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继续教育开展社会服务的策略研究

2015-05-30 13:26胡加鹏
东方教育 2015年2期
关键词:社会服务策略研究

胡加鹏

【摘要】继续教育定位为学历教育、社会服务、国民学习需要三个方面的职能。学历教育已经具备成熟经验,社会服务工作才刚起步,没有现成经验,发展空间无限。谁率先抓住社会服务就是对高职院校发展架桥铺路。本文针对高职院校继续教育开展社会服务的策略研究,能为高职院校在社会服务相关方面的研究提供参考。

【关键词】高职院校继续教育;社会服务;策略研究

1、充分认识高职院校开展社会服务工作的重要意义

1.1加强社会服务工作是高职院校的社会责任。高职院校肩负着教书育人、产、学、研、社会服务、文化传承创新的历史使命。要努力担当为继续教育服务的中心,搭建多样化的学习平台,开发和开放教育资源,开展技能和新技术培训,构建终身教育体系中发挥作用【1】

加强社会服务工作是教育《规划纲要》的重要内容。《规划纲要》明确提出;“到2020年,形成适应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调整、体现终身教育理念、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根据创新性国家建设和人才规划纲要的要求,以提高岗位适应能力和创新能力为重点,加强对党政、企业经营、专业技术等各类人才的继续教育活动;特别是“四类人员”的社会服务【2】,其意义深远。

1.2加强社会服务工作是服务区域经济发展的需要。

首先,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十二五”规划提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建设新型农村城镇化推进,提高人民生活幸福指数,着力推进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和新农村建设。根据以上要求,绝大多数企业亟待推进以自主创新和节能减排为重点的发展方式转变,以承接产业转移为重点的对内对外开放,需要政府、行业、企业、相关研究机构和继续教育社会服务共同努力建立中小企业技术服务公共平台,为它们提供及时有效的技术服务。其次,区域经济社会的发展离不开社会服务。国家有明确规定,高职院校要按照在校生1:1的規模对社会人员进行社会服务(示范高职按照1:2比例);每个高职院校所处城市都有国家级、省级、市级开发区,建设如火如荼,大型企业和重点项目落户工业园,需要我们高职院校提供强有力的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持。目前各大企业遍地开花,技能型人才尤其是高技能人才缺乏已成为经济发展的制约普遍因素。大量的企业管理与工程技术人员,熟练工需要通过培训提升适应能力和技术档次,达到高技能要求。第三,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需要开展农村新型实用人才培训和农村实用技术服务,以改善民生为重点推进文明乡村建设,以实现“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目标,需要高职院校利用专业资源及人才优势提供实用技术服务,开展农村实用人才培训。

1.3加强社会服务工作是学校自身发展的需要。

随着一些地方普通高校转型为应用技术型大学,很多高职院校会面临着诸多压力和困难:一是职教领域的竞争日益激烈,普通高校转型就是一个冲击,文凭已经不再具备吸引力。二是随着人口结构的变化,高职生源会日益减少,对那些财政补贴不足或者边缘地区高职院校的影响更甚。长期以来财政投入严重不足,导致基础能力建设不足,领军人物缺乏。特别是高职院校经过十几年建设发展,机制体制运行不同,导致前有标兵,后有追兵,左右有强兵;很多高职院校面临高职教育的“严冬”。因此,拼文凭不如拼社会服务,面对困难主动服务区域经济,通过推进管理体制改革,完善内部管理,充分利用高职院校的资源优势,在社会服务市场中去博弈,找准定位,拿出具体的行动,开拓创新搞社会服务,一心一意谋发展这才是高职院校可持续路径。

1.4加强社会服务工作是专业建设、“双师”素质提高的重要举措。

专业建设是高职院校的灵魂,立足之本。专业如何与企业对接,产业与专业如何融通是高职院校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和核心。专业如何具备行业气质,光靠关门办学不行。要提高专业与行业企业的融入度,提升专业带头人的行业气质和在行业内的话语权,老师必须走出去,在行业内“试试水性”,在开展社会服务的过程中逐渐解决课程教学内容与行业技术应用脱节、教学手段和方法针对性不强等问题,从而不断深化教专业带头人的行业气质和在行业内的话语权【3】,从而不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整体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和办学水平。

