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伟
职业伦理是高校教师全面发展的重要维度,其不仅能够促进高校教师从业活动规范化,及时对高校教师的职业行为进行调节,激励教师提高自身职业素养,还能够帮助教师端正工作态度,积极投身教育事业,从工作中获得幸福感和满足感,赢得社会公众对高校教师职业的信任。当前我国正处于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转型期,高校教师的职业伦理面临严峻挑战。只有切实培养高校教师坚定不移的信念,使其将教育事业作为终生奋斗的远大目标,才能真正实现高校教师自身价值,为国家培养栋梁之材。
建构和完善高校教师职业伦理,必须首先要洞悉高校教师职业伦理的内涵,然后在此基础上确定合理的规范标准。概而言之,高校教师职业伦理主要包含教学伦理、学术伦理、社会伦理以及师生伦理等四个方面。教学伦理主要体现为高校教师在传授知识的同时,要注重培养大学生的独立思想以及促进学生智慧的形成,引导大学生德智体全面发展;学术伦理主要体现为高校教师要潜心提升科研水平,勇于开拓进取和创新;社会伦理主要体现为高校教师要积极关怀并参与社会事务;师生伦理主要体现为高校教师要尊重大学生的个别差异,真诚关怀并公正对待每一名学生。
建立科学的职业伦理的规范和标准,对提升高校教师的社会地位,建立一支素质过硬的高校教师队伍至关重要。
笔者认为,建构和完善转型期高校教师的职业伦理,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加大宣传和教育力度,培养正确的伦理精神和教育观念。培养高校教师正确的伦理精神和教育理念是提升其职业伦理素质的决定因素。拥有正确的伦理精神和教育观念,是一名高校教师基本的人格条件,也是激励教师爱岗敬业、积极奉献的重要前提。对高校教师职业伦理和教育观念的培养必须贯穿其整个教育生涯,通过广泛的伦理宣传和教育,帮助高校教师树立正确的伦理意识,逐步形成伦理思维和对高校教师职业的认同感,不断提高职业服务意识,自觉为国家教育事业添砖加瓦。但是,我们也要充分认识到,要更新教师传统的师德观,仅仅依靠外在的硬性规定难以完全办到,外在的教育充其量只能作为辅助手段。只有真正深入教师的内心,用正确的伦理精神和教育观念不断满足教师的内在意愿,才能适应现代教师职业发展需要。此外,各高校要在遵守国家教育方针和政策的前提下,结合本学校的实际情况,经常性地开展有关提升教师伦理素养的学术讨论和研究,催生高校教师对自身道德伦理的反思,及时化解教育伦理难题,提升高校教师的使命感和责任感。
采取多种措施和手段,完善职业伦理规范和标准。各高校要坚持科学发展观,广泛吸收教育行政部门、教师、大学生等多方面人士的建议和意见,逐步建立一套完善且行之有效的教师职业道德规范体系,使高校教师职业道德准则更加科学和客观,并具有较强的操作性。在科学的教师职业道德规范体系和高校教师职业道德准则的指引下,帮助每一位高校教师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具备基本的职业道德要求,提升教师对职业道德规范和准则的认同感,自觉贯彻执行规范和标准。事实证明,仅仅依靠单纯行政手段规范教师职业伦理是行不通的。只有在符合客观实际的前提下,真正考虑到高校教师的教育和教学特点,构建程序化、层次化、清晰化的规范标准和执行保障机制,才能真正达到预期效果。此外,高校教师职业伦理规范和标准要吸收和借鉴我国优良师德传统,还要充分考虑到教师尤其是基层教师的意愿,制定出既包括伦理的一般性原则,又包括权利、义务以及责任等具体规定的可操作的规范和标准。
塑造优良的高校人文环境,构建高校和谐的教育伦理文化。优美、和谐的人文环境是提升教师精神品质的重要因素之一,高校必须在重视师德建设的基础上,高度重视高校人文环境建设。如果缺少了高校文化的支持,仅仅依靠既定的职业伦理规范和标准,高校教师不可能树立崇高的教育理念,也不可能将教育职业作为毕生追求。必须将文化塑造和制度建设有机结合起来,在完善教师职业伦理和规范的同时,将追求伦理价值作为高校文化的核心,逐步引导高校教师端正职业态度,不断提升职业伦理文化意识,使教师在潜移默化中将职业伦理规范与标准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确保高校教师职业伦理建设稳步向前推进。
动员各方面力量,完善高校教师职业伦理监督机制。在当前社会环境下,仅仅依靠高校教师自觉和自律,显然无法使其树立正确的职业伦理和教育理念。因此,自律不可少,他律也必须跟上。要借鉴和吸收发达国家的有益经验,在加强组织建设的同时,充分发挥教学管理者、高校基层组织、各种学术团体、大学生以及一切社会力量的作用,开展多种形式的沟通和交流,将其建议和诉求及时反馈给高校教师,为其坚守高校教师职业伦理和道德规范提供参考。也可以在教师职业组织内部设立审查机构,及时处理高校教师日常的违反规范和师德的行为。
(摘自《光明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