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亚苹 刘春秀 解翠杰
摘 要:就业是民生之本,高校毕业生就业难也是一个不争的事实。文章在经济新常态背景下重新审视大学生就业难现象,从多角度出发,对建立高校毕业生的就业促进机制做了一些思考。
关键词:经济新常态;高校毕业生;就业;机制
中图分类号:G647.3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8937(2015)05-0065-01
“就业是民生之本”,大学生就业问题作为我国就业问题中带有战略性的核心问题备受瞩目。在经济新常态背景下用多维视角和发展观的思维审视目前大学生就业难的现象,不难看出现象的背后有很多令人深思的问题,而这些问题多是发展中、前进中出现的,是“转型中的烦恼”。清醒地分析、科学地把握能找到多渠道解决的方案。
1 经济新常态背景下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分析
在经济增速放缓、经济下行压力持续加大、产业结构调整的大背景下,中国2015年就业形势将更加复杂,也将更为严峻。新增劳动力主要来自三方面:农村富余劳动力、高校毕业生以及中专、技校和初高中毕业后不再继续升学的学生,共计大约1 500万人。就业“总量压力仍然非常巨大,结构性矛盾更加突出”。据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数据显示,2014年全国高校毕业生人数727万人。相比2013年699万毕业生增长28万人次,再创历史新高,被冠以“更难就业季”称号。而另据中国社会科学网数据显示,2015年全国高校毕业生总数将达到749万人,比2014年再增加22万人,在经济充满挑战的大环境下,每年都在增加的毕业生人数,使得“就业难”被毕业生、家长以及媒体广泛关注。
2 建立完善的就业促进机制
目前,产业转型升级还不到位,所能提供的契合大学生预期的岗位相对不足,供求不匹配。要解决毕业生的就业难问题需要多方面入手,建立完善的就业促进机制,从而在根本上解决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维护社会稳定。
2.1 首先要加强政府的保障机制建设
就业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方方面面的力量支持,但其中起关键作用的是政府,只有得到国家政策上的支持,才能保障就业工作的有效开展。政府要加快制定高校毕业生就业鼓励政策。通过政策引导鼓励高校毕业生到基层就业。在当前“增长速度的换挡期、结构调整的阵痛期”叠加的情况下,高校毕业生就业面临前所未有的压力,政府制定鼓励政策促使高校毕业生投身于“农村教师特岗计划”、“西部计划”、“大学生村官”和“三支一扶”等各类基层服务项目,这将是毕业生扩大毕业渠道的明智选择,也是对高校毕业生的很好锻炼。目前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正在全力以赴实施两个计划:就业促进计划和大学生创业引领计划。这些都是很好的高校毕业生就业促进政策,将会鼓励大批的高校毕业生创造更多辉煌的成就。高校毕业生将会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政府需要加大就业困难高校毕业生帮扶力度,扩大求职补贴的覆盖范围,另外政府各级部门应该联合制定政策努力拓宽高校毕业生就业实习、见习基地的领域和功能。通过改革创新、发挥市场作用,积极培育、认定一批功能完备的实训基地,用于提高学生实践技能,为将来就业做好充足准备。另外,政府应该采取类似“政府购买服务”等更多有利保障措施,创造更多的基层就业岗位,从而缓解就业压力。
2.2 加快建立高等院校的教育改革机制
根除“市场需要的是蛋糕,学校送出的却是包子”的教育弊端。经过大量的调查实证研究证明,“高校毕业生的就业难”不是供给大于需求,而是就业结构性矛盾突出造成的一种阶段性社会现象。21世纪初,高校毕业生年均100万人,2015年是近750万人。高校毕业生数量的增加,为转型升级提供了人才储备。但也存在一个高校专业设置与快速变化的市场需求错位现象。随着产业结构的调整,旧的职业消失了,新的职业出现了,而大学专业结构的变化明显滞后于社会需求的变化,这就形成了人才供需市场配置的时间差。大学专业设置与社会需求脱钩,从根本上加剧了大学生就业难。高校应该建立教育改革机制,及时对就业率很低的专业进行缩招或调整,紧跟产业结构调整步伐,调整专业设置,增加适应市场需求的新专业。
