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泽华
摘 要:《红楼梦》是诞生于清代的杰出白话小说,其真实作者百年来众说纷纭,不一而足。经胡适等红学家考证,现今普遍接受其作者是曹雪芹的说法,但这观点明显存在许多漏洞。本文认为《红楼梦》作者是曹雪芹的祖父曹寅,而曹雪芹只是对其进行了整理修订工作。笔者从文本入手,根据《红楼梦》文本中所体现出的时代特征,对其作者进行了考证。
关键词:《红楼梦》;作者;曹雪芹;曹寅
一、《红楼梦》作者非曹雪芹
在明清小说中,最为后人称道的莫过于《红楼梦》。该书问世不久,即以手抄本的形式广为流传。当时,此书名为《脂砚斋重评石头记》,没有标明作者是谁,百年来,谁是《红楼梦》的真实作者,成为“红学”家们一直争论、研究的问题。
经胡适等红学家多年的考证,现今人们普遍接受曹雪芹是《红楼梦》作者的观点。之所以认为作者为曹雪芹主要证据有三:1.红楼梦文本中提到曹雪芹在悼红轩中批阅十载增删五次;2.脂砚斋等人的批语中提到曹雪芹与《红楼梦》的密切关系;3.敦诚、敦敏、富察明义等人关于曹雪芹的诗作。但这些“证据”都存在着许多漏洞,难以经得住仔细推敲,并没有办法作为曹雪芹就是《红楼梦》作者的铁证。
(一)《红楼梦》文本中关于其作者的表述
《红楼梦》文本中关于其作者的论述一直被红学家视为证明曹雪芹是其作者的重要证据,胡适在《红楼梦考证》中考证其作者是曹雪芹,就先提到了《红楼梦》文本作为证据。但是这明显是经不住推敲的,其文本中提到曹雪芹作《红楼梦》的是这样一段话:
空空道人……改《石头记》为《情僧录》.东鲁孔梅溪则题曰《风月宝鉴》。后因曹雪芹于悼红轩中披阅十载,增删五次,纂成目录,分出章回,则题曰《金陵十二钗》。
文本中所提到的参与红楼梦创作的有石头、空空道人、孔梅溪、曹雪芹。显然作者并不想透露其真实身份,空空道人即是没有,而孔梅溪即是“恐没兮”的谐音,前三者为假托,那么“曹雪芹”便是真有其人吗?
清代文字狱大兴,乾隆年间修四库全书更是“寓禁于征”,历史学家吴晗说“清人纂修《四库全书》而古书亡矣。”其时,很多藏书作书之人被牵连入狱,可以说清代是中国禁书的高峰时期。《红楼梦》的作者为了免于其祸,当然要想办法掩盖自己作书的事实,又怎么可能在书中透露出此书是自己所作呢?显然《红楼梦》文本中关于其作者的论述是故布疑阵,其目的就是不想让别人知道他是谁。那么,这又怎么可以作为《红楼梦》作者就是曹雪芹的证据呢?所以红楼梦文本根本无法证明其作者是谁。
(二)脂砚斋等人批注中关于《红楼梦》真实作者的表述
现在发现的《红楼梦》早期抄本都是与脂砚斋的批语一起流传的,名为《脂砚斋重评石头记》,是红学研究的重要资料。脂砚斋的批语中似乎透露出其与作者密切关系,且多次提到曹雪芹。但脂批中并没有直接说明《红楼梦》作者就是曹雪芹,每到作者究竟是谁的关键处写得很是隐晦,显然是故意不让别人看出来作者的真实身份。
