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娜
心理健康教育是着眼于学生的健康成长的,必然要以健康的心态和方式来引导学生,不是等着学生出现了问题再加以解决。这样,就应根据学生的成长规律考虑学生的心理发展阶段和可能出现的心理问题,在学生心理问题出现以前给予必要的指导、帮助,让学生能够轻松地面对自我成长过程中的经历和可能出现的问题。
心理健康教育心理调节技能学生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从上个世纪70年代末提出,经历了认同、试点和全面推开,已经成为学校的常规教育活动,特别是国家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的出台,心理健康教育进一步受到重视。然而,在审视目前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定位、措施以及效果的过程中,笔者发现,不仅存在着认识上的偏差,远未实现预期的效果。为此,我们从原来的补救性教育转向了发展性教育,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一、发展性心理健康教育的理性思考
在很多人的认识中,心理健康教育是解决学生遇到的心理问题,是着眼于学生的健康成长的,自然,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工作是帮助学生解决心理问题。在这种认识的支配下,心理健康教育实质上走入了一种误区。
在很多人的认识中,心理健康教育有着一定的专业性,包括心理教育的专业、技巧等都需要受到专门的培训,因此,谈到谁有资格从事心理教育,大多数人会以是否拿到心理咨询证作为标准。确实,由专门的教师开展教育能够保证其针对性和科学性。然而,影响和引导学生的不仅仅是心理教师,学生心理问题的产生也绝不仅仅是心理教师造成的,要想减少学生心理问题的产生,所有的教师都必然要承担起关注学生心理发展和教育的责任。
从教育的过程看,很多人认为只有专门的课程或者专门的活动才能保证教育的效果,于是缺少心理课时成为了制约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因素。与学校交流经常能听到这样的抱怨:学校领导不重视,不给课时,等等。针对特定阶段的学生或者问题可以有专门的课时,但是,心理健康教育不仅仅是解决问题,学科教学中的教师关心、理解乃至接纳都是学生心理健康的重要保证。所有的教育都符合规律了,学生不出现心理问题,似乎也不需要再有专门的课程教育。
从教育的方式看,不少人觉得只有开设了心理咨询室才是心理健康教育。确实,针对遇到心理问题的学生需要心理咨询室的辅导与帮助,但是,如果等着学生出现了心理问题再去教育,不仅付出的成本更大,学生即使通过咨询解决了问题,其心理问题的长期性和反复性,也不能保证学生比原来更健康,不然不会有“病来如山倒,病去如抽丝”之说。
基于这种思考,我们认为,心理健康教育是着眼于学生的健康成长的,必然要以健康的心态和方式来引导学生,不是等着学生出现了问题再加以解决。这样,就应根据学生的成长规律考虑学生的心理发展阶段和可能出现的心理问题,在学生心理问题出现以前给予必要的指导、帮助,让学生能够轻松地面对自我成长过程中的经历和可能出现的问题。这种心理健康教育的行为就是一种发展性的心理教育。至于目前的很多教育措施,只是对学生出现问题的一种补救,不能作为学校主要的心理健康教育方式。
二、发展性心理健康教育的实践探索
发展性心理健康教育突出体现在发展上,也就是在学生发展期前进行必要的指导,至少有三个特点:一是指导的时间上要在学生心理发展或者出现问题以前进行教育;二是在内容上不是侧重于补救,而是根据学生在后来发展中可能出现的问题,让学生认识到自身的发展特点,掌握基本的心理调节技巧;三是注重课程的规划,系统地设计课程的内容,对学生的教育做好系统的设计。
首先,要做好课程的规划。心理健康教育不仅需要课时,关键是需要课程,随机性的活动或者集中的报告难以符合学生的成长需要,更不是发展性心理教育。这就要求教师必须通过学习掌握课程的基本设计要求,包括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实施和课程评价等基本要素的设计要领。做到这一点,教师至少要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一是了解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虽然教师参与心理咨询师培训能够掌握一些心理知识,但是发展性心理健康教育是针对正常儿童的,教师需要研读儿童发展心理学,特别是正常人的成长规律。过分地依赖于病理性的心理问题和技能难以保证这种设计的科学性。二是教师要学习课程设计的基本方法,可以借鉴校本课程的规划与设计,很多关于校本课程开发的书籍中有介绍。
其次,教师要采取符合学生特点的心理教育方式。受到学科教学的影响,以往的心理教育注重了知识性的传授,似乎学生掌握了知识就能具备一定的能力。虽然在学科教学中知识与能力有一定的关联,但在心理健康教育中,强调的是学生的体验与感悟,要创设必要的活动情景,通过学生的参与、团队的分享等措施,强化学生的内心体验,学生在体验中了解个人的心理现状、造成的影响,认识到保持健康心理的重要性,进而激发学生自我调整的动机,为学生自主应对可能出现的问题奠定基础。
再次,教师要注意培养学生的心理调节技能。理想的教育效果是学生在遇到心理问题后能够自我调节,不至于累积成严重的心理疾病。但是,心理调节需要一定的技巧,这种技巧不在于多么学科、系统,而是学生能够掌握并熟练应用。以往的教育过程中,教师习惯于将专家的建议或者心理学的调整规则传授给学生,包括让其他学生给遇到问题的学生提建议等等。其实,这些措施都是从第三者的视角出发的,学生掌握了并一定就能熟练应用。心理教育强调共情,也就是说只有遇到该类问题并有效解决的人提出的建议才有针对性。因此,发展性心理教育强调技巧的实用性,或者由学生自己总结提炼出调整的方式,或者由遇到同类问题的同学谈有效解决问题的做法,然后教师的梳理总结出具体的措施,每类问题的调整技巧不需要很多,这样的措施对学生自我调整心理问题是有价值的。
当然,发展性心理健康教育还强调学校教育的协调整合,如果学校教育方式违背人性,或者学科教师的教育方式造成学生的伤害,无论何种心理健康教育恐怕都是不能解决问题的。这需要学校和教师转变教育观念,保证教育方式的科学性。当然,学科教师不是心理教师,不一定能有效地指导学生解决心理问题,但至少应该保证在学科教学中不引发学生新的心理问题。由此,通过发展性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施,才能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