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少数民族声乐教学的问题与对策解析

2015-05-30 15:45苟重龙
北方音乐 2015年20期
关键词:对策研究困境

【摘要】新疆少数民族地区教育仍然存在着诸多困难和问题,尤其是针对职业院校的发展少数民族声乐发展面临着挑战和优势,本文笔者根据自己工作岗位的教学情况做了调查研究,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关键词】少数民族声乐;困境;对策研究

“我们新疆好地方啊,天山南北好牧场 ,戈壁沙滩变良田 ,积雪溶化灌农庄 ,戈壁沙滩变良田 ,积雪溶化灌农庄”;“你是否见过那彩云飘过的爱尔文山,你是否去过那美丽的巴音郭楞”,这都是我们新疆这块美丽富饶的土地上人们热情的召唤。新疆有十多个民族,每个少数民族的歌舞都具有鲜明的民族风格和地域特征,是各少数民族人民群众用以赞美大自然,表达思想、感情、意志与理想的艺术形式,在他们的生活中从来不缺热情的歌舞和富有民族特色的文化,而这一切却在教育中,在我们少数民族声乐教学中没有完全发挥出来。

笔者结合自己在巴音郭楞职业技术学院传媒学院声乐教学岗位十余年的工作经历以及深入的调查研究做出一些总结:

一、高职院校少数民族声乐教学所面临的问题和困难

高职院校一般都是为适应当地经济发展和当地社会就业的需求而建立的,所以在专业设置以及发展过程中,艺术类专业往往不会被重视。

(一)高职院校对艺术类专业发展不够重视

根据当地经济发展和就业需求,高职院校设置专业大都倾向于工科类、农学类专业,在新疆的所有职业院校中,我们是唯一一所设置艺术类音乐表演专业的高职学院。学院经过大家的努力,虽然已经大有规模,但是对于正常的声乐教学来说仍然不法满足,严重缺乏钢琴等实训设备和实训室。

(二)生源较差,师资队伍不稳定

众所周知,高职院校的生源基本是被本科院校过滤所剩的,而且由于近年来大学生整体生源呈减少趋势,高职院校对生源几乎没有要求,艺术类也是基本没有进行过专业考核,有些同学甚至完全没有专业基础;汉语水平低,有相当一部分同学无法进行正常的沟通和交流,学生学习自主能力差,没有学习目标和动力。对于艺术类专业教师配备比例,严重缺乏师资力量,声乐教师中没有民族老师,尽管学院在努力提高教师福利,但由于编制问题,师资队伍的稳定性得不到保障,教师上课积极性得不到根本性提高。

(三)课程设置不科学,教材使用单一

该专业的名称是“音乐表演”,而“声乐”则是一门专业课程,尽管进行过多次改革,如“因材施教,一对一授课”,但是由于师资力量以及各方面原因,只能成为一种提法和目标,课程也是按照“音乐教育”方向来设置的,要求学生进行全方位的提高,对于有些选修声乐专业的同学来说没有更多的实践和精力来提升自己的专业能力。对于教材使用来讲也存在很大的问题,一直使用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声乐实用基础教程》,对于少数民族同学来说,首先是语言的问题,也提不起兴趣,两年后专业能力并没有提高。

二、高职院校少数民族声乐发展的前景及优势

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地域广阔、人口众多的东方文明古国。民族声乐风格的地域性体现了他们的生活方式、民族性格、审美意识,以及他们对大自然美好生活的感恩、崇尚、赞美之情,在悠久的历史长河中,各民族群众留下了丰富多彩的文化遗产,中国民族声乐艺术便是其中光辉灿烂的精神财富之一。2006年10月8日,国家教科文组织专门成立了“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组织,并拨付了专项资金,通过各种渠道来保护和继承少数民族文化遗产,少数民族声乐作为其中的一项也得到了相应的保护,如“青歌赛”“民歌天下”等等。

新疆一直以来在教育方面依旧落后于内地,而且南北疆发展不均衡,由于经济和社会等各方面的原因南疆的形势更为严峻。尤其是国家开始将艺术教育融入到升学考试内容之后,南疆各地州的中小学音乐老师配备严重缺乏,更谈不上专业的声乐老师,所以不论是学校还是社会教育培训机构对声乐老师的需求缺口较大。