《红楼梦》在成书之后,其文本是同脂批一同流传的。清代文字狱大兴,无数人因藏书作书而锒铛入狱。《红楼梦》的作者为了自保,当然不会在随其书广泛流传的批注中透露出自己的真实身份。
关于脂砚斋的身份,一些研究者根据脂砚斋批语中所透露出来的那些含混不清的信息,考证出了脂砚斋是曹雪芹的叔父、兄长、妻子等。这些考证和解释虽不是毫无道理,但除主观臆测外,并没有多少有力的证据。脂砚斋在关于曹雪芹卒年确切时间上也与曹雪芹的好友敦诚的诗作《挽曹雪芹》发生冲突。有研究者甚至认为脂砚斋与作者并没有关系,他只是一个普通批书人,所以脂批也很难成为曹雪芹是《红楼梦》作者的铁证。
(三)敦诚、敦敏、富察明义关于《红楼梦》作者的表述
敦敏是敦诚之兄,两人是努尔哈赤第十二子阿济格的五世孙。他们与曹雪芹私交甚笃,在他们的诗作中多次提到曹雪芹,可以说与曹雪芹的来往十分密切,敦诚在《寄怀曹雪芹》中说:
爱君诗笔有奇气,直追昌谷破藩篱。当时虎门数晨曦,西窗剪烛风雨昏。
可见他们经常推心置腹通宵畅谈。但是在他们提到曹雪芹的诗歌中,无非说曹雪芹能诗善画、好酒放达,从来没有提到过他作《红楼梦》的事情。
按照常理,《红楼梦》是曹雪芹泣血之作,在“当时虎门数晨曦,西窗剪烛风雨昏”的促膝长谈中一定会跟朋友们谈起,但敦诚、敦敏在诗作却从未提起,这不十分可疑吗?所以敦诚、敦敏的诗作只能证明曹雪芹确有其人,根本无法作为曹雪芹就是《红楼梦》作者铁证。
富察明义是满洲镶黄旗人,年龄较曹雪芹小二十多岁,在他的《绿烟琐窗集》中有《题红楼梦》二十首,在题序中写道:
曹子雪芹出所撰《红楼梦》一部,备记风月繁华之盛,盖其先人为江宁织府,其所谓大观园者,即今随园故址。惜其书未传,也鲜知者,余见其抄本焉。
这似乎可以为曹雪芹是《红楼梦》的作者提供证据,一些研究者认为明义也可能与曹雪芹相识,他甚至说大观园就是随园。但他在讲到曹雪芹先人时说“盖其先人为江宁织府”,“盖”字有推测之意,显然他也不能十分肯定曹雪芹的家世出身,这也可以看出明义很可能并不认识曹雪芹本人,他的话也许只是道听途说。
明义也并没有见到过《红楼梦》的原稿,其所读只是流传的抄本,他说:惜其书未传,也鲜知者,余见其抄本焉。言语之间似乎也流露出并没有见过曹雪芹本人。在他创作于1795年的《和随园自寿诗韵十首》的注中说道:
新出《红楼梦》一书,或随园故址。
在此时富察明义言“或”,又不能肯定随园就是大观园了。很显然,富察明义在《题红楼梦》题序中的话也是出于推断,他所提到的“曹子雪芹出所撰《红楼梦》一部”很可能也只是他听到的传言,并不能作为曹雪芹就是《红楼梦》作者的证据。
通过以上叙述不难证明《红楼梦》的作者断非曹雪芹,那么这部伟大小说的作者究竟是谁呢?
