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持关系的统一:宽容教学的核心

2015-05-30 17:54唐伟凤
东方教育 2015年2期
关键词:宽容统一教学

唐伟凤

【摘要】宽容在人际交往中是一种美德,而运用到教学中,更是一种教学艺术。“有容,德乃大。”宽容是国家教育的题中应有之义。宽容作为道德范畴上的概念,其底线以道德底线为标准。宽容的受动者超越道德底线不是不能接受的,但应承担越过道德底线的责任,否则是不能被宽容的。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保持各种关系的统一。不仅要善于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道德观,提高学生分析判断的能力,而且应躬行践履,因材施教,用自己的人格魅力感染教化学生。

【关键词】宽容;教学;道德底线;统一

传统的教学过程中通常会产生这些现象:教师对学生恨铁不成钢的无奈,教师以成绩的优劣厚此薄彼,教师犯错误的学生言辞恶劣等。这些其实是教学缺乏宽容的表现。学生是不断成长的个体,也是个性有差异的个体,我们不能要求所有学生整齐划一,应该因材施教,因时因地给予不同程度的宽容,营造和谐宽容的学习氛围。这样有利于学生创造思维的发挥,也有利于学生健全人格的养成。

一、宽容释意

谈及宽容教学,首先我们有必要理解宽容的含义。《大不列颠百科全书》把宽容定义为:“允许别人自由行动或判断;耐心而毫无偏见地容忍与自己的观点或公认的观点不一致的意见。”西方现代的宽容思想最初来源于宗教宽容,沃尔泽在《论宽容》一书中指出:“它纯粹是为了和平而顺从地接受差异性。人类长年累月地互相残杀,但幸运的是人瘦马乏,不愿恋战,我们把这种心情称之为宽容。”【1】对于它的起源在洛克的《论宗教宽容》中也可见一斑。“宗教不是国家大事,而是公民的私事,任何人都无权因为别人属于另一教会或另一宗教而危害其公民权利的享受。”【2】洛克在他的《论宗教宽容》中系统地阐述了政教分离和信教自由的主张,指出国家应该对各种教会一视同仁、平等相待,实行宽容政策。后来由于启蒙运动的发起,促进了人类思想的大解放,宽容思想扩展到政治、经济、文化等其他领域,西方现代宽容思想由此确立。《现代汉语词典》把宽容解释为“宽大有气量,不计较或不追究”,指人处世有度量,不苛求,具有谅解、克制、包容之胸怀。在我国,宽容也是一个古老的话题。“厚德载物”、“以大度兼容,则万物兼济”、“宽以济猛,猛以济宽,政是以和”等无不体现了宽容“化腐朽为神奇的力量”。但这种宽容思想产生于封建等级社会,因此也打下了封建等级思想的烙印。这种宽容思想的核心主要表现为“宽恕”,即强者对弱者的怜悯,君子对小人过错的忍让,在权者对位卑者的饶恕等,这里本身体现了一种不平等、不尊重,甚至体现了一种蔑视、贬低被宽容者的意味。与西方宽容思想注重理性不同的是,中国的宽容思想更强调的是一种道德修行。以自由平等为前提的现代宽容思想对官本位思想影响颇深的中国实现自由平等的氛围很有借鉴作用。

基于对宽容的认识,我们可以将宽容教学理解为,一种以“宽容”精神为核心、展现宽容品性的教学。这种教学,不仅在教学的各个环节中融合并体现了一定的宽容精神、彰显了其内在的宽容品性,而且能够通过宽容的教学引导与交往,提升受教育者的宽容意识和宽容能力,使受教育者能够关注、关心、理解他人,乐于助人,与他人形成一种和谐、友好的沟通与交往关系。概言之,即:以宽容的方式教学,用宽容的态度育人。

