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伟 杨红霞
王勃之《滕王阁序》是骈文中的佳品,也是一篇旷世奇文,写景状物,笔法万象,述志言情,词约意丰,全文紧扣题目,文脉贯通,且能超脱一般模山范水的骈文窠臼,融入真情实感,真正做到了文情并茂,情景交融。所以能流传千古,如“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沉醉了多少文学之士。而“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激励着无数有志之士执著自己的理想追求,不消沉不放弃。物华天宝,人杰地灵,渔歌晚唱,雁阵惊寒,萍水相逢……王勃以不朽的艺术才情为我们灿烂了文学的天空。
流星般划过文学的天空,却留下永恒的光芒,这又未尝不是一种生命的奇迹。26岁定格他的生命之花,他却用唯美的文笔,飞扬的文采,极具个性的艺术才情为我们营造出了一片令人神往心驰的文学天空。“人生百年,犹如一瞬间”在感叹岁月的飞逝中,却镌刻下“当垂不朽”的“天才”之作《滕王阁序》。文与情并茂,景与情交融。收情辞声律音韵之美,传乐观、奋进、昂扬之气。《滕王阁序》创造出了一种景物浑成,意境高远,文断意连,饱含情感,回味无穷而收余音袅袅的效果,写景象之美,抒感慨之情,意境臻于化境。
《滕王阁序》是古代骈文的精品之作。本文原题为《秋日登洪府滕王阁饯别序》。全文文思缜密,层层扣题,第一段以“人杰地灵”为纲,对胜地、贤主、嘉宾、良宴进行盛赞,扣题中“洪府”。第二、三段由近览楼阁壮丽、远眺山川胜景,展示出一副流光溢彩的滕王阁秋景图,紧扣“秋日”“登滕王阁”六个字。第四五段由外景描写转至宴会场面。由参与宴会的逸兴,引出人生遇合的感慨,扣题中的“饯字”。最后两段表达对主人的知遇之恩,有幸参与宴会,自当应命作序,扣题中“别”“序”二字。
纵观全文,由地及人,由人及景,因景而情,文因饯别而作,情以揽胜而生。王勃脱去了饯别文章颂扬、应酬的窠臼,辟出了唐代文人思想自由开放的时代特色。
写景而状物,笔法呈万象。王勃用灵活多变的手法淋漓了山容水貌,;尽致了楼阁壮观,将读者带入一种如临其境的审美境界。
第一,色彩变幻之美。“紫电”“耸翠”“流丹”“青雀”“黄龙”无不色彩缤纷,摇曳生辉。尤其是“潦水尽而寒潭清,烟光凝而暮山紫”两句,不囿于画面的静止色彩而着力于表现水光山色之变幻。寒潭之水因积水退尽而清明澄澈,傍晚的山峦因暮霭笼罩而紫色呈现。上句朴素雅淡,下句设色凝重,被前人赞为“写尽九月之景”之句。
第二,远近变化之美。“鹤汀凫渚……”四句写阁四围景色,是近景;“山原旷其盈视……”两句写山峦、平原、河流和胡泽,是中景。“云销雨霁……”以下四句则是水势浩渺的远景。在作者笔下,各种景物纷至沓来,尽呈眼底,尽态极妍,各展其美。笔墨由近及远铺展而去,将远近景物纵横交织,织出了一幅极具层次感和纵深感的深秋全景图。
第三,上下浑成之美。“层峦耸翠,上出重霄;飞阁流丹,下临无地”四句由两组镜头剪辑而成。上有层台碧瓦攒刺云霄,下有如飞檐翼丹彩欲流,借视角的仰俯之变,收上下相映之趣。尽显危楼高耸之壮观。“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更是写景名句,千古绝唱。碧水青天,水天相接。上下浑然一色,彩霞自上而下,孤鹜自下而上,彼此相映成辉构成一幅色彩明丽而又上下浑成的绝妙好图。这两句自成对,“落霞”对“孤鹜”,“秋水”对“长天”,尽现王勃骈文的特色,运用对偶白描写法,从动态、色彩、空间多角度描写,诗中有画,在读者面前展现一幅彩色画卷。
