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语名量词的隐喻现象及其构建机制

2015-05-30 15:42潘倩倩
北方文学·下旬 2015年2期

摘 要:英语名量词根据量词和其修饰的名词之间的关系,分为外在隐喻和内在隐喻。外在隐喻是建立在名量词和其所修饰名词之间的语义特征相似性的基础上,是名量词和其所修饰名词的一种语义特征的转移;内在隐喻主要是通过异常搭配构建的,量词的使用反映了施喻者对名词所代表事物的认知过程。所以该研究主要是从相似性理论和异常搭配来分析名量词的隐喻现象及其构建机制,希望为英语量词研究提供一次有益的尝试。

关键词:名量词隐喻;外在隐喻;内在隐喻;相似性理论;异常搭配;构建机制

1. 引言

随着现代隐喻学派对隐喻学的深入研究,隐喻已经逐渐作为一种认知观,尤其是在Metaphors We Live by中Lakoff和Johnson完全改革了隐喻的概念,他们认为隐喻并不仅仅是语言层面的事,而且它也渗入到了我们的认知和行为中去。在Metaphors We Live by中,Lakoff和Johnson对隐喻的定义是:The essence of metaphor is under-standing and experiencing one kind of thing in terms of another[1](Lakoff & Johnson, 1980:9)。国内学者从认知心理学、哲学、语用学、符号学、现象学和阐释学这些角度对隐喻都做了多角度、多维度的分析和研究;同时还对隐喻的产生、功能、特点和构建机制等做出了分析研究,这些都有助于我们更好的理解隐喻。

传统语法认为,英语是没有量词这个词类的,但是在我们过去的英语学习过程中,我们发现英语中有很多表量的词,我们将这些词称之为量词,并且将英语量词分为两类:名量词,如piece, pair, gallon等;还有动量词,如once, twice, gust等。名量词的隐喻现象其实有时就是在某种特定场合下使用违反传统搭配规则的表量结构,为了达到一种修辞效果,如a drop of pride, a sea of flags等。名词和量词之间的异常搭配就是隐喻性搭配,其中的量词则被称为隐喻性量词。

根据Lakoff和Johnson对隐喻的定义,相似性对隐喻的构成起着关键性的作用。以相似性为基础的隐喻其实就是具有语义特征相似性的两组事物之间通过人脑的想象和联想所形成的语义特征转移,即源域的语义特征转移到目的域上。名量词隐喻的成功构建,其实就是通过比较名量词和其所修饰名词的语义特征,发现其二者的相似性,从而构成隐喻[3]。本文主要分析名量词的隐喻现象,同时从相似性理论和异常搭配来分析这种隐喻现象的构建机制,希望为英语量词研究提供一次有益的尝试。

2. 英语名量词的隐喻现象

名量词的隐喻就是施喻者通过名量词来表达名词的数量时,对该名词所代表的事物的一种认知理解过程。这时名量词不仅是表达它所修饰的名词的数量,更是表达施喻者对该名词的理解和认识。本文根据名量词和它所修饰的名词之间的关系,将名量词隐喻分为两大类:即外在隐喻和内在隐喻[3]。

2.1外在隐喻

外在名量词隐喻其实就是名量词和它所修饰的名词之间的隐喻关系非常明显。因为施喻者通常为了强调名量词所修饰名词的某一重要的语义特征,而利用名量词与之相似的语义特征。英语中存在大量这样的名量词隐喻。

如下:

a storm of applause:暴风雨通常是突然爆发的,而且来势汹汹;掌声是观众们一种强烈感情的自然喷发,这两者在语义特征上的相似性使这个隐喻得以成立。

a flood of tears:在汉语中通常用泪水涟涟、泪水滂沱来形容一个人哭的很厉害,而洪水一般也是水势凶猛,因为tear和flood这二者之间存在着语义特征相似性,所以构成隐喻[4]。

a shower of bullets:在汉语中常用枪林弹雨来表达战争的激烈程度,因为子弹射出的密集程度就像阵雨一样。通过shower和bullet的语义特征转移来达到了隐喻效果。

根据上述的例子,我们可以得知不管是storm和applause,flood和tears,还是shower和bullets,它们都属于不同的概念领域,不同概念领域的事物只有具备相似性,才能引起人们类比的联想,从而将不同概念领域的事物并置在一起构成隐喻[6]。所以说外在的名量词隐喻通常是用名量词与其所修饰的名词之间的语义特征相似性来达到这种隐喻效果,而此类隐喻也是不胜枚举。

2.2内在隐喻

内在名量词隐喻主要是通过违反传统搭配原则的异常搭配而达到一种隐喻效果,从而获得对名量词所修饰的名词一种新的认知和理解[5]。英语中也存在着大量的这种隐喻,如下:

a drop of pride: drop是修饰液体的名量词,通常与rain/water等搭配,表示雨水或水的水量不多,这里与pride连用则表明不怎么骄傲,这种通过对drop的隐喻用法更能表达使用者的意图。

a sea of flags:众所周知海洋是无边无际、波澜壮阔的,那么旗帜的海洋则给人一种数不清的红旗在迎风招展的画面感,既让人觉得宏伟,又让人觉得很喜庆。而这种画面感的产出都是借助了sea与flags的异常搭配所达到的隐喻效果。

a flock of messages: flock一般指鸟群或者羊群,显而易见flock隐含了数量很多的意思,这里与message连用则是为了说明信息集聚,通过违反传统的搭配规则而到达了隐喻效果。

