葛满玲
《中国文化经典研读》(选修)是一本融古贯今广涉猎的好教材,典籍数量多,时间跨度长,内容涉猎广。教师在授课时也要做到融古贯今广涉猎。教学时至少要突出以下两点:一是横向比较广泛涉猎扩大学生视界,二是纵向探究观照经典思考现代意义。
《中国文化经典研读》采用了撮其纲要的手法,即从卷帙浩繁的典籍中,选出具有一定代表性的“文化经典”作为研读对象。在单元的分列上,兼顾了两条线索:一条是历史发展的线索,从第二单元以儒道发端,到第十单元的近代文化转型结束,大致构成一个有始有终的时间序列,反映中国文化由古到今的发展脉络;另一条线索则是从经典的性质着眼,既展示儒、释、道三教的经典以及历史、伦理、科技、文学等各个方面,又反映思想的流变和文化的发展。学生学习该教材,不仅能了解中国古代文化典籍的概况,掌握“经、史、子、集”四部分类法,而且能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历程及其现代意义,并能学会以现代的眼光观照古代文化经典。如果说《先秦诸子选读》(人教版-选修)让学生了解到中国古代文化的一个分集,那么《中国文化经典研读》(选修)则让学生了解到中国古代文化的全集。仔细研读发现,该教材典籍数量多,时间跨度长(从先秦到晚清),内容涉猎广(政治、经济、文化、哲学、宗教、科技等);既横向分类,又纵向展开——将该教材的单元主题和文本特点列表如下,就会一目了然。
■
正因为《中国文化经典研读》(选修)给学生带来了丰盛的中国传统经典文化的精神大餐,所以执教者当细心研读教材,精心设计教案,在授课时也要做到融古贯今广涉猎。笔者认为教学时至少要突出以下两点。
一、横向比较广泛涉猎扩大学生视界
《中国文化经典研读》是选修教材,老师在执教时可以大胆取舍或重组教材,采用横向比较法,带领学生广泛涉猎世界上其他国家相同时期的文化以及圣贤们的思想主张,这样既能扩大学生视界,又能让学生用联系的方法做学问,还能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下面以春秋战国时期的文化为例。春秋战国是中国历史上重大的变革时代。西周以来建立的礼乐制度开始瓦解,群雄争霸,征战频繁。在这样一个动荡的时代,大批人才脱颖而出,各种主张和学说也如雨后春笋般出现,形成了所谓“百家争鸣”的局面。《老子》《论语》《孟子》《庄子》《墨子》《韩非子》《荀子》等等,对于诸子百家的思想主张,学生已经从历史教科书和其他语文教材中学习到了不少内容,老师在教读这一单元时可以大胆取舍,除了带学生横向比较诸子间学说的异同外,还可以把拓展的触角延伸到世界上其他国家。在链接其相关文化时,把那些有突出成就的思想家及其学说也罗列出来比较一下,以加深学生理解。例如学习完《论语》后让学生联系世界历史知识,找出跟孔子处在相同时代的其他伟人。学生很快就会想到苏格拉底和柏拉图。教师此时可以启发学生思考:当苏格拉底遇上孔子,他们会说些什么?学生从历史书上学习到被称为“西方的孔子”的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并且知道他提出了“美德来自于知识,知识从教育中来”的思想主张。作为孔子的同时代人,苏格拉底也是老师的楷模,他们如果能够穿越时光隧道相遇的话,一定会从如何教育学生、世界各国孔子学院的创建意义以及战争与和平等等问题进行交流讨论。如此等等的横向比较需要执教者具备相关的知识储备。可以这么说,如果教师能够打破学科间的界限,教读《中国文化经典研读》时如此广泛涉猎、横向联系并做出比较的话,真的能够教学相长啊!
二、纵向探究观照经典思考现代意义
《中国文化经典研读》(选修)第一单元“入门四问”的第三个问题是“中国文化经典在现代文化建设中有什么意义”。该问题已明确地提醒我们教师在教学时要引导学生学会以现代的眼光去观照古代文化经典,在带领学生进行纵向深入研究时,要针对本教材所选著作的思想精华去思考其现代意义。例如在教读“诵诗三百,授之以政,不达;使于四方,不能专对;虽多,亦奚以为?”“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时,教师要启发学生融古贯今去纵向探究中国历史上那些“积极入世,求真务实”的政治家、思想家、军事家、科学家等,和他们的突出贡献及其灵魂的闪光点。可以这么说,“积极入世,求真务实”是中国文化经典的底蕴,也是中国文化经典至今仍具有启发性的重要原因。儒家的优秀传统,培养了中国人把个人命运同国家命运紧密结合起来的自觉性。治国平天下的追求与“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箴言,已经成为社会普遍认可的理想人格和道德规范。文以载道,因文悟道。教师在引导学生追随历代圣贤、传播经典文化时,不仅让薪火相传了,而且师生们的人格魅力也会得以提升。
★作者单位:安徽潜山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