第四,虚实相映之美。“渔舟晚唱”以下四句即凭听觉联想,用以实驭虚的手法传达远在“彭蠡之滨”“衡阳之浦”的渔歌和雁声,表现出远方的景观。作者登高临远,骋目八极,思接千载,视通万里,既写出了目击之景,又构出了目力难极之景。运用虚实相接的手法范山模水,使读者对景物有具体的感受,又引导读者开拓了视野,虚写实写,尽取相互映衬之效。
言情而述志,词约而意丰。萧管齐鸣,清风徐来,如天籁般的歌声似乎能阻碍行云,“穷睇眄于中天,极娱游于暇日。天高地迥,觉宇宙之无穷;击尽悲来,识盈虚之有数”。作者在着意铺叙美景之后,以腾挪跌宕之笔,由逸游的豪兴引出年少坎坷的感慨,抒写报国无门却壮志不坠的执著态度。
“望长安于日下”四句抒写了远离京城,失意流落之情,接着从关山难越,念及英雄失路,连用冯唐、李广、贾谊、梁鸿的典故,借怀才不遇的人物抒有志难伸的悲愤块垒。前面的失意悲哀是对时代的批判,后面的积极壮怀,有入世的乐观精神。至“所赖”一提,振起全篇。“老当益壮”两句,勉励同仁不要因年华易逝和处境困厄而自暴自弃,这是全文最富有思想意义的警策之语,年老气概更应豪壮,岂能在白发苍苍之年改变自己的心志?在困境中意志更加坚强,决不放弃自己远大崇高的志向。古往今来有多少志士仁人,面对一切艰难险阻,总能执著的追求自己的理想,即使在自己郁郁不得志的逆境当中也不消沉不放弃。从中我们感受到作者生机勃勃,不断向上的精神状态,这种居卑位而思有为的心胸,千百年来引起许多文人的共鸣,韩愈曾称“壮其文辞”“读之可以忘忧”。
以“大鹏”作比,表明凌云之志,又用“失之东隅,收之桑榆”的成语,表明早年虽失意,但拯时济世的信心并未泯灭。反用“贪泉”“涸辙”孟尝君、阮籍之典故,说明身处困境而情操不改,壮志弥坚。作者就是如此展示其抑扬升沉的情感发展轨迹,披露交织与内心的希望与失望,追求与痛苦,奋进与失意的复杂情感。
作者驾轻就熟,灵活自如地驱遣历史典故,以跌宕之笔言情而述志,事典繁多却贴切而达意,气势充沛尽显词约而意丰。本文的难得之处就在于并不一味自伤自怜,能及时地调整心态,转向乐观,表示了一种奋发向上不甘沉沦的决心,两种感情并行不悖,一方面怀才不遇而伤感失落,一方面保持乐观而寄希望于未来。文章的基调使其与以往登高必然怀乡,离远必然伤别之文区别开来,表现出积极用世的有为精神,转悲为乐,两种感情的一致性,使文章升华为悲怆与奋进的统一,低沉与昂扬的统一。
《滕王阁序》虽是宴席上的即兴之作,但作为《滕王阁诗》的序文,却紧扣题目,结构紧凑,文脉贯通,且能脱出一般骈文模山范水之窠臼,融入真情实感,真正做到了文情并茂,情景交融。历史上的滕王阁已不复存在,但他的名字依然留在人民的记忆之中,这不能不归功于王勃的这篇遐迩传颂的名篇。
美哉,壮哉,《滕王阁序》。
阁以文传,名以文显,王勃与《滕王阁序》遂成历史的绝唱。
★甘肃定西市安定区内官营中学;甘肃定西市安定区大城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