[2]

《太公家教》是敦煌遗书中的教育史朴,也是我国唐宋之际广为流行的宝萦读物之一。在敦嫂遗书中,《太介家教》写本在石室竟发现有三十六本之多,这是它当时广为普及和影响深远的生动说明。《太公家教》是敦煌写本中最多见的一种文献,至少占有35个卷号。它由规劝少年子弟遵循社会伦理的诗书经史俗谚之语组成,多为四言体,包括“孝子事亲”、“弟子事师”、“教子之法”、“立身之本”等门类。写本题记表明,它是从唐宣宗大中四年(850年)到北宋初年最流行的一种童蒙读本。[3]然而,老一代敦煌学家时于《太公家教》的录记、跋文等等, 尚有疏漏和与实际未合地方。就《太公家教》研究中的诸如写本情况、录文、内容及性质等方面试图做一些考补工作。[4]汪泛舟先生对其做了考补工作;周玉显先生在《敦煌“童蒙”、“家训”写本之考察》中对其进行研究和补订,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通常被称为儒家格言的敦煌P.tib.987 和988两个写卷是河西某汉文童蒙读物的藏译本,具体的资料来源此前尚不清楚。本文在石泰安法译文的基础上通过对校寻出了其中的一批典故出处,并认为这部书体现了唐宋之际西北俗文学的一种典型风格。学者聂鸿音对其进行了整理、翻译和补订工作。[5]

《兔园策府》是中古时代一部记叙自然名物、社会名物、人文仪礼、政事征讨等有关掌故方面的综合性蒙书,自设问答,用一问一答的方式,引经史为训注,训释相关问题。周玉显在诸多敦煌古钞中发现此书,翻检相关文献,并就此书写本概况、古代著录、历代评论、写本过录、个人思考等方面作了详细的报告。[6]

巴黎藏伯字第二七二一号《杂钞·书目》,是敦煌遗书众多文献中,仅有的一种中古时代读书目录,也是我国现存最古老的一件推荐性书目,且系民间推荐性阅读书目,所记均系当时最通行之书,王重民先生曾誉为“不舍一部唐人《书目答问也》”。于此卷书目之研究,对了解中古时代社会阅读情况、社会文化教育,有很大的意义。周玉显先生对此进行了考订。[7]

这一系列的研究还有张新朋的《吐鲁番出土《千字文》残片考》、《敦煌写本《开蒙要训》研究》、王晶波的《敦煌写本蒙书<孔子备问书>探究》等。

2.对比研究中原与敦煌遗书中童蒙资料的不同

相对而言,中原内地和较为偏远的敦煌地区无论是在教育内容、教育途径还是教育者等方面都存在较大差异,认识这种差异有助于更全面的把握唐代教育全貌、解释两地文学创作差别之成因等。研究表明,中原内地童蒙教育内容应试性较强,尤其强调诗赋;敦煌教育则更重教育的实用性。两地教育均有多种途径,但覆盖面和受众差别较大;就中原教育教育者学识水平普遍较高,而后者却差强人意。[8]

赵楠女士通过敦煌遗书来考察庶民教育,以它最直接的受教者——学郎所创作的诗歌为依据,通过学郎诗与文人儿童诗的对比看其受教育的影响,以期为探讨唐代诗歌的繁荣原因提供新的观照角度。在敦煌抄卷中,经常有学生抄书的过程中随手在卷上写下的诗歌,多数是他们的即兴之作。这些诗有幸留存下来,让我们看到了最鲜活的唐代底层蒙童的生活和心灵世界。这些诗从内容到形式都与文人儿童诗有较大的差异。从敦煌遗书中的学郎诗与唐代文人儿童诗的对比可看出唐代的庶民教育对庶民诗歌创作的直接影响, 这也是唐诗得以繁荣的一个重要原因。[9]

这一系列的对比研究还刘长东的《论中国古代的习字蒙书——以敦煌写本《上大夫》等蒙书为中心》等。

3.综合讨论敦煌教育思想和体制

黄金东先生在《唐五代敦煌地区童蒙教育体制刍议》中提出:相对安定的社会环境和完整的体系,造就了唐五代时期敦煌地区童蒙教育的普及和繁荣。据黄先生考察,敦煌教育体制不仅有官学,而且有相对完备的私学,这当中寺学的成就更是引人注目。寺学教育的发达不仅体现了敦煌独特的区域文化,而且其众生平等的思想也在一定程度上扩大了民众受教育的机会。唐五代时期敦煌地区的童蒙教育,不论其体制,抑或教学方法,在与中原地区保持一致的同时,更充分体现出了敦煌区域性的文化特质。因此,探讨这一时期童蒙教育的体制,有助于了解敦煌地区的教育状况,更好地理解那个时代的文化风貌, 同时也可为当代教育提供有益的借鉴。[10]