二、宽容是国家教育的题中应有之意

据2010年我国颁布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阐述,我国的教育方针是“坚持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与社会实践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和接班人。”【3】德智体美劳是对人的素质定位的基本准则,也是人类社会教育的趋向目标,所以人类社会的教育就离不开德智体美劳这个根本。并且纲要指出:“坚持德育为先。以德树人,把......”【4】可见德在一个人素质中的重要性。《尚书?君陈》:“有容,德乃大。”意思是有忍让宽容的胸怀,德行才能广大。因此,要具有高尚的德行,宽容实为必需。纲要中明确指出要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坚持全面发展与个性发展的统一,以改革创新为动力,以学生为主體,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促进每个学生主动地、生动活泼地发展,尊重教育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为每个学生提供合适的教育。而一个宽容的环境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前提,宽容的环境才能容得下学生天马行空的想法,才能容下“千奇百怪的答案”。“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教育者也必须具有包容的精神,营造一个宽容的课堂氛围,给学生发散思维提供一个活动场所,才能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同时宽容的环境也有利于学生主动性的发挥。给学生树立好榜样,既能包容好学生犯错误,也能包容成绩差的学生的错误;既能包容性格活泼的学生,也能包容性格孤僻的学生;才能塑造学生的宽容精神,形成学生之间的宽容融洽关系,才能形成一个个性鲜明,百花齐放的班级体。在人类的历史长河中,宽容的典范无处不在,而四百年前伊丽莎白一世女王给宽容作了最好的诠释。被马克思称为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天才之一的戏剧家莎士比亚站在十六世纪的思想高度,把掩藏在历史深处的人性特点挖掘出来抛到人们的脚下。在莎翁的历史剧中,君主往往是反面角色,伊丽莎白女王深知这一点,但她并没有下令禁止演出莎士比亚的戏剧。尽管在《哈姆雷特》剧中就有这样的台词“脆弱啊,你的名字是女人”,但是这并没有影响伊丽莎白就坐在舞台对面的包厢里看戏。女王的宽容成就了莎士比亚的艺术高度。伊丽莎白女王以她的广阔胸襟捍卫了人们的言论自由。而在当代中国,在加强公民意识教育中,把培养学生自由平等的理念作为合格公民的基本要素,而宽容精神也是倡导自由平等理念不可或缺的。因此,宽容教学大势所趋。

那宽容是不是一种绝对的善呢,然而在现实生活中,宽容的价值备受争议。有人也把宽容当成是一种懦弱的表现,一种面对外面压力或暴力被动屈从的精神状态,甚至把它当作阿Q精神胜利法的代名词。还有一部分人把纵容也当成一种宽容,毫无条件,无目的地施展宽容之心,大大贬损了宽容的社会价值。如此种种,对“宽容”内涵的理解,就牵涉到回答:什么是评判宽容的标准,什么样的宽容才值得提倡等问题?文中借用“底线”这一概念作详尽阐释。

三、宽容的底线

何为宽容的底线,笔者定义其为对事情的最大容忍度。宽容作为道德的一个评价尺度,笔者认为道德底线就可以当作宽容的底线的标准。何为道德底线,就是道德的最起码的基本规范,即对行为主体的最低的道德要求,触犯这条底线就是所谓的不道德。所谓道德与否,即人们观念中判断是非,正误,善恶,美丑等的一个度。笔者认为宽容的受动者超越道德底线不是不能接受的,但应承担越过道德底线的责任。就像运动场中的底线(或边线),即你在进攻和防守中,裁判可以容忍你继续比赛的最大程度,假若越过了这条底线,你的控球权就要交给对方,或者失分。因此,“宽容不应该被理解为无止境、无原则的,宽容也是建立在是非观念基础之上的。”【5】无原则的宽容是不负责任的表现,无原则的宽容就是一种纵容。

在教育学生方面,首先,教师要有宽容的胸怀,允许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能够乐观接受参差不齐的考试分数。在学校里,教师往往容易按照适合大多数学生的标准去要求每一个学生,但实际上,每个学生的个性是不同的,教育不是让学生的个性统一化,而是要帮助学生成为独一无二的、能够充分发挥个性的人。如果教师按照自己的意愿对学生修修剪剪,则可能使学生丧失个性。儒家经典著作《伦语》中就有“因材施教”的古训。教师应该做的是给予这些个性以足够的宽容和恰当的引导,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个别差异出发,有的放矢地进行有差别的教学,使每个学生都能扬长避短,从而获得最佳发展。

在对待学生犯错误情况下,很多老师想通过“杀一儆百”的方式才达到消除后患的效果,而这种方法往往适得其反,大家都知道当以统治者的身份在给一个学生处以死刑的时候,你伤害的不仅是一个学生的自尊而是这个迫害者代表的一个学生群体的自尊,况且对处于身心在不断成长时期的学生来说,他们有一种叛逆心理,喜欢挑战权威,这样的后果只能激起他的叛逆情绪,挑战“统治者”的底线。学生是不断成长发展的人,犯错误是可以理解的,况且“错误是有意义的学习所必不可少的。”[6]当学生犯了错的时候,对于学生的错误行为,教师“不能只是严厉惩罚,而是从学生长远发展角度,采取宽容的态度,这样一方面保护了学生的自尊,另一方面也给学生留下了自省的空间和主动改过的机会,”【7】给学生提出希望及建议。尤其在教育自由公平方面更加呼吁宽容精神。有些教师对待学生不能一视同仁,对待大家眼中的优等生能宽容其小错误,而却不能给予成绩差的学生同等的宽容。当成绩差的学生有所过错时,要么谩骂,要么讽刺挖苦,要么变相体罚。当教师能宽容自己以粗暴严厉的方式对待学生,宽容自己这种教学上的错误,却不能宽容学生小小的错误。这是教学上一种亟待解决的矛盾。宽容是培养完整人格的一种必需,也是培养道德情操的一种必需。教师在日常工作中.对于出现过错的学生要给予时间上的宽容,上课出现的问题,尽可能在课后处理;公共场合发生的情况,尽可能于个别场合解决。