通过上述例子,我们得知这种内在的名量词隐喻主要是通过异常搭配构建的,名词与量词之间的隐喻性搭配关系所反映的是人们对名 词所代表的范畴的理解和认识, 是两个意象之间的映射关系。

3. 名量词隐喻的构建机制

在隐喻研究中,隐喻构建机制一直都是研究重点。因为通过对隐喻构建机制的研究,我们可以更好的理解隐喻的产生、功能以及意义。

通过前文对名量词的外在隐喻和内在隐喻的分析,可以看出本文主要从相似性理论和异常搭配这两个方面来探讨名量词隐喻的构建。

3.1相似性理论

前文已经指出,相似性是隐喻赖以成立的关键要素。在每类隐喻中都有两个域,即源域和目标域。以相似性为基础的隐喻其实就是源域和目标域之间存在着某种相似的语义特征。使用者为了反映目标域的某种语义特征,而去寻找与目标域语义特征相似的源域,最终将源域映射到目标域之上[6]。没有源域和目标域之间相似性,那么隐喻便不存在,所以说相似性研究是研究隐喻构建机制的一个

要点。

事实上名量词隐喻的构建也是建立在名量词和它所修饰的名词相似性的基础上的,因为一旦这两者通过语义特征的比较发现其相似性,那么名量词隐喻就得以构建。相似性又分为物理相似性和心理相似性。物理相似性主要是在外形上的某种相似,如在名量词隐喻中a belt of sand, a ribbon of hedges等;心理相似性主要是使用者认为源域和目的域之间存在某种相似,同样在名量词隐喻中也能发现这样的隐喻,如a flock of messages, a drop of pride等。[2]

3.2 异常搭配

所谓异常搭配其实是施喻者为了达到一种修辞效果或者语际目的而故意违反搭配原则的一种隐喻性搭配。在名量词隐喻中异常搭配就是名量词和它所修饰的名词之间的一种隐喻性搭配,其中的名量词则被称为隐喻性量词。我们比较一下“a bunch of flowers”和“a bunch of girls”之间的差别,在这两种搭配中,bunch都是充当名量词,表flowers和girls的数量,但是又有所区别。在第一种搭配中,bunch只是一个简单的名量词,没有什么其他作用,也不具备什么其他含义;然而在第二种搭配中,bunch不仅仅是名量词,而且也是隐喻性量词。使用者将bunch的语义特征映射到girls上,使人不仅联想到一群女孩儿,而且女孩儿如花般美丽,那么第二种搭配则是通过对bunch与girl之间的异常搭配而到达了一种隐喻效果。通过上述的例子可以看到,在常规搭配中名量词作为名词的意义已经被弱化,只是用来表量;而在异常搭配中,名量词作为隐喻性量词,它的名词的意义依旧十分饱满。

4. 结语

本文基于前面的研究之上,主要分析了名量词的隐喻现象,发现在英语中存在着大量的这种名量词隐喻,主要分为外在隐喻和内在隐喻,外在隐喻主要是建立在相似性的基础上的;内在隐喻通常是通过异常搭配来实现的,所以本文从相似性理论和异常搭配这两个方面来分析这种名量词隐喻现象的构建。名量词隐喻的相似性主要是施喻者在源域和目的域之间发现它们存在的语义特征相似性;而异常搭配是施喻者为了达到一种修辞效果或者语际目的而故意违反常规搭配原则的一种隐喻性搭配。

希望本文为英语量词研究提供一次有益的尝试,同时英语中名量词隐喻现象也需要进一步的研究和讨论使研究结果更能说服人。

参考文献:

[1] Lakoff ,G &M. Johnson. Metaphors We Live By [M]. Chicago 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1980.

[2] 束定芳. 隐喻学研究[M]. 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0.

[3] 林璐. 汉英量词隐喻的对比研究和翻译[D]. 武汉:武汉科技大学学报,2011.

[4] 邓艳清. 量词性隐喻[J]. 江西教育学院学报,2006,26(3):114-115.

[5] 王文斌,毛智慧. 汉英表量结构中异常搭配的隐喻构建机制[J]. 外国语文,2009,25(3):49-50.

[6] 马明. 隐喻相似性及其认知研究[J]. 东北大学学报,2005,7(5):388-389.

[7]王文斌,熊学亮. 认知突显与隐喻相似[J]. 外国语,2008,31(3)::47-49.

[8] 毛智慧. 汉英表量结构中异常搭配的隐喻构建与解读机制[D].宁波,宁波大学学报,2013.

作者简介:潘倩倩(1989.09.08-),女,安徽安庆人,安徽大学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硕士研究生在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