张永萍教授则在《敦煌古代教育思想刍议》中,详细论述了童蒙教育中的家国思想、家庭道德基本观念(孝悌)、乐知天命明哲保身的处世哲学、男尊女卑的思想;同时,敦煌童蒙教育中有许多思想值得现代教育借鉴:它强调育人环境的重要性、宽容忍让的处世态度、培养学童节俭的美德、特别注重学习以及终身学习的主要性等。[11]

这一系列的深入研究论文尚未搜索到。

虽然敦煌童蒙文献无论是在发掘、补订还是在对比研究方面,都获得了重大的成就,但是秉承精益求精的原则,只有找到不足,才能更上一层楼。下面,将浅谈一下敦煌童蒙文献研究中的不足和未来发展期望。

不足之一:态度问题。

中国文献考订与研究中,自古以来皆是以书面文本为最重要,书面文本中,又以文学性文本为最重要。然而,要向综合了解历史、民生、风俗、经济等诸多内容,俗文学比文学性文本更有优势。

俗文学文体的存在是超越书面文本的存在。文学史上的文体包括本原的文体、转述的文体、记录的文体三个层面。前者对后者的决定作用,造成了丰富多样的文体相关,造成了从转述者角度命名文体的习惯,也造成了作为表现手段的文体派生作为篇章体制的文体的现象。[12]

不足之二:文字问题

中国古文字与现代通用文字有较大差别,因此常常出现鲁鱼亥豕的差错;有时候只是一字之差,有时候却是失之毫厘差之千里。例如现在争议较大的《大公家教》是否就是《太公家教》,有的学者认为古字“大”与后来的衍生字“太”是可以通用的,因此两者是同一本书;有的学者则认为,从内容上来看,这两本书相去甚远。着一些文字问题尚需要仔细研究、认真分析。

未来期望:

敦煌童蒙文献的研究,第一就重在发掘、考订和收集文字资料;流落海外的资料需要尽力购回,至少要获得副本;另一方面,着手于敦煌附近土著居民的生活习俗、童蒙方式,对于研究童蒙教育的发展有极为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参见冯培红、王兰平《2000 年敦煌学研究概述》

[2]参见周丕显《敦煌“童蒙”、“家训”写本之考察》

[3]参见高国藩《敦煌写本〈太公家教〉初探》 《敦煌学辑刊》1984年第1辑

[4]参见汪泛舟《<太公家教>考补》 《敦煌研究》1986年第1期

[5]参见聂鸿音《敦煌P. 988 号藏文写卷考补》

[6]参见周玉显《敦煌古钞<兔园策府>考析》

[7]参见周玉显《巴黎藏伯字第号<杂钞·书目>考》

[8]参见郭丽《比较学视域下的唐代教育研究——以唐中原与敦煌地区童蒙教育为考察对象推荐》

[9]参见赵楠《从敦煌遗书看唐代庶民教育》

[10]参见黄金东先生《唐五代敦煌地区童蒙教育体制刍议》

[11]参见张永萍教授《敦煌古代教育思想刍议》

[12]参见王小盾《从越南文学文献看敦煌研究前景》 (原名《从越南俗文学文献看敦煌文学研究和文体研究的前景》)

特别参考:中国国学网“敦煌学”词条等

作者简介:赵雪媛(1991.9-),女,本科就读于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文科基地班,目前研究生在读,专业方向是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热爱阅读与写作,曾在《盛开》杂志用笔名“柳如烟”发表中篇小说《海边的小镇》。

猜你喜欢
借鉴复原翻译
温陈华:唐宋甲胄复原第一人
浅谈曜变建盏的复原工艺
毓庆宫惇本殿明间原状陈列的复原
浅谈中国传统图案在标志设计中的运用
商务英语翻译在国际贸易中的重要性及其应用
《华盛顿邮报》转型的实践与借鉴
日本跨越“中等收入陷阱”对中国的借鉴
小议翻译活动中的等值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