二、《红楼梦》作者可能具备的条件
(一)《红楼梦》中所提到的剧目《续琵琶》
在《红楼梦》第五十四回《史太君破陈腐旧套 王熙凤效戏彩斑衣》中贾母指着史湘云对薛姨妈说:
“我象她这么大的时节,他爷爷有一班小戏,偏有一个弹琴的奏了来,即如《西厢记》的《听琴》、《玉簪记》的《琴挑》、《续琵琶》的《胡笳十八拍》竟成了真的了,比这个更如何?。”
其中提到的《续琵琶》这个剧目,周汝昌先生在《红楼梦新证》中考证其作者为曹寅。[1]曹寅在苏州担任苏州织造期间(1690年—1704年)曾写过大量剧曲,其中《续琵琶》并没有得到广泛流传,很可能只在曹寅府上演出过,是曹家的私家戏。只有亲眼目睹或耳闻此剧才有可能将其写入书中。由此可以推断出《红楼梦》的原作者与曹寅有直接或间接的关系,并且在曹寅任织造期间曾在苏州一带活动,这为我们寻找《红楼梦》真实作者缩小了范围。
(二)《红楼梦》真实作者的出身
在《红楼梦》第三回林黛玉进贾府中有这样一段文字:
邢夫人携了黛玉……亦出了西角门,往东过荣府正门,便入一黑油大门中,至仪门前方下来。众小厮退出,方打起车帘,邢夫人搀着黛玉的手,进入院中。黛玉度其房屋院宇,必是荣府中花园隔断过来的。
之所以贾赦在荣国府东边与贾母和贾政隔开单独生活,周汝昌先生认为,贾赦的原型是曹颙,而贾政的原型是曹頫,曹頫是过继到曹寅家的,所以贾政也非贾母亲生,贾赦当然也不是贾政的同母兄长,这是两人分开居住的原因。其实江南一带当时的民俗是如此,费孝通在《江村经济》中这样描述他家乡的情况:
父母在世时,长子住在外面其他房屋里……多数情况下将老屋分成两部分。长子住用东屋,幼子住西屋,堂屋为公用。
这就清楚了,兄弟未分家前隔房而住是当时江南风
俗[2]。那么由此可以得知,《红楼梦》的原作者对江南风俗十分熟悉。
同时,作者对北方的风俗也十分熟悉,如《红楼梦》中多次提到北方特有的“炕”:
狗儿听说,便急道;“你老只会炕头上混说,难道叫我打劫、偷去不成?”
南窗下是炕,炕上大红毡条,靠东边板壁……
只见薛宝钗穿着家常衣服,头上只散挽着籫儿,坐在炕里边。
显然,作者对南北民俗都较为熟悉,他很可能在南方和北方都有过长久居住的经历,这为我们寻找作者又增加了一个条件。
在《红楼梦》文本中对贾家生活用度器物的描写上也可以窥见作者身份的端倪。尹伊君在《红楼梦的法律世界》一书中统计了贾家物件的一份清单:
一是字画,书中写到的字画有:唐伯虎的《海棠春睡图》,秦太虚的对联,米襄阳的《烟雨图》,颜鲁公的墨迹对联,各种名人法帖,仇十洲的《双艳图》。二是服饰面料,书中写到的有:倭缎、羽缎、蝉翼纱、软烟罗等。三是皮货,书中写到的有:貂鼠皮、灰鼠皮、一斗珠、海龙皮、黑狐皮、大白狐皮、猞猁狲等。四是家具,书中写到的有:梅花式样小几、玻璃炕屏、大紫檀螭案、玻璃大镜……
显然原作者出身并不贫贱,否则无法把这些奢侈器物写得这样详细。后四十回续书作者的高鹗在这方面远远逊色于作者,在高鹗续写的后四十回抄检大观园时,所查抄器物为:
淡金盘两件,金碗两对,金抢碗两个,金匙四十把,银大碗八十个,银盘二十个……
显然续书与原著对器物的描写相差甚远。这说明《红楼梦》原作者身份一定是贵族或没落贵族,对贵族生活和奇珍古玩非常熟悉,不可能是社会下层的知识分子。
(三)《红楼梦》中所流露出的“末世感”
《红楼梦》对于故事的时代背景并没有明确的交代,但是多次提到故事发生在“末世”。如凤姐的判词中有一句是“凡鸟偏从末世来”,探春的判词中有一句是“生于末世运偏消”。笼罩全书的是一种没落萧瑟的“末世感”。
书中所说的末世应当是整个大背景所处的时代,并非单指贾府荣华的末世。末世当是改朝换代的大动荡时期,而红楼梦的成书时代却是我们所熟知的“康乾盛世”,是中国封建王朝回光返照的最后一个繁盛时期,很难产生末世感。那么书中所说的末世是指什么呢?