国家执行西部大开发战略,尤其是新疆工作座谈会后,新疆的各个方面得到了很大的发展,不论是为了提升人民群众的文化生活,还是旨在促进旅游的少数民族文化展演,都会需求大量的少数民族声乐人才。因此对于振兴少数民族声乐也是一个很好的机遇,我们必须利用这些政策和优厚条件发展少数民族声乐。

三、提升高职院校少数民族声乐教学的对策

为了让少数民族学生尽快适应高等艺术教育的大纲要求,专业教师必须要坚持“因材施教”的原则,也就是必须充分肯定少数民族学生本身的“民族唱法”,结合声乐教学体制进行深化改革。笔者认为,在少数民族声乐教学改革中,应做到不同声乐艺术的“大融合”,实现民族声乐之间的互换互融才是提高“少数民族声乐”教学之根本。

(一)做出成绩,争取主动

少数民族声乐作为艺术类专业最常见的艺术表现形式,在各种场合具有广泛的实用意义,也最能够体现区域特色和單位形象,因此必须通过现有资源夯实该专业能力,从专业能力和市场适应能力方面进行提升和改革。理论结合实践,将少数民族声乐从民间带到课堂,经过专业提炼在推广到市场被大众所接受,并尽可能的引领社会潮流。如今新疆少数民族歌曲已经被社会大众所接受,并得到广泛的流传。

(二)继承和发扬民族特色

少数民族声乐教学的改革并不是对少数民族特有的民族风格进行改革,而仅仅是在形式上进行优化调整。声乐教学改革期间,首先要善于利用少数民族学生对子自己民族作品的热爱和了解,不断挖掘、调动学生的艺术表现力。新疆少数民族学生大都是来自于农牧地区,优美的自然环境赋予他们能歌善舞的灵性,从小置身于歌舞的海洋让他们一直拥有表演的欲望。从他们生活的环境来看,地理环境的因素造就他们各自民族音乐的艺术特征,同时也造就了他们各自的演唱习惯。例如维吾尔族民歌高亢嘹亮,热情奔放,蒙古族长调则是委婉细腻,悠悠绵长。因此,对他们而言,特定的地理环境和人文环境形成某种固定的演唱方式,这是多年演唱积淀的结果。面对这样的少数民族学生,美声唱法的技术体系不是完全适合他们的。因为在不到两年的学习时间里,重新适应不同体系的另一种唱法是无法实现的。如笔者在教学中曾遇到过一位维吾尔族女同学,刚进校时维吾尔族民歌唱的非常好,嗓音条件也非常棒,对于声乐的积极性也很高。因此针对于她的条件还专门为她增加了课时,在整个第一年中进行美声专业训练,唱一些美声作品,完全被抛弃了她以前的唱法,过程很痛苦,不适应;后来试图改变,尝试着用一些她的方法演唱维吾尔族民歌,感觉非常好。之后的一年就是按照她的方法,改掉一些不好的习惯,继续发扬她的唱法,不错。究其原因,就是她以自身浓厚的音乐文化传统为背景,已经形成了相对稳定的演唱习惯。

所以当他已经根深蒂固的习惯了“民族唱法”,我们要在短时间将其完全摒弃,完全改变是不科学的,学生无法实现某种唱法体系所要求的那种演唱生理器官的协调运动,因为他的演唱器官已经形成了一种相对稳固的运动机能。教学对象本身所固有的音乐文化传统对声乐学习产生了至关重要的影响。那么我们可以根据少数民族学生的学习状况,适当安排演唱训练是增强学生声乐机能的有效方法。当然我们也必须让他接触到更多语言、更多民族、更多国家的声乐作品,以便提高他的审美水平。

