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宝才 王媛 肖玥 咸贤
中职学生区别于普教学生,心理、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都不一样。所面向的人生目标也在不同时期有不同的目标和深远意义。我们的德育教育正逐步从注重学生的应试能力转移到注重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上。许多学校都在开展创新教育研究,探索培养创新人才的途径,然而对于我们的道德教育来说,则不乏空洞而留于形式的说教。
中等职业学校德育理念实效性北京市昌平职业学校于2003年提出了“成”字程序育人方案,以培养合格职业人为目标,把学生的教育划分为6个有具体内涵的层面,以职业熏陶、职业生涯设计、培养准职业人为系统的培养程序。在推进策略上,根据教育的基本规律和学生能力提升的内在规律,在总体推进上将育人工作的着力点在不同阶段放在不同的层面上,同步推进,各有侧重,互有交叉,使教育由外在的引导发展为学生内在的变化。在具体实施上,使学校在学生的德育教育上思路更清晰,阶段性安排活动更为合理、目的性更强,学生在校期间的教育更为系统。最终得出结论:对于职业学校的学生,只要精心呵护,细心挖掘他们的潜能,通过耐心的、有针对性的教育,为他们搭建建立自信自强信念的舞台,就一定能使每名学生都走向成功,服务学生的可持续发展。
一、情感交流才是学校德育工作的铸魂之路
作为教师,我们必须从各个方面去关心他们,帮助他们解决成长过程中遇到的各种困难,这就要求我们去“热爱”每一个学生,去包容他们在成长过程中做的每一件事情。“亲其师,才能信其道”,教师只有先施爱于学生,学生才能亲师,尊师。在平日用自己的一言一行去感染学生,一个亲切的微笑,幽默风趣的动作,热情爱抚的目光,都给学生以鼓励、勇气。
作为教师或许应该多俯身倾听孩子的心声,走进他们的世界,不妨多了解一些他们的最爱,与最讨厌的事等,与学生平等相处,像朋友一样与他们沟通,站在学生的立场去理解他们的所作所为。让学生觉得教师是他们的良师益友,从而使学生有喜爱自己的老师而愿意接受教师的感化。
每位教师都应参与到学校德育工作上来,形成德育合力。教师从小事做起,时时处处严格要求自己,用高尚的人格、良好的习惯、积极的人生态度影响教育学生。
二、用创新驾驭德育工作,扬长避短
纵观德育研究,一缕缕清香,一片片秋色,一累累硕果,一份份感动扑面而来。一串串鲜活的故事,渗透着人性的光辉,承载着师生共同发展的经历;一篇篇精美的文章,记录着心灵的对话,迸溅出师生思想碰撞的火花……这火花就是创新后的精华……
中等职业学校的学生,虽然对学习没多大兴趣,但喜欢玩是他们的共同特点,这是学生流失率较大的根本原因,也是教育目标难以达成的根本原因。对于这样的学生,如果整天逼他们学习,他们肯定会非常反感,不仅教育目标难以达成,而且往往把他们逼出校门,而导致学生流失。如果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来吸引他们,通过活动来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就比较符合他们的特点,就有利于他们的健康成长,也有利于教育目标的达成,还能有效地控制学生的流失率。
对于中等职业学校的学生实施“活动育人”,不能零敲碎打,想到哪做到哪,而应进行整体策划,将系统的活动计划与学生的培养目标有机结合。系统的“活动育人”计划应当包括以下几类:
1.是各类体育竞赛活动,如以班级或以专业为单位的篮球赛、排球赛、足球赛、乒乓球赛、羽毛球赛等。
2.是各类文娱活动,如结合“五·四”、国庆、元旦举行的综合性文艺晚会、各类演讲比赛、各类知识抢答赛、各类辩论赛,等等。
3.是各类素质教育训练班,如钢琴、书法、美术、舞蹈、演唱技巧、音乐欣赏、健身、雕刻、文学欣赏、写作,等等。
