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秋月 欧阳杰 郝进仕 李芳芳
[摘 要]本文针对中外合作办学模式中的嫁接型模式现状及存在问题进行深入分析,找出影响这种模式发展的根本原因,并提出相应对策,为中外合作办学项目持续健康发展提供有力保障。
[关键词]嫁接型;中外合作办学;模式
1013939/jcnkizgsc201520208
据统计,截至目前,中外合作办学机构项目总数1841个,其中本科及以上高等学历教育的项目793个,本科及以上高等学历教育机构43个(含8个法人设置的机构)。招生数每年8万左右。预计到2020年将达每年16万人至20万人。[1]这表明中外合作办学已经成为国际教育的一种重要力量。在中外合作办学进行规模扩张的同时,其质量和内涵的提升也不容忽视。办学模式是中外合作项目的质量和内涵重要观测点之一。目前,主要的办学模式包括融合型、嫁接型和松散型。其中,嫁接型模式为多数高校采用,所以对其进行深入研究非常有必要。
1 目前主流的中外合作办学模式类型
当前,我国各高校根据学校的具体情况,包括办学实力、生源状况、合作院校等因素选择不同的办学模式。主流的办学模式分为融合型、嫁接型和松散型三种。[2]每一种办学模式都有其自身的优势和劣势:
11 融合型模式
融合型模式把我国高校的教学模式和外方合作院校的模式完全进行融合。融合的主要内容包括教学大纲、教材、教学方法等的融合;双方互派教师进行培训授课;最显著的特点是学生不需要出国即可享受国外的优质教育资源。
12 嫁接型模式
嫁接型模式与融合型模式相比,它的特点是充分保留了双方各自的教学模式。主要通过课程对接,学分互认,修满双方院校规定的学分,即可获得双方学校颁发的毕业证书和学士学位证书。目前主要包括“2+2、3+2、1+2+1”模式,例如2+2模式是指在国内学习2年,然后在国外学习2年,修满学分可获得双方文凭。
13 松散型模式
这种模式主要是指通过聘请外方教师来国内学校讲学;或派学校教师去外方学习,借鉴国外的教学经验对学生进行教学;或派学生去国外进行游学、课程实践等途径进行国际接轨。
14 三种模式优劣比较
三种模式各有特点及自身优势。融合型优势在于能够有效地利用国外合作院校的教育资源,避免学生在国外学习产生巨大的经济压力而又能满足人们接受国外高水平教育的需求,培养掌握国内外先进的技术和管理知识,精通外语的国际型人才。这种模式比较适合国内外重点高校之间的合作,因此适应的范围有限。松散型模式付出的成本、时间代价很少,易于操作,不易产生矛盾,但产生的教学效果有待讨论。嫁接型模式汲取了中西方的优势,学生可以直接出国接受教育,更真实地了解国外的文化和生活。这与学生高中毕业直接出国相比,经济又安全,且适用范围广,重点高校、普通院校和高职高专都可以。目前嫁接型模式已经成为中外合作办学模式的常用模式。
2 嫁接型中外合作办学模式现状
嫁接型模式因既可以出国留学,而又经济安全,备受广大家长、学生和社会各界的青睐。经过不断地实践检验,办学模式在运行的过程中,还存在一些问题亟待解决。
21 课程设置问题课程安排作为教学过程中的重要环节,直接影响中外合作办学的教学质量,决定办学的成败。在嫁接型模式中,学生修满中方和外方所要求的课程学分,即可获得双方学校的文凭。学生需同时学习双方所有课程,如果只是把双方高校的课程进行简单叠加,学生相当于在四年時间中学习了八年的课程,再加之语言课程的刚性需求,很多学生课表都很满,甚至有的还在周末或者晚上安排了课程。导致学生学业负担非常重,大量知识无法消化,甚至部分学生因此厌学,人才培养目标就无从谈起。
22 中方师资队伍建设问题在嫁接型模式下,学生在国内学习期间,课程教学不再仅仅是传统教学,而需要接受双语教学,为能够到外方顺利进行学习打下基础。中外合作办学的教师需能够进行双语教学,具备国际视野,中西融会贯通,衔接有序。据对湖北中外合作办学高校教师进行实地调研,发现很多学校教师外语水平有限,难以胜任专业课的双语教学。甚至部分高校为了对现有资源进行充分利用,中外合作办学的中方师资来自学校现有专业的教师。导致教师队伍不稳定,随意性大。
23 生源质量和规模难兼顾[3]
嫁接型模式中学生如要顺利拿到双方文凭,就须按照合同要求,进入外方学校学习1~2年的时间,修满课程,完成学分。因为需要到外方进行生活学习,对学生的家庭经济状况有一定要求。这样就已经把那些成绩非常优秀但是家庭困难的学生排除掉。但是在招生过程中,为了保证生源,维持项目正常运转,高校不得不从政策上降低招生要求。导致进入到中外合作办学项目的学生往往是一些家庭经济状况很好但是成绩不是很理想的学生。这部分学生学习习惯差,依赖性强,上进心不足,在中方经过2~3年的学习之后,能够达到外方出国留学要求的比例较低。这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了项目的正常运行。所以生源质量和扩大招生规模是嫁接型模式一个日益突出的矛盾问题。