笔者认为书中所说的末世,正是明清易代的末世,书中的末世感是明亡后,作为“亡国奴”的文人内心空虚彷徨,一方面是对故国的怀念,一方又不得不为满清政府服务。正是这种亡国带来的无归属感和理想现实的矛盾催成了《红楼梦》这部奇书。这种对少数民族入主中原的愤慨,在《红楼梦》文本中也有体现,如六十三回贾宝玉为芳官取名耶律雄奴时说了一番话:
雄奴二音又与匈奴相通,都是犬戎姓名。况且这两种人自尧舜时便为中华之患,晋唐之朝,深受其害。幸得咱们有福,生在当今之世,大舜正裔,圣虞之功德仁孝,赫赫格天……
作者借贾宝玉之言,流露出了对少数民族的痛恨和蔑视,以及对“大舜正裔”的强调,这体现了作者对满清异族的愤恨,而这也正能说明《红楼梦》的作者应当生活在明亡不久的时期。
三、《红楼梦》真实作者的推断
通过以上叙述,我们可以得知《红楼梦》原作者一定具备以下特点:一是在曹寅任苏州织造期间(1690年—1704年),与曹寅有直接或间接的关系;二是原作者是江南人或者曾经在江南生活过相当长的一段时间;三是出身贵族或没落贵族,有一定见识,绝不会是下层知识分子。四是作者应当是明朝遗老或者是生活在明亡不久的时期。
那么这样作者的范围就已经缩得比较小了,通过对清代文人的筛选,满足以上三个条件的清代文人只有三个,一个是毛奇龄,一个是洪昇,还有一个是曹寅。
(一)对作者可能是毛奇龄的排除
毛奇龄是明末清初的著名经学家、文学家,在曹寅任苏州织造期间,毛奇龄确实也身在江南,而且与曹寅的好朋友洪昇来往密切,甚至为洪昇的作品《长生殿》作过序,很有可能结识时任苏州织造的曹寅,并且很可能见到过曹寅所写的《续琵琶》。但在曹寅担任苏州织造的期间,毛奇龄致少有七十岁高龄了,已经进入垂暮之年,能否有精力“批阅十载”尚且成问题,何况还要“增删五次”。当然,这不能作为毛奇龄不是《红楼梦》作者的铁证。
在《清史稿》中记载毛奇龄:
淹贯群书,所自负者在经学……奇龄辨证图书,排击异学,尤有功与经义。
通过《清史稿》中对毛奇龄的记载很容易看出毛奇龄是一位崇儒的大学者,平生致力于儒家经学。而《红楼梦》对儒家却不甚尊崇,塑造出了贾宝玉这么一个“潦倒不通世故,愚顽怕读文章”的主人公,满书的至情至性、儿女情长,与传统儒家纲常大相径庭。这与毛奇龄的性情显然是极度不相符的,如果毛奇龄这样的大儒看到《红楼梦》一定会嗤之以鼻,又怎么会是其作者呢?
(二)对作者可能是洪昇的排除
洪昇是钱塘人,生于世代官宦而中落的缙绅之家,是著名戏剧《长生殿》的作者。康熙四十二年即公元1703年,曹寅将其所作杂剧《太平乐事》寄给洪昇,洪昇为之作序。次年,即公元1704年,曹寅迎洪昇于江宁,并为其演《长生殿》。章培恒的《洪昇年谱》中写到:
(曹寅)亦迎致昉思于江宁,集南北名流为胜会,独让昉思上座,以演《长生殿》剧。每优人演出一折,昉思于寅即雠对其本以合节奏,凡三昼夜始毕,一时传为盛事。
可以看到,洪昇与曹寅交往甚密,他当然可以看到曹寅所撰的《续琵琶》,可是《洪昇年谱》中又提到:
若昉思本年腊月在江宁,与寅同游处,其离江宁当已在冬末或明年初春,距明年春末只二、三月耳;寅何不即于彼时演剧,而必待张云翼为昉思演《长生殿》后,始“闻而艳之”,于昉思甫离江宁之时又复迎致之而为是会?且昉思前二年
皆尝客游江宁,似亦无连续三年、年年游江宁之必要。疑此剧系曹寅慕昉思名而寄示之以索序者[3]。
由此可见,洪昇与曹寅此前并不相熟,很可能是洪昇当时名声较大,曹寅慕其盛名而请他为之作序。如果洪昇见过曹寅所作《续琵琶》,也不可能在1704年之前见过。