4.是各类讲座,如公民道德讲座、法制教育讲座、心理健康教育讲座、青春期健康教育讲座、各类专业教育讲座、职业指导讲座,等等。
5.是各类学生社团活动,如文学社、书画协会、管乐团、舞蹈协会、各种球类协会、校园电视台、校园广播站,等等。
三、科学规范性引导,合理人性化管理
俗话说:“不以规矩,不成方圆”。对于中等职业学校学生教育更是如此,如果没有完善、科学的制度来规范学生的行为,很难想象能够把这些“特殊”的学生教育成才。因此,制定科学的制度,对于中等职业学校的教育与管理显得非常重要,这类制度包括《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学生考勤制度》《学生证和学生胸卡管理制度》《学生操行评定办法及实施细则》《学生学籍管理规定》《学生干部岗位职责》《学生干部管理规定》《学生社团管理条例》和《学生违纪处分条例》,等等。
然后是激励性制度,这类制度的目的是鼓励学生的行为,带有激励性,鼓励学生怎么做。这类制度包括《学生奖学金评定及奖励办法》《三好学生评选及奖励办法》《优秀学生干部评选及奖励办法》《优秀团员评选及奖励办法》《优秀团干部评选及奖励办法》《优秀学生社团评选及奖励办法》,等等。
由于中等职业学生的“特殊性”,用严格的管理训练他们是非常必要的,但是,严格的管理不等于不尽人情的管理,更不等于法西斯的管理,而是要“严而有度、严而有别、刚柔相济”。
四、注重个性发展,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学生进校的第一个学期,针对学生藐视规则、容易冲动、做事不顾后果的特点,学校重点安排一些“塑形”教育活动。如:学生入学教育、军训、校训,侧重点放在规范、规则上。各班级内配合搞一些班规、班训,同时了解职业、专业,激发起学生专业学习的兴趣。这个时期的德育教育将为后几个层面的教育打下基础。
第二学期,学生的习惯养成期,前期的规则教育将在本阶段形成一个固化,强调学生的学习、生活、处世习惯,同时学会自己认知社会。学校抓住时机,安排一些励志性的活动,安排学生走进社会观摩一些与专业相关的社会实践活动。
第三学期,学生接受高中教育与职业教育一年后,全面进行到专业的学习,家庭责任感与社会责任感也逐渐增加,同时对一些社会与学校要求的基本规范、规则也已经能够自觉遵守。这个时期也是学生进入到技能学习与职业认知的最佳期。学校应安排一些大型的主题型讲座,并鼓励学生走入到社会参加各种实践活动,开展一些校内的技能比赛与才艺展示活动,让学生收获到在学校应得到的成功感,进一步增强学生的自信。
培养合格职业人是职业学校的教育目标,仅靠在校三年的时间这一目标未必能够实现,也就是昌平职业学校“成”字程序教育的时限就不能只限于三年,有条件的学校要为学生的终生发展提供帮助。
通过行为引导法引导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生活习惯、礼貌习惯,做到为人真诚,凡事替别人着想,敢于承担责任,不计较个人利益,无私奉献;生活学会自理,学会做事,培养学生工作敬业精神,与人合作的团队精神和竞争意识;训练学生善于沟通,乐于助人,吃苦耐劳的人文精神;让学生具有上进心、责任心;提高心理耐挫折能力,有韧性。
总之,中职生的教育管理一定要从其实际出发对症下药,探索适合中职学生教育管理的模式,需要同仁们共同努力。
参考文献:
[1]白云工商高级技工学校.教学管理文件汇编.2001.
[2]张小建,王爱文,王月风.职业指导的操作与实践.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1999.
[3]熊川武.学校管理心理学.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
[4]广东省职业技术教研室编.技工教育和职业培训文件汇编.2003.
[5]王善迈.教育投入与产出研究.河北教育出版社,19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