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英
[摘要]因教材对诗歌的表达技巧没有统一的界定,学生容易混淆。可以把手法、技巧划分为一大类归为“表达技巧”, 将高考常涉及的诗歌表达技巧归为思维特点、表达方式、修辞手法、炼字(句)四大类,具体介绍答题的技巧,从而使学生在高考诗歌鉴赏题中获得高分。
[关键词]古典诗歌表达技巧描写抒情
[中图分类号]G633.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6058(2015)040033
目前,因教材对诗歌的表达技巧没有统一的界定,各种高考复习资料和见诸报纸杂志的文章分类说法不一。比如,在概念上就有艺术手法、艺术技巧、表现手法、写作手法、写作技巧等不同的表达;对某种手法,如衬托,有的归入艺术技巧,有的归入表现手法,学生头脑混乱;对于“这首诗用了什么表现手法”等问题,学生看出什么答什么。
笔者认为,高中生没有必要在概念上做细致的区分,可以把手法、技巧划分为一大类,即都是对诗歌形式的鉴赏,这里可以暂借考纲中的“表达技巧”一词。重要的是关于诗歌形式方面的“表达技巧”有哪些,如何归类划分。如果归纳出合理系统的知识体系,让学生知道这些方法是如何产生和运用的,学生就不用去死记硬背一些概念,去做贴标签式的赏析。
关于高考常涉及的诗歌表达技巧方面的内容,可以归为四大类:思维特点、表达方式、修辞手法、炼字(句)。这四方面分别涉及思维、整首(篇)、句子、字词,是按照从整体到局部的角度来分类。下面谈一谈每部分所涉及的手法技巧。
一、 思维特点
鉴赏诗歌时,如果判断诗人是通过联想、想象创造的画面,这幅画就是“虚写”,然后再结合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确定这一“虚写”是否与“实写”结合,互相对照,或是侧重一方面,“以虚衬实”或者“以实衬虚”。如果学生弄懂了虚实手法是如何产生和运用的,那么对这一手法的鉴赏就能说得清,道得明了。
二、 表达方式
诗歌的主要表达方式是描写和抒情。有关描写的知识如下:
描写的对象有:景和人。
描写的角度有:正面和侧面。正面描写景物可从客观和主观的角度描写,客观的角度涉及空间、时间和逻辑(诗歌很少涉及逻辑的角度,所以可以略去不谈),主观的角度有视觉、听觉、嗅觉等感官的。
描写的基本手法有:白描和工笔细描。如果描写的对象是人,写人的手法还有语言、动作、心理、肖像(神态)等细节描写。
如果诗歌中的画面有主要画面、次要画面,或画面中有主要景物和起衬托作用的景物,就能判断描写的角度是否有正面描写或侧面描写。最重要的是应从描写的对象和角度来判断所使用的手法。比如杜甫《登高》的前四句:“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这幅画用白描的手法,所描写的景没有主次之分,合起来为下面抒情作渲染、烘托,不存在正面、侧面的角度,可这幅画在空间上有远景、有近景,有天上、有地下,有猿的哀鸣声、萧萧落木声、滚滚波涛声,有风在吹、鸟在飞、水在滚,又有清渚白沙的清静。因诗歌从不同角度全方位来描绘景致,所以说这幅画从空间上形成对照,运用了对比(对照)的手法;落木是时间的痕迹,与江水结合,既有时间的流逝又有空间的广大,这里时空结合;这幅画又从主观的视觉、听觉等感官上描写,从而有视觉、听觉结合,动静结合的手法。因此,可以说因描写角度不同而产生不同的写作手法或写作技巧,那么就不能再说“动静结合”(或以动衬静)是描写手法,它是从视觉、听觉的角度切入描写而产生的写作手法或技巧。总之,应该让学生明确哪些是描写的角度,哪些是写景写人的基本手法,哪些是因描写角度而产生的表达技巧。
有关抒情的知识如下:
抒情角度有:直接抒情、间接抒情。
间接抒情有:借景抒情 (托物言志——象征)、借乐景抒哀情(反衬)、借哀景抒乐情(反衬)、借乐景抒乐情(正衬)、借哀景抒哀情(正衬)、寓情于景(以情驭景)、情景交融。
在间接抒情中,诗人一般借助便于表达感情的景物或典型的意象来抒情,如果诗人通过描绘某一具体物象寄托自己的情感,我们就说运用了托物言志的手法,这样的诗一般会有象征意义,所以多用象征的手法。借景抒情中景和情之间还存在借什么样的景抒什么样的情的情况,通常可以有上面列出的四种情况,因此会相对应产生正衬和反衬的手法。
寓情于景(以情驭景)与借景抒情也是有区别的。寓情于景是诗人把情感寄予景中,景物带有诗人的情感。古典诗中,往往景中有情,情因景生,情景交融的情况较多。比如,“昔我往矣,杨柳依依。及我来思,雨雪霏霏”这句既借“杨柳”“雨雪”抒思念和凄苦之情,又因抒情主人公的思念和凄苦而有“依依”和“霏霏”的景致,这里既有借景抒情,又有寓情于景,又是情景交融的典型诗句,极富感染力。因此,可以这样归纳: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三种方法既是并列关系,同时又可以交叉并存。
三、 修辞手法
诗歌从语句的角度主要涉及修辞手法中的修辞格,让学生掌握常用的修辞格即可,如比喻、对偶、比拟、排比、借代、夸张、反问、反复、双关、对比、顶针、回环、互文、通感等。常见的修辞格中还有“引用”,在诗歌中引用古代的典故我们称为“用典”,这里就把“用典”归到修辞手法里,对高中生暂不用做概念理论上更深入的研究。
四、 炼字(句)
古代诗人作诗讲究炼字。对字句的鉴赏和考查,教师可以指导学生从词类活用、修辞手法、叠词等几个方面结合作者所要传达的思想感情去考虑。
总之,学生掌握系统合理的知识结构,清楚从哪些角度去鉴赏,自然就看出诗句运用了哪种手法技巧。
(责任编辑陈剑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