2.高职院校开展社会服务与培训工作的主要问题及对策

2.1思想解放不够,视野不开阔,开展社会服务工作的氛围不浓。

我国高等教育一直是滞后于市场经济改革仅存的地带,很多高职院校一直当成普通高校来办学,思想保守,缺乏对市场和形势辩证发展的认识,在专业、师资队伍、实习实训基地建设等方面只围绕全日制学历教育转,忽视了社会服务能力的建设,浪费了大量的教育资源。有部分学校对职业教育面临的形势和任务缺乏清醒的认识,对开展社会服务工作兴趣不浓,甚至有的人认为这是歪门邪道。虽然也有学校开展了一些培训工作,视野不开阔,眼睛紧紧盯在学生的二次开发上面,缺乏走出校门在市场里面竞争的勇气。

2.2政策不完善,法制不健全,社会环境欠佳。

为加快技能人才队伍建设,国家先后出台了《国务院关于加强职业培训促进就业的意见》(国发【2010】36号)、《教育部、财政部关于支持高等职业学校提升专业服务产业发展能力的通知》(教职成【2011】11号)等政策,为社会服务工作营造了较好的政策环境。但是高职院校在执行文件的过程中会碰到政府职能部门履职不到位、培训经费得不到落实等问题;普通企业由于招工难,生产都是满负荷,培训时间得不到落实,加上老板怕培训职工以后职工跳槽,所以开展职工培训的积极性不高,加大了培训工作的难度。社会培训机构过度追求经济效益,导致培训费用偏高,企业和社会人员难以承受,对社会培训的认同度不高。但他们的机制灵活,敢于做出种种看来难以真正实现的承诺,通过不同的手段扰乱培训市场,严重地制约了社会服务的健康发展。对于高职院校要清醒看到这个错位现象,需要引进第三方考核评价体系,社会服务的针对性和有效性需要进一步增强,紧密结合专业建设和实习实训基地建设的实际,创造性地开展社会服务工作。

2.3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脱节,教学资源利用不充分

职业教育是面向人人的一种终身教育。社会需要我们做什么,我们就应该提供什么。学校不仅要提供全日制教育的机会,也要根据区域经济发展的需要,提供非全日制教育、短训的学习机会。打破单一的教育形式,具备把课堂建到企业、把课程送到企业的勇气和能力。随着生源结构的变化,部分高职院校的教学资源会出现闲置,实训设备利用率不高,教学场地和教师在周末和节假日得不到充分的利用,教学成本的概念还没有真正进入高职院校相关领导的视野。

2.4部门垄断,条块分割,学校参与竞争有难度。

政策导向是开展社会服务的重要条件。但是由于行政、行业或其它原因的制约,在开展社会服务的时候缺乏政府主管部门的支持,由人社部门主管的特殊工种培训、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等培训安排在当地的技工学校等单位;由农口主管的“阳光工程”培训、农民创业培训安排在农校等单位;由工会、妇联、团委、扶贫办等主管的培训也由与他们有紧密工作联系的单位来举办,行政主管部门掌握了绝大部分资源,学校在开展面对行业的培训的时候,往往处于弱势地位,要想在这些国家政策扶持的培训工作中“虎口拔牙”,分一杯羹,具有相当大的挑战性。希望裁判和运动员不要一人承担。

3.推动高职院校深化改革,服务区域经济建设

3.1改革创新,拓宽视野,营造开展社会服务的浓厚氛围。

思想观念的转变是做好事情的先导,思路决定出路。面对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又一次大变革,高职院校要潜下心来认真研读职教政策,全面分析高职教育面临的形势,强化对开展社会服务工作重要性的认识,增强开展社会服务工作的使命感和紧迫感,构建灵活多样的社会服务体系,努力做到学历教育和非学历教育协调发展、职业教育和普通教育相互沟通、职前教育和职后教育有效衔接,为高职院校的可持续发展、学习型社会建设奠定基础。