在这一年从江宁返回的路上,洪昇不慎落水而死。如果洪昇是《红楼梦》作者,那么他绝不可能在短短几个月时间完成《红楼梦》这样一部大书,或者专门将曹寅所作《续琵琶》记入书中,所以洪昇也不会是《红楼梦》的作者。
(三)关于作者是曹寅的推断
曹寅生于顺治十五年,先世原是汉人,明末入满洲籍,属满洲正白旗包衣。后来其先祖随清兵入关,得到宠幸,成为显赫一时的世家。其母孙氏是康熙的乳母,曹寅少年时曾作过康熙的伴读,康熙即位后派其父曹玺任江宁织造,继曹玺之后曹寅也曾担任这一职位。
曹寅也是著名的文学家、藏书家。其文学造诣十分深厚,其在京曾编有诗集《荔轩集》,在苏州时组织诗酒唱和,并创作了许多剧曲,今所知有《北红拂》、《续琵琶》、《太平乐事》。在扬州开设诗局,专为编刊《全唐诗》投入心血精力,之后又编纂《佩文韵府》。可以说曹寅是具有相当才力的文人,具备创作杰出作品的才能。
曹寅显然符合上述《红楼梦》作者可能具备的条件。首先《续琵琶》是他在苏州做官时的作品,《续琵琶》并没有得到广泛流传,是曹家的私家戏,他当然有可能把自己的得意之作写入自己的小说。
其次,曹寅长期在江南地区做官,对江南的风俗当然十分熟悉,这样就可以解释为什么《红楼梦》中会出现兄弟的江南风俗。同时,曹寅出生在北方,对北方人的生活习惯也一定十分熟悉,这样在《红楼梦》中既有南方风俗的表现又有北方民俗的描写就不足为奇了。
曹寅的父亲曹玺曾任江南织造,曹寅本人也长期担任重要官职。可以说曹寅出身显赫,家产颇丰,这就为其小说中对世家官宦的生活描写提供了现实生活来源。
曹家本是汉人,祖上被满人俘获成为“包衣人”。在满族人统治的清王朝,曹家虽然地位显赫,但包衣人的出身是其难以消解的心结。虽然后来入了满籍,但仍是汉姓,依然难逃脱被歧视和压迫的命运。曹寅所生活的时代正是明清易代不久,对汉族统治的明代政府有所怀念,极有可能产生“末世之感”,从而促使他在文学创作中流露出来,《红楼梦》中所蕴含的末世之感可能由此而来。
《红楼梦》文本中很多地方都有曹寅其他作品的影子,如曹寅《楝亭诗钞》卷八的《巫峡石歌》中女娲炼石所遗、因“廉角磨耽”未被采用,集天地灵气日月精华的巫峡石,这与《红楼梦》中“无材可去补苍天”的青梗峰石十分相似[4]。宝玉在太虚幻境所闻《红楼梦曲》十二支,其《引子》起句“开辟鸿蒙,谁为情种?”这两句周汝昌先生则认为来源于曹寅的一首五言诗:“茫茫鸿蒙开,排荡万古愁。[5]”
笔者认为《红楼梦》这部伟大著作的真实作者很可能就是曹寅,这部作品完成后因为清朝文字狱,并没有大范围的流传,由他的后人曹雪芹进行增删整理,又经脂砚斋等批书人批注后,以手抄本的形式流传,这就是为什么脂批中会有“今而后惟愿造化主再出一芹一脂,是书何幸,余二人亦大快遂心于九泉矣”之语了。
笔者认为我们研究《红楼梦》一定要突破胡适先生以来红学的研究方向和曹学的框子,以新的视角对这部伟大的作品进行解读和研究,才能真正读懂这部伟大巨著。
参考文献:
[1]周汝昌,《红楼梦新证》, 中华书局, 2012年,296页
[2]尹伊君,《红楼梦的法律世界》,商务印书馆,2007年,36页
[3]章培恒,《洪昇年谱》,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年,第396页
[4]朱淡文,《贾宝玉形象探源》,红楼梦学刊,1996年第一辑
[5]周汝昌,《红楼夺目红》,译林出版社, 2011, 第1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