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芳芳
摘 要:屈原(公元前340—公元前275)是战国时期楚国著名的政治家和爱国诗人,他的代表作是著名的《楚辞》。在《楚辞》中屈原强烈地表达了他的爱国情感和高尚节操,《楚辞》充分体现了屈原的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是我国文学宝库中的珍贵瑰宝,也是人们一直以来研究的重点和关键。
关键词:《楚辞》;人生观;价值观
一、《楚辞》中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要有崇高的政治理想并且要矢志不渝地坚持
屈原在《楚辞》等作品中一再表明了自己革除国家弊端、选贤举能、定国兴邦和让百姓安居乐业的“美政”理想,即使他的理想之路并不平坦,甚至充满荆棘和坎坷,这些都不能使他放弃自己的政治理想。相反,他面对这些困难和问题时不但没有退缩,反而逆流而上;矢志不渝地坚持着自己的理想并为自己的理想不断地努力和奋斗着,不轻易放手也不轻言放弃。他的这种伟大精神在历史上曾感召了一代又一代的仁人志士,很多伟人在这种思想精神的感召下不断地为中华民族努力和奋斗,他们不惜“抛头颅、洒热血”[1]。例如,商鞅不怕权贵,力主改革和变法,造就了秦国的强大,为后期秦始皇统一六国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这样的事例在我国悠久的历史长河里不可胜数。在中国近代史上,广大优秀的中国人为了实现中华民族复兴和中国真正意义上的独立与自主,不怕流血和牺牲,为了实现我们国家和人民的政治理想前仆后继,终于在中国共产党的英明领导下实现了国家独立和民族复兴。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今天,我党的党员干部要继续发扬优良作风,坚定共产主义的伟大理想,并且为了这个理想坚持不懈地奋斗。时刻以我党的伟大政治理想为思想指南,去鞭策自己和鼓励自己,为我国的发展和建设贡献出最大的努力。
二、《楚辞》里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要有忧国忧民的思想意识
屈原在《楚辞》里表达了自己多次遭到打击,受到小人排挤,但是他从来不顾自己的得失,而是具有一心为国为民的忧患意识。这种伟大而崇高的精神追求被我国爱国志士们薪火传承下来,所以才有了宋朝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名言警句;才有了南宋爱国诗人文天祥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豪迈;也才有了林则徐“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的慷慨气概。这些伟人们,不论自身处境如何,不管社会形势多么严峻,他们始终关心和关注的是国家命运和人民幸福[2]。作为中国执政党的中国共产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广大党员干部的根本任务和基本议题。党员干部要把为民和忧国的思想作为自己的基本观念,树立为人民谋求幸福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我国的党员干部要充分学习、吸收和继承屈原《楚辞》里忧国忧民的宝贵精神。
三、《楚辞》中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要有坚定的上下求索的思想信念
屈原在《楚辞》中通过对一系列具有神话色彩意向的描写,表达了自己不断追求理想和不停止奋斗的精神。其中《楚辞·离骚》中“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更是将自己的执著精神表达到了极致[3]。这种伟大的执著精神和中国共产党的精神是一致的,回头看我党一路的风雨历程就会发现,我党从成立到现在,无不是在不断地探索中度过的。谁都不是天生的救世主,谁也没有天生的拯救能力,纵观中国共产党建党90多年来,不论是在革命斗争时期还是新中国成立后,都没有现成的路可走,没有成熟的经验可以学习和借鉴,没有正确的模式可以模仿;但是我党无数的伟大先烈们凭着执著的上下求索精神,在革命战争年代找到了“农村包围城市”和“工农武装割据”的正确革命斗争路线,在新中国成立以后,寻找到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理论,终于排除艰难困苦,铸就了中国共产党的伟大成绩和丰功伟业。共产党的一路艰辛充分运用了屈原的上下求索精神,而事实证明坚持上下求索精神是正确的和可行的。在建设中国特色和谐社会主义社会的今天,我党要继续坚持执著的上下求索精神,把它作为我党的根本精神和做一切事情的立足点。在我党以后的自身建设和为人民服务中,继续发扬“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的思想态度,为党、国家和人民的福祉不断努力。
屈原的《楚辞》中蕴含了丰富的人文精神和科学态度,屈原留给后人的精神财富是无穷尽的。屈原的时代距离今天太过遥远,那些过去就像沙粒一般漂浮在漫漫的历史长河里,《楚辞》里的伟大精神就是一颗又一颗耀眼的明珠,点缀着漫漫的历史长河,使其星光璀璨。先贤已逝,名流千载,让先贤值得欣慰的是,我辈后人正在继承先贤的精神的路途上不断地前行,秉持着先贤的精神理念继续前进。我辈要将古圣先贤的精神源源不断地接力和传承下去,让它不断地焕发生命活力和光彩。
参考文献:
[1]纪晓建.汉代楚辞学研究[D].苏州:苏州大学,2014.
[2]方 铭,胡 静.2010年屈原及楚辞研究综述[J].云梦学刊,2013(02):36—40.
[3]赵乔翔.谈屈原及其楚辞研究的价值取向问题[J].三峡文化研究,2012(07):135—145.
(作者单位:河南化工职业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