同时,高等院校应该建立长效就业指导机制。目前,全国高校基本都开设了就业指导课程,但是很多仅仅是停留在有限的几堂讲课上,对学生的就业起不到根本性的指导作用。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强调,要加强就业指导和创业教育,落实高校毕业生就业促进计划。作为高校应该把就业指导,融入到整个大学教育过程中,变成大学教育的一种常态,不能“临时抱佛脚”,同时还应该针对每一个学生制定个性化的就业指导方案,以此整体促进大学生就业。
2.3 建立大学生自主创业机制
“就业是民生之本,创业是就业之源”,积极促进以创业带动就业,是实施扩大就业发展战略的重要内容,是新时期实施积极就业政策的重要任务,也是激发经济活力、培育创新精神的必然要求。2015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指出,打造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和增加公共产品、公共服务“双引擎”,实现中国经济提质增效升级。 “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其中最具成长前景的创业群体是高校毕业生,他们在一些最新的前沿领域会创造出许多非常好的企业,潜力非常大。这就需要不断提高大学生的创业意识,改善创业环境,多渠道提供创业基金,多方面设立创业成功奖励机制。让有创业意向的年轻人看到希望,高校是培养人才的地方,首先要培养大学生有创新创业的意识,同时对大学生创业园、基地等要进一步加大扶持的力度,这都会带来新的产业,也会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
2.4 建立公平竞争的就业机制
高校毕业生在就业过程中经常会遭到各种“就业歧视”,如部分企业会因高校毕业生的不同学校、性别、户籍、年龄等采取区别对待、排斥或者给予优惠等违反平等权的措施,从而侵犯了高校毕业生的利益。这些问题不解决,将直接影响毕业生的就业。只有摒弃学校、性别、户籍、年龄等就业歧视,终结各种有违公平公正公开的暗箱操作,营造公平公正的竞争氛围和社会环境,才能缓解大学生就业之困,化解他们的就业焦虑,让高校毕业生共同享有“人生出彩的机会”。
2.5 建立大学生持续诚信教育机制
高校毕业生就业难已经是一个不争的事实。为了把自己“推销”出去,找到一份体面的工作,不少大学生存在弄虚作假,伪造证书,虚构学习经历及实习经历等行为。还有部分毕业生在找工作的过程中先找一个单位签订了就业协议,找个垫底单位,之后再找到好的工作,就会随意违约。以上种种行为,必然会引起就业单位对高校毕业生的信任危机,从而影响就业。在教育学生的过程中,“我们需要建立持续的诚信教育机制,教育学生“要做事,先做人”,加强对大学生的引导,注重培养他们坚定的政治信念和崇高的精神理念,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同时还要创新教育手段,把大学生的诚信教育贯穿到人才培养的全过程。此外,诚信环境的建设也很重要。社会、高校、家庭、个人需要多方共建,构建一个良好的诚信体系,营造一个诚信的大环境。相信有了诚信做基础,一定会对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形势产生积极的影响。
3 结 语
高校毕业生就业难是全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在经济新常态背景下,高校毕业生就业又面临新的形势,我们要从多方面入手,全面建立就业促进机制,以此来提高大学生的就业率和就业质量,维护社会秩序稳定。
参考文献:
[1] 沈睿泽.经济危机背景下大学毕业生就业促进机制创新研究[J].中国商界,2009,(4).
[2] 中国网.北大教授:大学专业设置不对应社会需求不正常[EB/OL].
http://www.qqwwr.com/staticpages/20110127/qqwwr4d40de68-830221.shtml.2011-01-27.
[4] 谢心灵,谭鸿予,姚贵明,等.高校毕业生就业过程中的诚信问题研究及教育实践探索[J].重庆工学院学报,200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