浚桓
早在上世纪六十年代,毛泽东曾两次发表声明,呼吁反对美帝国主义的种族歧视,支持美国黑人的抗暴斗争。
然而,在光鲜的国际主义论调背后,当时的中国社会,尤其是在知识分子阶层,暗藏着一股种族歧视思潮,它如同一棵毒草一样,在国门初开的微风中蔓延。
歧视“黑鬼”
北京语言大学,它坐落在北京中关村以东的五道口。在七十年代末,这里的校园还很小,但有来自四十余个国家的学者在这所大学里学习中文,肤色种族之齐全,俨然一个小联合国。种族问题,在这里是一个很敏感的问题。
他们的宿舍——外国专家楼是两栋坐南朝北的楼房,北京语言大学后勤处的人总是把朝南的房间分给白人学者住,而来自非洲的学者总是分在朝北的房间。
朝南的房间前是一排排杨树,冬天叶子全落了,阳光照进来,房间很温和,就是在三九天下午,暖气温度较低的情况下,室内也不觉得冷。夏天,树叶繁盛,遮住了射进窗户的阳光,南风微徐,房间感觉凉爽。
那时候,北京出租车还不太发达,但首都汽车出租公司在中关村附近设了一两个服务点,为了中关村大学里的外国专家及留学生活动方便。
一天,一位黑人学者感冒了,他的同屋,一位北京语言学院的非裔留学生打电话给首汽出租公司。当班的司机的接到电话问:“什么事?”学生说:“北京语言学院的老师病了,去东单协和医院看病。”
“哪国人?”
“坦桑尼亚。”
“没有车。”对方说,砰地放下电话。
过了一会儿,这位黑人留学生又打过去。
“什么事?”
……
“哪国人?”
“英国人。”这个黑人留学生说。
“一会儿到。”对方说完放下电话。
果真一会儿出租车停到宿舍楼门口。司机看到三个黑人走进他的车就喊:“你们不是说英国人吗?怎么是黑人。”
“英国也有黑人,说黑人你就不来了。”黑人留学生说。
司机没有办法,看见又是三个高大的黑人还是去了。
随着很多非洲学者在中国生活的日子久了,他们越直接了解中国,大街人称呼他们什么,背后指着他们说什么,他们都了解了那是什么意思。在诸多称呼中,黑鬼是他们最讨厌的一句话。他们总是问,为什么我们走在大街上中国人叫我们黑鬼。鬼是地狱下不好的,我们怎么就是鬼?
与差别待遇相比,对黑人的偏见态度不仅仅发生在北京语言大学。到后来,也蔓延到全国的大学校园中。
华夷之辨
历史学家程映虹在《中国季刊》撰文称,到了八十年代,对部分专家楼里面黑人学者、留学生的偏见则演变成了群体事件。
而在这些群体性事件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1979年、1986年、1988年、1989年发生在上海华东纺织学院、天津大学、南京河海大学和北京语言大学的反黑人行动。
1988年平安夜,河海大学黑人留学生以留宿不明身份的女子而打伤中国宿管,所引发的抗议将“校园种族主义”演绎到顶峰。愤怒的学生们高举着令人侧目的标语,诸如“打倒黑鬼”“黑鬼滚出去”“杀光黑鬼”……
《纽约时报》1989年1月刊曾发表过一篇中国学生对南京事件的声明,声称:
“我们正迈向一个更广阔和文明的世界,但这并非是说我们将自己奋斗的果实去喂养不文明的非洲,让黑人在我们的校园里晃悠并引诱我们中国姑娘,把他们在热带森林中养成的习惯影响我们的学习,滥用我们的好客和宽容……如果这些非洲学生不纠正自己,那么对待他们的将是更严厉的有关‘友谊的教训。这些教育来自美国人的经验,他们知道怎样对付他们社会中的黑人。”
在大洋彼岸的美国如火如荼地为黑人提供平等权利,然而,在国门洞开的中国,却产生了如此戏谑的场景。
学者Frank Diktter在分析事件的起因時,曾提到说:引发校园种族歧视的近因是,中国改革开放后,知识分子专注于以美欧日为师,而视非洲为现代化的末流,认为非洲人为劣等。
而当时的知识分子正是依托此种“华夷之辨”的文化中心心态与社会达尔文主义思潮的合流,造成了当时国人对黑人的歧视心态。