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吸引人,丑更有趣

2015-05-30 15:11:56李俏云
财经文摘 2015年2期
关键词:格尔尼卡美杜莎基督

李俏云

美丑本无标准,自古见仁见智。

一张拜物教的非洲面具令人毛骨悚然,南非的土著却视之为慈悲之神。目睹基督受难、流血、遭受羞辱的画,非基督徒可能心生憎厌,但这肉体之丑却会在基督徒心中引起共鸣和情感。

想要讨论清楚美与丑的辩证关系,难度丝毫都不亚于“鸡生蛋,蛋生鸡”这一永恒的哲学命题。

但相较于美,丑无疑更有趣。正如20世纪后半期最耀眼的意大利作家翁贝托·艾柯所言:“美往往令人觉得乏味,因为人人知道美是什么,丑却有无限可能——可能是巨人、侏儒,也可以是长鼻男,就像匹诺曹那样。”

更有趣的“丑”

丑的形式有千万种。

古希腊的神话世界一边塑造出宙斯、墨兰浦斯、雅典娜等一众光芒四射的天神,一边又创造了一批令人望而生畏的异类生物:蛇发女妖美杜莎,脚是野猪蹄的戈尔冈,狮身人面的斯芬克斯,牛首人身的弥诺陶洛斯……

细读之,甚至就是一份殘酷事物的目录:萨图恩生吞亲生儿女,美狄亚尽戮子女,只为报复不忠的丈夫;伊吉斯特斯杀阿哥门农以夺其妻科里登尼丝特拉,俄狄浦斯在不知情的情况下,先弑父,继而乱伦娶母……那是一个被邪恶统治的世界,连最美的人也犯下极丑的暴行。

后世所幻想的那个不可复制的黄金时代,多少带有对过去的过滤和美化。种种荒诞撕碎了人们对于理想世界中众神的勾勒,呈现出另一个宇宙,残酷而乖谬。表现蒙昧时代中怪异镜像的作品如过江之鲫,鲁本斯《萨图恩吞噬自己的孩子》《美杜莎的头》、牟侯《喀迈拉》……不可胜数。

基督教世界的来临,这种关系颠倒过来了。基督教世界表现基督,受难、死亡、殉道成为极常见的主题,格吕内瓦尔德《耶稣受难》,梅姆林《柱旁的基督》,霍尔班《基督受嘲弄》等作品中,艺术家们表现这一为世人受苦的神的化身的时候,都呈现他遭受最屈辱的场面。

相较于审美之普遍和中庸,审丑无疑更尖刻,更勇敢。当掀开艺术美好的温情脉脉的面纱,背后仍是贪婪、懒惰、色欲、龌龊。那牛鬼蛇神倒比正人君子更可爱。

美丑谁说了算?

异常阴冷的黑白灰,兽性难耐的公牛,嘶号受伤的奔马,悲痛欲绝的母亲,以及死去的婴孩……电灯泡宛若瞳仁,惊恐凝视着这一切。这便是《格尔尼卡》,毕加索的传世作品,立体主义的开山之作,也是他最富争议的一幅画。在1937年问世之初,对《格尔尼卡》有诸多争议和质疑。然而,七十年过去,这幅画已经成为警示战争灾难的文化符号之一,也使西班牙小城格尔尼卡的悲剧永远留在了人类伤痕累累的记忆中。

由此可见,视何物为美或丑,根据的往往不是审美标准,而是社会与政治标准。美与丑的观念随历史时期或文化之不同而变化。

现代西方艺术是以审丑为主潮的艺术。曾经活跃在古希腊神话中那些半人半兽的怪物变成了蒸汽机车,过分张扬的高楼,冰冷庞大的机器,它们既代表着进步,但也象征着撒旦的造反。只因它们一方面的确给现代人带来了物质上的享受,一方面又加速了人类道德的集体沦丧。

培根一众卖出天价的自画像,达利《有煮熟的豆子的软结构》、杜尚《有胡须的蒙娜丽莎》、皮卡比亚《吻》、安迪沃霍尔《小资产阶级的垃圾》……,无一不在嘲弄着传统美学,追奇竞怪,嗜丑弄丑,以“丑”为武器,直击混乱荒谬,拜金享乐,人性毁灭的世界。

其实对主流审美的定义本来就是一件棘手的事。如果美是漂亮、乖俏、和谐、令人着迷;丑是恐怖、恶心、荒怪、忤目逆心,那事情就会变得简单很多。关键在于,许多人认为极美的作品,有些人却觉得了无生趣,反之亦然。

如若收集历史中许多当红“专家”对艺术家及其作品的恶评,会发现,那些曾被他们痛骂的艺术家,我们今天视为大师。归根结底,经济因素在这类歧视里一直扮演着重要角色,上层阶级的人向来认为下层阶级的品味讨厌或可笑,雅致常常和昂贵的布料、颜色及珠宝相连。

猜你喜欢
格尔尼卡美杜莎基督
紫色美杜莎
甜美暴击
《格尔尼卡》挂毯“重返”联合国
艺术品鉴(2022年7期)2022-05-17 09:02:24
浅析米开朗琪罗《哀悼基督》
河北画报(2020年8期)2020-10-27 02:54:56
战争之殇——《格尔尼卡》
为施政和立法之依据:近代中国政府基督宗教调查研究
近代史学刊(2018年2期)2018-11-16 09:19:32
美杜莎妈妈
从基督绅士到职业俗人——美国高等教育的转型与启示
基督式忏悔
文学港(2016年7期)2016-07-06 15:43:55
“美杜莎号”鬼船穿越之谜
奥秘(2015年3期)2015-09-10 07:22: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