第四,外籍教师的管理问题。为了让学生更好地学习地道的外语,中外合作办学的高校大都聘用外籍教师进行语言课程授课。目前外籍教师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包括:第一,不稳定,外籍教师的合同一般是一年,多数外教呆在国内或一个校区的时间都不长;第二,随意性,因为外教的国籍、个性及生活习惯的差异,教学风格异同,课堂教学大都比较随意;第三,教学水平参差不齐,由于国籍、学历水平以及口头表达的差异性等原因,外教的授课水平良莠不齐。
3 嫁接型办学模式的发展对策
嫁接型办学模式已经成为中外合作办学的常用模式,以上存在的问题已经严重影响了中外合作办学模式持续健康地发展。所以解决这些问题已经迫在眉睫,而这些问题的出现既有宏观方面的原因,也有高校自身的原因。
宏观方面的原因主要是指从政府层面:第一,严格审定申请中外合作办学高校的资质。对于不具备条件的高校不予进行审批。第二,对于中外合作办学学生的奖助学金进行倾斜。对于品学兼优的学生可以考虑全额资助出国留学,等学成归来报效祖国。这一点,笔者认为可以效仿全国七大师范高校免费师范生的做法。对于高校自身而言要解决以上问题,以下几个方面需要进一步得到改善:
第一,客观评估自身办学实力。高校在申报合作办学项目之前应对自身的办学实力进行正确客观地评估,如学科整体实力、中方教师的师资力量、外籍教师的管理水平、教学质量评价体系等方面,如尚不具备办学实力,须先进行改善。不能盲目跟风,为了合作办学而办学,不做误人子弟的事情。
第二,着力提高生源质量。在扩大招生规模和提高生源质量两者之中,笔者认为应把提高生源质量放在首位。只有把人才培养质量放在首位,打造品牌效应,那么招生规模的扩大将会水到渠成。否则盲目进行扩招,无法体现中外合作项目的优势,这样的项目无法可持续发展。学生在进行学习时毫无动力,只是为了获取国内本科文凭不得已的选择,给项目的发展埋下隐患。所以笔者认为应该把录取招生分数提高到和普通学生一样,不能在生源质量上打折扣。
第三,设置合理课程体系。课程设置是中外合作办学项目人才培养的核心和有力保障。具体到嫁接型模式中,课程设置应以同时满足出国和不出国两类学生的需要。对于出国学生,中外两方分别明确各自的核心课程,以及可替代性课程,做好课程之间的衔接,确保不重复,不漏掉;对于不出国学生而言,中外合作办学课程应体现出与其他普通专业的特殊性及优势,培养具备国际视野、外语水平高、专业水平国际化、中西文化融会贯通的学生。
第四,建设高质量的中方师资队伍。课程设置是核心,师资队伍是关键。师资队伍应以打造一支高质量国际化的教师队伍为目标。具体包括以下几点:第一,做好引智工程。在教师招聘中,把海归博士作为招聘的最低标准,优先考虑海外知名高校的人才,逐步降低低学历、外语水平弱的教师比例;第二,提高教师的科研水平。鼓励教师参加高水平的国际会议,和外方教师联合立项,进行教材、教学案例及教学方法等的研究。第三,增加教师出国培训机会,加大课程体系培训,扩大国际视野。[4]
第五,科学管理外籍教师。对外籍教师的管理,坚持用人事制度管人,有条件的高校应把外籍教师纳入到统一的人事管理。外籍教師的课堂教学管理制度及标准和中方教师一样,有奖有罚。如没有纳入统一管理,那么应在合同中关于外籍教师的课堂评价指标进行明确。同时让外籍教师进入到各个学科教研室中,比如口语教师进入到学院的英语教研室,共同参与学校组织的课堂教学检查、教学实践活动、学位论文的答辩等活动之中,让外籍教师真正融入到中方的教学之中。鼓励外籍教师和中方教师进行教学互动,交流教学方法、教学理念,相互取长补短。
第六,对于优秀学生做到“送得出去,引得回来”。对于品学兼优的学生做到能够送出去,也能够引回来。否则,这种办学模式只能把优秀人才送出去之后,而不能吸引他们回来继续为祖国服务。那么这样的项目不能持续发展,因为不仅没有达到“洋为中用”的目的,反而流失了大量优秀人才。
4 结 论
中外合作办学质量和内涵的提升,需要全方位一体化运作。在嫁接型模式中,无论是提高生源质量、课程的合理设置、中方教师队伍建设、还是外籍教师的科学管理都缺一不可。只有做到去伪存真、精益求精,不断完善办学的模式,才能保证其高效健康持续地发展。
参考文献:
[1]林金辉中外合作办学大有学问可作[M].厦门大学
[2]赵卿敏国际化:中国高水平大学的必由之路田[J].高等教育研究,2001(11):72-81
[3]吴健康中外合作办学质量现状及解决途径研究[J].教育教学论坛,2014(12).
[4]赵彦志中外合作办学的特点与发展路径[J].中国高等教育,2014(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