四、宽容的塑造:保持关系的统一

保持关系的统一既是教育内涵得以彰显的前提,也是教育内涵的重要体现。首先,保持理论与实践的统一是塑造宽容的必要步骤。将书本里的世界与活跃在窗外的世界联系起来,把教学导向生活,达到统一。书本上的知识让学生产生的心灵震撼往往比较短暂和肤浅。要让学生能有更强烈的情感冲突和心灵共鸣,唯有让学生亲身体验。在现实的教学中往往存在重书本知识传授而轻实践的现象。在教学中,教师可以设置教学情景,让学生在创设的情境和角色扮演中产生强烈的心灵震撼和情感冲突,感受不同于自己观点的角色,这样学生才能更好地接纳不同于自己的观点,也有利于扮演者体验到突破道德底线所引起的心灵创伤感。通过对不同角色的亲身体验而得到不同的情感经历,产生深刻的体会与感悟,使他们认识到别人的立场与情感体验,从而能理解他人宽容他人。同时,在角色扮演中必然也会产生团队活动,让学生在相互交往与帮助中学会宽容。其次,保持言行的统一。“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教师的言行会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作用。然而,在传授知识和思想教育的过程中,教师往往会当作一种指令性的工作来做,

流于简单甚至粗暴的形式。在口头上教育学生要团结合作,宽容他人。但在实际情况中,教师对学生犯的一点错误就严厉批评,尤其是成绩差的学生,往往会戴着“有色眼镜”放大这些缺点错误,而看不到学生身上的闪光点,不仅会使学生丧失学习的热情,做人的信心,而且会使学生容易产生抵触情绪或仇视心理。还可能会让学生从中接受到这样的错误信息:我也可以用老师对我的方式来对付别人。因此,教师应站在学生的立场上用一颗平常心来面对每个学生的长处和短处,宽容地理解他们,关心他们。第三,保持师生关系的统一。从教学的角度看,师生关系是一种教与学的关系,教师处于教育和教学的主导地位。无论在知识、智力还是社会经验上,教師之于学生都有明显的优势。但这并不意味着教师可以凌驾于学生之上,要求学生言听计从。而今,我们的学校不再是一个封闭低效的集体,不同文化不同观点早已潜入每一个学生的大脑并不停交锋,传统的教学方式应对今日的课堂也变得捉襟见肘。“在传统师生关系下,学生和教师是‘独立于人之外的‘静物存在,师生之间是控制与被控制的关系,在此师生关系下,教育往往变成‘奴役人的工具,教育走向了异化。”这种要求学生无条件地服从老师的专制型的师生关系的基础是等级主义,必然会导致学生的被动性和消极态度,造成师生关系的紧张。师生关系在人格上是民主平等的关系,是一种朋友式的互助关系。教师应真情对待学生,关心爱护学生,公平地对待每一位学生,不搞一堂言,不厚此薄彼,优化师生情感关系,用教师特有的的人格魅力感染每一位学生,营造和谐宽容的学习氛围,让不同观点的持有者在在学习讨论中产生思维的碰撞,并实现自己理性与精神的升华。

结语

我国教育目的中规定要坚持全面发展与个性发展的统一,把学生培养成一个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学生。宽容的课堂环境有利于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有利于形成个性鲜明,百花齐放的班集体。宽容不是懦弱也不是纵容,应把握好宽容的底线。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并提高自己分析判断的能力,对于教师而言,教师应躬行践履,因材施教,因时因地对学生给予不同程度的宽容,以利于学生身心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1][美]迈克尔?沃尔泽著,袁建华译:《论宽容》[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0:11.

[2]洛克.论宗教宽容[M].吴云贵,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2.

[3][4]教育部?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 - 2020年),2010 -7 -29.

[5]唐艳灿.宽容心:道德教育的必修课[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学报,2009(7)

[6]施良方.学习论【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194.

[7]李树斌.“宽容”是一种无声教育[J].工作研究,2013(8).

[8]李官.师生关系的重构—从功能性师生关系到存在性师生关系[J].楚雄师范学院学报,2011(1)

猜你喜欢
宽容统一教学
坚持严管和厚爱相统一的着力点
微课让高中数学教学更高效
碑和帖的统一,心和形的统一,人和艺的统一
统一数量再比较
“自我诊断表”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对外汉语教学中“想”和“要”的比较
尊重、理解、宽容让他重新起步
我努力读懂“宽容”这首诗
宽容在班集体教育中的作用
错误也是一种课程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