开展社会服务不仅要着眼于在校生的职业技能和水平能力的提高,更要面向社会开展岗前培训、在职人员素质提高、技术服务等工作;既要请进来开展社会服务工作,更要把课程送到单位,把企业搬到课堂,开展有针对性的社会服务工作。社会服务与培训工作不仅要做教育家、实干家,还要做社会活动家。以良好的服务品牌吸引他们,以优质、高效的服务打动他们,变“要我培训”为“我要培训”,在学校、社会营造浓厚的社会服务氛围。

3.2完善社会服务的体制和机制,健全社会服务体系。

健全社会服务配套制度,完善校企合作开展职业培训、技术服务的机制。加大《关于开展社会服务工作管理办法》等制度的落实力度。建立社会服务常态机制。学校统筹为主,依托专业搞服务。实行“一套班子、两块牌子”(即专业教学团队既负责在校学生培养,又负责相关专业的社会服务),在专业建设中注重社会服务基础条件建设。完善社会服务考核评价体系。将社会服务纳入学校统一考核评价体系,真正发挥学校社会服务功能,激励广大教职工积极投身社会服务工作;建立社会服务检查与评估制度,实现社会服务工作有计划、有检查、有评估、有整改。

3.3充分挖掘学校的优质资源,提高社会服务工作的质量。

以课程建设促进社会服务能力的提高。课程是专业建设的支点,也是开展社会服务工作的支点。积极探索和创新课程建设模式,构建工作任务和工作过程导向的课程体系,以建设专业优质核心课程、精品课程为重点,以改革课程内容和方法为基础,以构建课程标准和考评体系为保障,融“教、学、做”为一体,全面提高专业课程质量。修改教学大纲,与行业、企业共同编写培训教材,建立相应的教学资源库,将职业资格认证、工种技能鉴定等纳入教学,全面推行“双证书”甚至是“多证书”教育,在满足学生就业需求的同时提高社会服务的能力和水平。以实习实训基地建设促进社会服务能力的提高。实习实训设备设施是高职专业教育的基本硬件支撑,也是学校开展社会服务的基本硬件保障。将面向学生的实习实训基地建设与面向社会服务的硬件建设统筹安排,有机结合,按照以教学为主,兼顾生产、科研、培训“四位一体”的要求,建立生产型、产学结合型、模拟型校内实习实训基地,按照“共建、共享、互利、双赢”的原则,与政府、行业、企业共建校外实习实训基地,在开展正常教学的同时,开展社会服务工作。以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促进社会服务能力的提高。师资队伍建设是人才培養工作的根本保证,也是开展社会服务的根本保证。要开展多种形式的教师专业技能培训和生产实践锻炼,提高双师型教师的比例和每一位专业教师的实践动手能力。教师实践能力的提高使他们更好地胜任社会服务工作,也会拓展社会服务的领域,有效地促进学校社会服务能力的提升,做到师资队伍建设和社会服务能力提升有机结合。

3.4规范社会服务与培训管理,推动社会服务工作迈入良性发展的轨道。

目前,社会服务工作才刚刚路出头角,职业教育的改革浪潮席转而来。为了使高职院校继续教育社会服务工作开拓创新、做强做大,既要兼顾眼前又着眼长远,既要兼顾社会效益又注重经济效益,高职院校要把社会服务归口管理,统一对外,专班负责,规范管理,服务于社会服务的项目全程。要严格执行项目申报、实行“先收后支、比例分成、分户管理、规范使用”的管理体制,充分体现高职院校的优势,努力形成一院一品的培训项目格局,使高职院校的社会服务工作走上良性发展的轨道。

参考文献:

[1]刘克勤;;高职院校开展社会服务的实践与思考[J];继续教育研究;2010年08期

[2]刘明星;《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3年第19期

[3]廖惠卿;王向岭;罗金彪《科教文汇(中旬刊)》2010

猜你喜欢
社会服务策略研究
养老社会服务体系与机制的完善
云南省高职示范院校服务社会能力现状研究
科研、教学与社会服务协同培养应用型创新人才
浅析社会工作实验室的建设与管理
从眼动实验看中原服饰文化传播与社会服务
高中英语书面表达问题分析及策略研究
新媒体背景下政务微信的借势发展策略研究
关于提升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质量的策略研究
目的论角度下的英语翻译策略研究
提高小学数学教学有效性的策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