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西方表音体系的“音”、“义”两极关系不同,汉语是“音”、“形”、“义”三极结合的。一体三面的汉语,“音”、“形”、“义”之间的关系错综复杂,但凡研其一者,不可不念及其它。对汉语整体性研究的进步亦不能缺少“音”、“形”、“义”三个领域各自的进步。本文即从历时角度,尝试呈现汉语词汇音节发展的轨迹,并以此为根据推测汉语词汇音节在“体系”上的可能发展方向,希图为汉语词汇研究尽些绵薄之力。
一、古代汉语词汇以单音节词为主
早期社会,人们认识事物的重心是与人们社会生活密切相关的客观事物,进而决定了在早期词汇中名词占词汇总量的大多数。这一时期的词主要用来标示一个具体事物,例如,“山”、“水”、“云”、“火”、“桥”等等。这些事物直观,具体地存在着,概念清晰,所以用来记录该事物的语言也是形式简单的单音节词。
二、现代汉语词汇以双音节词为主
随着社会的进步,人们的认知重心从一些简单的表面实物走向了结构复杂、特征繁多的客观存在或是一些抽象概念。词语内涵的大小一般与词语的形式成正比,即词语的形式越复杂,特别是修饰语越多,其内涵也就越丰富,语义越具体,反之亦然。近、现代中国社会的各个方面都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随之而产生了各种复杂的事物与概念。它们需要内涵较丰富、语义较具体的词汇对其加以概括。
三、当代汉语词汇中三音节词在新词中占优势
汉语词汇中除单音节、双音节词汇外,三音节、多音节词汇古已有之。只是在古代多音节词汇一直数量较少,使用频率较低。然而近些年来我们发现三音节词的使用频率不断增高。由于汉语的“音”、“形”、“义”是汉语研究的本体,现今汉语音节的“三音化”趋势不得不让我们去思考,汉语词汇是否要进入“三音词时代”。
四、当代汉语新词中三音节词占优势的原因
本人认为,若想确定三音节词汇的快速发展在汉语词汇的演进过程中只是昙花一现,还是大势所趋,必须从造成三音节词急速繁衍的原因出发。那么分析当代三音节词发展的原因,大致可概括为如下四点:
(一)进入当代社会,内涵丰富的新事物、新概念不断出现,同时人们对词汇的要求也愈加精确化、经济化。与双音节词相比,音节的增加使得三音节词词义的信息量增大,词义更加丰富,精密而复杂。既然要求精确,那么为什不是四音节,五音节或更多音节的词呢?我们说语言作为一种交际手段仅仅精确是不够的,我们还要求其高效、便捷。三音节都是在原有双音节词汇的基础之上加一限定语素而构成的。这些词的词义含量无疑更加大于单音节或双音节词汇,同时又很经济。
(二)三音节词语的音节长短符合人们的发音习惯。一种词汇的音节能否被普遍大众长期使用,这与人们的发音习惯是分不开的。张世超先生在《七言诗的起源及相关问题今论》一文中指出:以《切韵》音系而论,据音韵学家的研究成果,当年的声母有41类,韵母加上调值的变化多达206种,而现代汉语普通话中,声母只有21个,韵母只有35个,将调值变化计算在内也仅140余种,音节的种类,前者将近是后者的3倍。在巨大的数字反差后面隐藏着的事实是古汉语的音节比现代汉语音节复杂。由于古代人们经常使用的词汇,语音绵长,故而文学作品中多以四字居多。社会进步,为了更好地交流,词汇音节变短,体现在文学作品上就是一句话中字词数量的增多,所以我国文学作品语言呈现了由“四言”到“五言”再到“七言”的变化。
(三)三音节词具有较强的构词机制。古代汉语单音节词中形声字占优势,其构词方式就是在共同声符上加形符,或是在共同形符上加音符。形声字作为一种强势构词法是指在汉语双音节词汇中存在着众多词族,在一个个词族中,众多词汇由共同母体而生,并在意义上相互联系。在汉语词汇中存在着很多这样的词,例如,以“车”为基础的“轿车”、“卡车”、“汽车”……以“水”为基础的“雨水”、“河水”、“海水”……以“燕”为基础的“家燕”、“海燕”、“雏燕”……类似于这样的词还有很多,例如,以“虫”、“药”、“土”、“木”等等为基础的双音节词。三音节词汇的这种高效构词法之后,具备了更加旺盛的生命力,成为了它在新词汇中占多数地位的重要原因。
(四)三音节词迎合了当代人渐益关注社会的倾向。随着生产力水平的提高,人们有更多的时间享受生活,愉悦自己。同时人们的社会素养也得到了很大程度地提高,自主意识加强,不再是被动接受社会的支配,而是主动参与社会,争取发言表态。三音节词作为词的形式,有其大于句子的经济性,又有其大于单双音节词的涵义性,这在其传播过程中是极为重要的。
五、三音节词的发展不能标志着汉语词汇进入了以三音节词为主的阶段
以上对三音节词得以快速生长的原因进行了探讨,明确了三音节词急速发展的状况不是社会的一时兴起,而是有其理据性的。但是有一点需要我们注意,大量三音节词的产生是用来指代一种社会现象的。这种社会现象作为其物质根基决定了它存在与否,也决定了它的存在时间。当这种社会现象已经消失或是不再被关注时,标志此现象的词汇也就成为了历史词汇,失去了生命力。
一种词汇是否占据主体地位不能只有数量一个维度,应该是使用频率、存在时间、活跃程度等等众多条件综合考量下的结果。因此三音节词虽然在新词中占据明显的优势地位,但并不能就此推测其将取代双音节词,成为未来汉语词汇的主体。至于汉语词汇历时的音节走向是三音节,多音节,还是继续维持双音节仍有待时间的检验。
作者简介:牟净(1991-),女,吉林公主岭人,东北师范大学文学院汉语言文字学2014级研究生,研究方向:古代汉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