(三)改变单一的教学方式,融入少数民族传统音乐传承方式

根据笔者所在院校少数民族音乐表演专业声乐教学来看,声乐教学手段、教学方式比较单一,声乐伴奏形式也比较单一,我们应该探索研究少数民族传统音乐傳承方式、传承的途径等,完全可以把少数民族传统音乐传承方式融入教学中。比如少数民族声乐教学中的伴奏问题,以前以钢琴作为主要伴奏乐器,现在完全可以大胆尝试用民族乐器进行声乐伴奏或者作为主要伴奏乐器,在笔者课堂实践中发现,有些少数同学对于很熟悉的歌曲通过钢琴伴奏来演唱的过程中完全没有感觉,甚至跟不上节奏,而在民乐弹唱过程中能够发挥自如,表现能力大大加强;有些经过交响乐配器的民族歌曲感觉气势恢宏,学生在合伴奏过程中却显得紧张拘束,而用简单的冬不拉、艾捷克之类的乐器伴奏就可以更加轻松自如。这就要求我们在少数民族声乐教学方法的研究方面应呈现多元化的发展,探索研究新疆少数民族声乐教学向本土化、民族化方向发展。据观察,新疆少数民族声乐教学中已有教师开始了这方面的研究,在声乐教学方法、曲目的选择、民族乐器在声乐伴奏中的运用等方面,都有所探索和改进。

(四)合理选择素材

声乐教学题材的选择决定了教师的教学工作流程,对后期的教学计划有着指导性的作用。少数民族声乐教学题材需注重本民族的特色,搞好不同民族声乐的艺术融合。

在实际教学中,由于少数民族同学语言不通畅,在汉语言声乐作品或意大利声乐作品的演唱中存在着发音不准,重音不对等各种问题,这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对声乐作品的表达,而对于本民族语言声乐作品能够得心应手。新疆区域面积广大,地理环境特色各异,少数民族居住分散,因此多元文化在这片土地上显得尤为突出。这也为我们少数民族声乐教学带来了很大的困难和考验。虽然已经有一些新疆少数民族歌曲集,如《巴音郭楞记忆》《新疆民歌集》等一些民歌作品集,但至今没有一本正规的少数民族声乐曲集。自然少数民族声乐教育是作为我们新疆音乐教育工作者值得认真思考和研究的一项具有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的工作;在中小学音乐教学中,对于民族文化传承的需求正在逐步增加,所以我们更应以强烈的责任心和紧迫感投入参与新疆少数民族民歌的搜集、研究、整理工作,编写适合于新疆高等音乐教育少数民族声乐教材,使新疆少数民族优秀的传统民歌能进入各个层次的教材中;同时,在此基础上还可以编写具有新疆地方特色的适合于其他民族学生学习的声乐教材,使其他民族的学生也能通过学习新疆少数民族民歌来了解新疆的音乐文化,增进各民族之间的音乐文化交流。

(五)结合理论突出实践

课堂教学不仅要强调技能的实践练习,更要注重培养学生对声乐知识技能运用的舞台实践意识,营造丰富多样、生动有趣的实践活动。如学院从2016年成立的演出团,通过每两周举行一次的“阳光周末”活动,为学生提供表演的平台,通过与社会企事业单位的交流,不但为学生提供了大量的实践机会,学习并适应了社会文化潮流,还为单位提供了创收;积极参加各级各类比赛进行相互交流学习,通过比赛才能真正提高自己,发现与别人的差距。在理论课堂上让学生初步认识了形成少数民族声乐特点的地域、气候和风土人情等原因;通过排练和演出,加强学生对民族声乐的了解和热爱,提高综合审美能力,使学生多角度、多渠道地领略到了声乐艺术的魅力。

作为职业教育,尤其少数民族地区的声乐教育来说,要走的路还很长,我们作为职教者,要兼顾少数民族声乐的专业性与市场的需求,只有让学生有好的专业能力,能够有更好的职业、岗位才能长足发展,才能振兴边疆少数民族声乐发展。

参考文献

[1]赖月娟.少数民族声乐教学中的文化传承[J].大众文艺, 2011 (20):231-231.

[2]罗红敏.少数民族地区高师声乐教学所面临的问题及对策[J].大众文艺,2011(20):256-257.

[3]段凤琴.新疆高等音乐教育中少数民族声乐教学的思考[J].艺术教育,2006(12):89-89.

作者简介:苟重龙(1983—),男,汉族,甘肃省陇西县人,本科,讲师职称。主要研究方向:音乐学。

猜你喜欢
对策研究困境
困境
“邻避”困境化解之策
我国雾霾治理的困境与出路
切入学生生活构筑地理生活化课堂研究
论狭义平等理论的三重困境
中国“富二代”家庭教育的困境
刑事禁止令执行的困境及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